此书摘本创建于:2018-09-28
诗经析读
本书是著名《诗经》研究专家李山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对《诗经》的每一篇作品进行详尽的注释、解说。结合历代文献,参阅众多的前人研究以及出土文献的研究成果,推敲《诗经》每一篇的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李山
- 出版社:中华书局
- 定价:
- ISBN:9787101125870
-
极端细腻、曲折而多层次地表现现实生活的诸多情感,是中国诗歌的显著特点。
-
古人说:“歌以发德。”(《礼记·乐记》)作为仪式歌唱的诗篇,“发的正是礼乐精神之“德”。没有歌唱的诗篇,礼乐精神就难以表现。约言之,《诗》三百篇鸣奏的是四大精神和弦,换言之,《诗经》中有四大精神线索,即如下四点:
一、族群之和;二、上下之和;三、家国之和;四、人与自然之和。
第一条和谐线索,主要表现为《诗经》中大量婚恋诗篇的存在。婚恋篇章多,是因为婚姻关系的缔结以及婚姻关系的稳定关乎王朝政治......
第二条线索是上下之和.....要以少数的人群,完成镇守一方的大任,诸侯邦国之内必须讲究上下一心......
第三条精神线索是家国之和,主要表现在一些诗篇对那些为国出征、行疫的征夫及其家人悲伤情感的关注......用隆重的典礼及歌唱来承认那些社会成员为国家做出的牺牲,并以此来向这样的家庭表达敬意。这实际上是以“礼乐”的方式消除悲剧性冲突.....这才是“礼乐”文明的精神取向。
最后一条,也就是第四条精神线索,是《诗经》农事诗篇所表达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此外,《诗经》还有一项总体性的精神内涵,那就是尚德。......很大程度上可一言以概括:彰显文王之德。......
-
西周天命观念认为:王朝的兴替,大权在上天。上天决定把大权交给谁,又取决于小民的态度,小民的呼声上天听得到,这就是所谓“天听自我民听”(《孟子》引古本《尚书》句)。
这样的观念是西周取代殷商之后出现的。那么,采集小民的歌唱,既可了解民声民心,也可借此窥测上天意图。
小民有悲苦的呼告,按古人理解,上天听到后一定要有反应。甲骨文显示,早在商代,人们就认为,上天的意图是由“风”来传达的。 -
那么,隆重祭祀祖先的意义何在?一言以蔽之:发掘传统中的精神资源,以应对生活中面临的困境与问题。以此,诗篇创作实际表现的是一种“化传统为己有”的精神努力。
-
......何谓经典?.....凡表现了民族精神并在后续民族精神塑造方面起了重大作用的作品,就是经典。《诗经》,无疑是这样的经典。
因为《诗经》诞生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文化创生的关键期,《三百篇》表现了这个关键期精神生活的各方面。在《诗经》诞生后的两千多年里,它曾在经学和理学的阐释下参与过古代精神生活的建构,今天,它也应该在新的学术阐释下,重新参与到民族精神的延续与更新中来。何谓经典?.....凡表现了民族精神并在后续民族精神塑造方面起了重大作用的作品,就是经典。 《序》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