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
……
[ 展开全部 ]
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 收起 ]
作者:"[美] 黄仁宇"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定价:18.00元
ISBN:9787108009821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83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柒墨
2021-04-13 11:41:26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李如松
2020-03-27 21:42:31 摘录
这一点上启发了我,每个人走路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走的快点的人,经历了黎明前的黑暗,站在未来对此刻的人说,你要勇敢,黑暗是最不可拍的,你坚持就可以走出来了,黎明就在前方。可是此刻处于黑暗之中的人确腿抖得厉害,他哪里相信前面是黎明,前面是悬崖他更相信。 你生命中的人,都是你的参考坐标,只有自己才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链条,你和其他人是纵横交错、所以,别人看得起你,或者看不起你都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罢了。 你若想成功,所谓世俗的成功,那就是可以有更多的人为你所用,你要进入他们的梦境,用他们的“知识”去改变他们的世界。 仅此而已。所以,你注定是孤独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李如松
2020-03-26 23:34:19 摘录
戚继光开启了上帝视角,他拥有了两项技能,其一,看得懂底层逻辑,分得清楚倭寇的逻辑链,为什么要侵犯,侵犯为了什么,他们擅长采用何种战术,所谓知彼。 其二为,知己,分得清楚形势,看得懂时弊,所以才不会像俞大猷那么的天真,充分尊重事实。 征兵不要城里的小伙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李如松
2020-03-26 22:20:48 摘录
《纪效新书》,一个武将,能够冲锋陷阵即可。 但是一个留的青史的武将,必须是文武双全,这就是戚继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李如松
2020-03-25 22:15:08 摘录
法制被道德所取代,不是法,而是“善”与“恶”,其实谁做主完全看的是权力在谁的手里,谁决定了真正利益的分配。 朱元璋这建国的第一招,奠定了大明王朝江山的调性。 其帝国的命运,其实在这个时候也就注定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李如松
2020-03-22 23:15:01 摘录
“虚假一致”这个心理学上的专属词汇描述的真好、每个人都是盲人摸象,当你不懂得开启上帝视角之时,岂不是成为了另一个“海瑞”。 意识形态在某些层面决定了我们的前途。这个世界上,标准都是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已,太固执的人,会变得不合群。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黑化肥灰发会发飞
2019-11-10 17:20:46 摘录
要的只是一个个性平淡的君主作为天命的代表,其任务就是在他们的争端无法解决时作出强制性的仲裁。他们要求这位守成之主与日常的生活隔绝,在仲裁争端中不挟带个人的嗜好和偏爱以引起更多的纠纷。坦率地说,就是皇帝最好毫无主见,因此更足以代表天命。这种咲系,已经由万历的曾叔祖弘治作出了榜样。弘治皇帝愈是谦抑温
听凭文臣们的摆布,文臣们就愈是称颂他为有道明君。
文官体制已经形成一个固定运转的体系 这时候皇帝只是作为一个信仰的象征 没有个性和思想可言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星星过来看热闹
2019-09-02 20:07:30 摘录
这种制度和风气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早已被事实所证明。本朝的军事窳败尽人皆知,但其败坏的程度却出人意外。
北方的边境每年都为俺答所人侵,被掳走的人民和劫去的财物不可胜计。1555年戚继光调赴浙江新任的时候,东南沿海也迭经倭寇的蹂躏。正当悲观和惶惑遍布于滨海各省,一股五十至七十人的海寇竟创造了一个奇迹。
他们登陆后深人腹地,到处杀人越货,如入无人之境,竟越过杭州北新关,经淳安人安徽歙县,迫近芜湖,围绕南京兜了一个大圈子,然后趋秣陵关至宜兴,退回至武进。以后虽然被歼,但是被他们杀伤的据称竟有四千之多。而南京为本朝陪都,据记载有驻军十二万人。这样的军事行动,在世界战争史上亦当称为罕见。
