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的资本论

位于日本东京代官山的茑屋书店,被评为 “全球二十家最美书店之一”,已成为到访东京的许多游客必去的文化圣地。由原研哉担纲品牌设计的这座优美的“林中图书馆”,是其创始人增田宗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日] 增田宗昭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定价:58.00元
  • ISBN:7508670841
承 书籍引发革命
  • 一叶飘零
    2018-12-17 18:20:25 摘录
    因此,CCC不再按照书的形态进行分类,而是按照书
    的内容分类,重构了书店空间。这就是书店的创新。现在,走进“代官山茑屋书店”就可以看到,这里是按照旅游、美食/烹饪、人文/文学、设计/建筑、艺术、汽车等领域进行分区,而在每个区域里,只要内容相近,无论是单行本还是文库本,都可以摆在一起。所以在这里,顾客可以接收到各种提案,例如“去欧洲旅游应当了解的文化”“日常生活中的健康饮食”等。
    书店不是售卖书,而是售卖书中的内容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流羽
    2017-11-22 20:20:58 摘录
    最终,在武雄市图书馆,对藏书的管理放弃了传统的十进分类法,而是采用了更贴近实际生活的22种分类。例如,儿童时尚相关的书是放到时尚书架,还是育儿书架?全是漂亮庭院照片的照片集是放到艺术书架,还是园艺书架不仅要看内容,还要认真读懂这本书是面向什么样的读者而创作的,然后进行分类。这套方法是创建“代官山茑屋书店”之际由CCC独立发明的。
    我们离这个阶段还有多远?!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流羽
    2017-11-22 20:17:27 摘录
    首先,必须考虑什么样的提案能够引起顾客的兴趣什么样的提案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需要提出一个又一个能够中顾客心理的提案。如果是烹饪专区,可以是“收集关于医食同源的历史与实践的书”,如果是旅游专区,可以是“从艺术角度介绍魔都布拉格”,然后按照这些主题这级的编辑工作。员工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需要通过如何布置书架,来表现自己要提案的内容。
    就是这样的!主题是要求能力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流羽
    2017-11-22 20:13:15 摘录
    这差不多就是一般书店卖场的结构,但是您不觉得这很奇怪吗?假设长假之前,您计划去欧洲旅游,这时候您会去哪个书架呢?里面的旅游指南专区?但是新出的杂志中也可能会有法国、意大利专集。不,舞台设在欧洲的小说也可以当作参考。这样一来是不是还要去文库本书架?或者你想找介绍当地文化背景的书,那可能新书书架也看下会比较好……

    也就是说,这种书店卖场,在布置的时候并没有把顾客放到第一位考虑。仔细想来,杂志、单行本、文库本这样的分类,都是从渠道方的角度进行的。
    所以有了主题!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byebye1977
    2017-05-30 08:37:26 摘录
    流通中的习惯就是如此顽固,难以改变。经常有人把靠近生产者的一侧称为“上游”,靠近消费者的一侧称为“下游”。我们一直身处河中,不知不觉间习惯了水流,对上游过来的东西不再抱有疑问。《资本论》中也写道,生产力提高了,生产关系却很难有相应的变化,所以从某个阶段开始,生产关系会成为桎梏,阻碍自由。如果不能最大限度地考虑顾客价值所在,立足于此,不断反思店铺应有的模式,店铺就会成为这种桎梏的场所。

    越是习惯了水流,并在其中学会了如何高效地完成工作,就越难持有这样的态度。所以,CCC在让一项策划落地时,常常会特别指定该领域的局外人来负责。

    创新总是由局外人发起的。所以换句话说,拥有褒义上的局外人的意识,对置身商界的人来说是绝对需要的。我们需要始终站在河流之外的普通顾客的立场上,不断审视自己的工作。

    我在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服装行业的公司。可能正因为如此,我才能创建茑屋这样的复合型商店,才能在“代官山茑屋书店”实现书店的创新。
    越是习惯了其中的水流,越是高效,越难发起创新(这意思跟颠覆者创新意思有点类似),所以我们需要站在局外人与顾客角度,不断审视自己工作。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byebye1977
    2017-05-30 08:29:16 摘录
    总想着把书当作商品卖掉,这就是书店的危机所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byebye1977
    2017-05-30 08:26:19 摘录
    顺带说明一下,“茑屋”由来于我祖父的店铺的名号。我的祖父曾从事建筑行业,同时经营一间艺伎馆,名字就叫“茑屋”。这个名字有老店的韵味,我很喜欢,便给自己的店起名叫“茑屋书店”。
    哈哈 原来茑屋之名,源于一家艺伎馆名。此名用于后者,也是很贴切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