五十至七十人的海寇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ourney好奇心
2019-08-14 00:33:30 摘录
元辅张居正死后被清算,大伴冯保被驱逐出京,皇帝至此已经实际掌握了政府的大权。但是不久以后,他就会发觉他摆脱了张、冯之后所得到的自主之权仍然受到种种约束,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过是一种制度所需要的产物。他逐渐明白,倒掉张居正,真正的受益者并不是他自己。在倒张的人物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人物强硬而坚决,同时又顽固而拘泥。张居正的案件一经结束,他们立即把攻击的目标转向皇帝。在劝谏的名义下,他们批评皇帝奢侈懒惰,个人享乐至上,宠爱德妃郑氏而冷落恭妃王氏,如此等等。总而言之,他们要把他强迫纳入他们所设置的规范,而不让他的个性自由发展。另一类人物则干脆是为了争权夺利。他们利用道德上的辞藻作为装饰,声称只有他们才能具有如此的眼光及力量来暴露张冯集团的本质。而张冯被劾之后在朝廷上空出来的大批职务,他们就当仁不让,安排亲友。
权利的复杂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ourney好奇心
2019-08-14 00:01:07 摘录
据说,淑嫔郑氏和万历具有共同的读书兴趣,同时又能给万历以无微不至的照顾。这种精神上的一致,使这个年轻女人成了皇帝身边个不可缺少的人物。可以说,她是在最适当的时机来到了他的生活里,填补了他精神上的缺陷。凭着机智和聪明,她很快就理解了命运为她所作的安排,因而抓住现实,发挥了最大的能动性,从而达到自已预期的目的。她看透了他虽然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在实质上却既柔且弱,也没有人给他同情和保障。即使是他的母亲,也常常有意无意地把他看成一具执行任务的机械,而忽视了他毕竟是一个有血有肉、既会冲动又会感伤的“人”。基于这种了解,她就能透彻地认清了作为一个妻子所能够起到的作用。别的妃嫔对皇帝百依百顺,但是心灵深处却保持着距离和警惕,惟独她毫无顾忌,敢于挑逗和嘲笑皇帝,同时又倾听皇帝的诉苦,鼓励皇帝增加信心。在名分上,她属于姬妾,但是在精神上,她已经常常不把自己当作姬妾看待,而万历也真正感到了这种精神交流的力量。据宦官们私下谈论,皇上和娘娘曾经俪影双双,在西内的寺院拜谒神佛,有时还一起作佛前的祈祷。她对万历优柔寡断的性格感到不快,并且敢于用一种撒娇讥讽的态度对他说:“陛下,您真是一位老太太!”
精神交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hirwen
2019-07-16 19:51:17 摘录
体制上有欠周全,文官集团更需要用精神力量来补助组织之上的不足。这有本朝的历史记载为证。那些孔孟的信徒,在一旦需要的时候,可以不惜牺牲以完成任务。有的文官从来没有受过军事训练,却可以领导仓猝集合的民兵固守孤城,最后杀身成仁;有的文官不顾暑疫疾,和民夫同饮食、共起居,在洪水的威胁下抢救危险的河堤这些好处当然不应抹杀,然则它们带有冲动性质,也多个人成分,而且常常和紧急情况一起出现。一个具有高度行政效率的政府,具备体制上技术上的周密,则不致接二连三地在紧急情况下依赖于道德观念作救命的符箓。说得严重一点,后者已不是一种好现象,而是组织机构违反时代,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推陈出新的结果,这种局面不打破,文官的双重性格发展得来施明显,这也是精
物质的分离,一方面,这些熟读经史的人以仁义道德相标榜,以发挥出国平天下的抱负为国家服务,以自我牺牲自湖:一方面,体制又存在那么多的罅隙,给这些人以那么强烈的引诱。阴与阳的距离
,找出一个大家都的表办也越来地图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hirwen
2019-07-15 10:16:02 摘录
他们首先质间:张居正的四个儿子,三个得中进士,其中两个人翰林院,申时行当日为会试时主试官之一,难道和他没有关系?这一质问没有动摇申时行的地位,他们接着又建议,今后大学士的儿子一律不得参加会试,这矛头显然是针对申时行的长子申用懋。再接着他们又弹劾吏部尚书杨巍,说他用人办事都逢迎内阁旨意,言外之意乃是首辅专权跋扈。这两次攻击依然无效,但是他们参劾礼部尚书徐学谟却取得成功,徐被迫去职。参劾者表面上的理由是他在选择皇帝陵墓的地址时,没有广泛地听取堪舆专家的意见,以致没有选到一个真正的吉穴,但真正原因乃是徐学谟已被视为张居正的私人,而他在最近又把女儿嫁给了申时行的次子申用嘉。
这种攻击是经过深思熟虑,按照预定步骤进行的。整个方式可以称为“去皮见骨”。攻击者常常从一些小事开始,诸如一句经书的解释,一种谐音的讽刺,一张不署名传单的内容,一个考题的不当等等。有时也可以在奏章上提出一个冤案,参劾一个不知名小官的家庭琐事,或者以论水利和研究马尾巴发难引出本题。利用这些小事可以促使公众注意,引起文官参加,假以时日,使小事积累而成大事,细微末节的局部问题转化而成为整个道德问题。在程序上讲,发展中的步伐则须前后衔接,第一步没有收到效果之前决不轻率采取第二步。而且出场交锋的人物起先总是无名小卒,直到时机成熟才有大将出马。这种方式,大凡久在政治圈子里的人物,都已看透,他们可以从
青萍之末,预测大风暴的来临。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hirwen
2019-07-15 10:10:06 摘录
还有一个文坛健将汪道昆,凑巧也是张居正的同年,他官至兵部侍郎,有一笔由他经手的边防公款,经监察官查核认为账目中有不实之处;而汪提供的报销,却用华丽动人的散文写成。张居正对此事极感不满,他铁面无私地在一封信上指出“芝兰当路,不得不锄”。汪侍郎虽有芝兰之美,然而却开放在众人行经的道路上,管理公路的员工张居正也不得不把这名花异卉一锄斫去。这封信刚刚写完,汪道昆
就被迫退休。
张居正开罪于文人有如上述二例。这也表现出他虽为首轴,却没有认清文官集团还有另一种双重性格。在他执政的时代,在名义上说,文官还是人民的公仆,实际上则已包罗了本朝的出色人物,成为权力的源泉,也是这一大帝国的实际主人。张居正按照过去的眼光仍然把文官集团当作行政工具,对其中最孚众望的人物不加尊敬,就使自己陷于孤立的地位。直到危机四伏之际,他才发现了这一点,并且引用佛家经义,作为自己精神上的解脱,说是:“如入火聚,得清凉门。”既能在狂燎烈焰之中有冰凝水静的感觉,则他虽尚在人间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hirwen
2019-07-14 10:38:17 摘录
这种办法,即以“责任”二字为交代。一个地区发生了问题,府
县官自然责无旁贷。例如三千亡命之徒,丛聚为盗,当地地方官必受
检举。他可以被指责为因循贻误,缺乏胆识,以致事态不可收拾;有
时被检举的罪名,也可以完全相反,而被论为浮躁轻率,以致迫使亡
命之徒铤而走险。这样,凡是发生事故,中枢之是否能作深入的调查
研究已无关宏旨,上级总可以归罪于下级地方官。周密的调查既费周
折,而如果受罚者又提出证据为自己辩护,如所出事情,在他到任之
前滋生,或者其差错在于邻府邻县,或者由于上级指示错误,则法庭
也无法结案。案悬不结,责任不明,必将破坏全部文官机构的规律,
失去以后赏罚的标准。
因之我们的政事,注重体制的安定,而不计较对一人一事的绝对公允。牺牲少数人,正是维持大局的办法。人事考察条例,也就从这里着眼。按照规定,四品以下的地方官三年任满应当入京朝觐述职,由皇帝及有关部门核定他们政绩的优劣。但是全国有一千一百多个县,任何精明强干的人事官员也无法详细知道他们的具体成绩,而只能在大节目上斟酌一二。如果一个地方官所统辖的地区安静无事,税收没有多大亏欠,该地区的民风就是“淳厚”而并非“刁顽”,这一位地方官必为好官而非“浮躁”或“才力不及”。京官六年一考核,名为“京察”,考察也很难根据实际能力和成绩,而大抵是视其人事应付能否得宜而有其上下高低。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KuKuwa
2019-04-26 12:07:34 摘录
正是训练培养内阁大学士的最好方法。现在的首辅申时行,被同僚一致誉为“老成”。这种概念与实际年龄无关。他52岁,比次辅许国小八岁,也比三辅王锡爵小一岁。他的老成来自长期处理各种人事经验。这种经验,使他深知我们这个帝国有一个特点:一项政策能否付诸实施,实施后或成或败,全看它与所有文官的共同习惯是否相安无扰,否则理论上的完美,仍不过是空中楼阁。
这一帝国既无崇尚武功的趋向,也没有改造社会、提高生活程度的宏愿,它的宗旨,只是在于使大批人民不为饥荒所窘迫,即在“四书”所谓“黎民不饥不寒”的低标准下以维持长治久安。这种宗旨如何推行?直接与农民合作是不可能的,他们是被统治者,不读书,不明理,缺乏共同的语言。和各地绅士合作,也不会收到很大的效果,因为他们的分布地区过广,局部利害不同,即使用文字为联系的工具,其接触也极为有限。剩下唯可行的就是与全体文官的合作,如果没有取得他们的同意,办任何事情都将此路不通。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自序
第一章 万历皇帝
第二章 首辅申时行
第三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
第四章 活着的祖宗
第五章 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第六章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第七章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参考书目
附录一
附录二
《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自序
第一章 万历皇帝
第二章 首辅申时行
第三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
第四章 活着的祖宗
第五章 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第六章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第七章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参考书目
附录一
附录二
《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自序
第一章 万历皇帝
第二章 首辅申时行
第三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
第四章 活着的祖宗
第五章 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第六章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第七章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参考书目
附录一
附录二
《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听凭文臣们的摆布,文臣们就愈是称颂他为有道明君。
北方的边境每年都为俺答所人侵,被掳走的人民和劫去的财物不可胜计。1555年戚继光调赴浙江新任的时候,东南沿海也迭经倭寇的蹂躏。正当悲观和惶惑遍布于滨海各省,一股五十至七十人的海寇竟创造了一个奇迹。
他们登陆后深人腹地,到处杀人越货,如入无人之境,竟越过杭州北新关,经淳安人安徽歙县,迫近芜湖,围绕南京兜了一个大圈子,然后趋秣陵关至宜兴,退回至武进。以后虽然被歼,但是被他们杀伤的据称竟有四千之多。而南京为本朝陪都,据记载有驻军十二万人。这样的军事行动,在世界战争史上亦当称为罕见。
物质的分离,一方面,这些熟读经史的人以仁义道德相标榜,以发挥出国平天下的抱负为国家服务,以自我牺牲自湖:一方面,体制又存在那么多的罅隙,给这些人以那么强烈的引诱。阴与阳的距离
,找出一个大家都的表办也越来地图准
这种攻击是经过深思熟虑,按照预定步骤进行的。整个方式可以称为“去皮见骨”。攻击者常常从一些小事开始,诸如一句经书的解释,一种谐音的讽刺,一张不署名传单的内容,一个考题的不当等等。有时也可以在奏章上提出一个冤案,参劾一个不知名小官的家庭琐事,或者以论水利和研究马尾巴发难引出本题。利用这些小事可以促使公众注意,引起文官参加,假以时日,使小事积累而成大事,细微末节的局部问题转化而成为整个道德问题。在程序上讲,发展中的步伐则须前后衔接,第一步没有收到效果之前决不轻率采取第二步。而且出场交锋的人物起先总是无名小卒,直到时机成熟才有大将出马。这种方式,大凡久在政治圈子里的人物,都已看透,他们可以从
青萍之末,预测大风暴的来临。
就被迫退休。
张居正开罪于文人有如上述二例。这也表现出他虽为首轴,却没有认清文官集团还有另一种双重性格。在他执政的时代,在名义上说,文官还是人民的公仆,实际上则已包罗了本朝的出色人物,成为权力的源泉,也是这一大帝国的实际主人。张居正按照过去的眼光仍然把文官集团当作行政工具,对其中最孚众望的人物不加尊敬,就使自己陷于孤立的地位。直到危机四伏之际,他才发现了这一点,并且引用佛家经义,作为自己精神上的解脱,说是:“如入火聚,得清凉门。”既能在狂燎烈焰之中有冰凝水静的感觉,则他虽尚在人间身
县官自然责无旁贷。例如三千亡命之徒,丛聚为盗,当地地方官必受
检举。他可以被指责为因循贻误,缺乏胆识,以致事态不可收拾;有
时被检举的罪名,也可以完全相反,而被论为浮躁轻率,以致迫使亡
命之徒铤而走险。这样,凡是发生事故,中枢之是否能作深入的调查
研究已无关宏旨,上级总可以归罪于下级地方官。周密的调查既费周
折,而如果受罚者又提出证据为自己辩护,如所出事情,在他到任之
前滋生,或者其差错在于邻府邻县,或者由于上级指示错误,则法庭
也无法结案。案悬不结,责任不明,必将破坏全部文官机构的规律,
失去以后赏罚的标准。
因之我们的政事,注重体制的安定,而不计较对一人一事的绝对公允。牺牲少数人,正是维持大局的办法。人事考察条例,也就从这里着眼。按照规定,四品以下的地方官三年任满应当入京朝觐述职,由皇帝及有关部门核定他们政绩的优劣。但是全国有一千一百多个县,任何精明强干的人事官员也无法详细知道他们的具体成绩,而只能在大节目上斟酌一二。如果一个地方官所统辖的地区安静无事,税收没有多大亏欠,该地区的民风就是“淳厚”而并非“刁顽”,这一位地方官必为好官而非“浮躁”或“才力不及”。京官六年一考核,名为“京察”,考察也很难根据实际能力和成绩,而大抵是视其人事应付能否得宜而有其上下高低。
这一帝国既无崇尚武功的趋向,也没有改造社会、提高生活程度的宏愿,它的宗旨,只是在于使大批人民不为饥荒所窘迫,即在“四书”所谓“黎民不饥不寒”的低标准下以维持长治久安。这种宗旨如何推行?直接与农民合作是不可能的,他们是被统治者,不读书,不明理,缺乏共同的语言。和各地绅士合作,也不会收到很大的效果,因为他们的分布地区过广,局部利害不同,即使用文字为联系的工具,其接触也极为有限。剩下唯可行的就是与全体文官的合作,如果没有取得他们的同意,办任何事情都将此路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