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如何在网络时代善用脑力,创造真实价值,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 ..................... ※编辑推荐※ ☆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力荐畅销书,引发数百万
……
[ 展开全部 ]
讨论的年度话题之作。收到电邮有必要在1小时之内回复吗?在工作中一直保持联结状态重要吗?开放式办公环境合理吗?……本书将帮你重新审视一直以来习以为常的工作习惯,让你不再深陷于低效的忙碌之中。 ☆ 深度工作,是信息碎片时代的自控力、专注力、精力管理和时间管理指南,是在新经济形势下取得成就必备的核心技能。在这个以快为先的网络时代,深度工作能力日益稀缺,所以它也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有价值。 ☆ 比尔·盖茨、西奥多·罗斯福、理查德·费曼、马克·吐温、伍迪·艾伦、J. K.罗琳、乔纳森·弗兰岑、卡尔·荣格、唐纳德·克努特、查尔斯·达尔文,这些引领时代潮流的行业翘楚,都是深度工作的践行者! ..................... ※内容简介※ 随时随地收发电子邮件、一个接一个地参加大小会议、在即时通讯软件的尖叫中手忙脚乱、在繁杂的多线程工作中不断地切换注意力……你看起来非常忙碌,甚至在不自觉地享受这种忙碌,但你的忙碌真的能转化为生产能力吗? 本书作者、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卡尔·纽波特,尖锐地道破了信息经济时代的惊人真相——知识工作者60%以上的工作时间都花费在处理此类浮浅事务上,而这些工作不仅产出的价值有限,还会永久性地损害人们深度工作的能力! 作者创立的“深度工作”概念,其含义为在无干扰的状态下进行专注的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而正因为当前社会深度工作能力的日益稀缺,其与经济成功的关系也变得日渐紧密起来。本书的所有讨论也围绕 “深度工作”而展开,全书共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从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客观地分析了在新经济形势下实现深度工作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则系统地传授了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深度工作的具体策略,如将深度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进程、提高大脑的深度思维能力、远离社交网络等。 作者还强调,深度工作不是一项过时的技能,而是将人们从技术垄断导致的精神异化状态中解救出来的良药。在当前这个以网络为中心的浮浅信息时代,倡导深度工作无异于呼唤一种匠人精神的回归。 ..................... ※媒体推荐※ 《深度工作》完成了两项艰巨的任务:一是打破陈词滥调,野心勃勃地提出了丰富的实践策略。二是纽波特先生在反对“在工作中持续保持连接状态”这一团体迷思时,并没有对其牢骚不断。 ——《华尔街日报》 纽波特是一名杰出的自助类书籍写作者,他的建议是具体的,如建立一个深度工作的可视化记分卡,将你的默认电子邮件处理习惯转变为“不响应”,在电脑旁设置记事板,规划自己使用互联网的时间等。 ——《纽约时报》 《深度工作》在培养高度专注力领域是一本很出色的著作,它提供了立竿见影的操作步骤,帮我们把深度工作更好地纳入日常生活中。 ——亚当·格兰特,畅销书《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作者 企业精英必须拥有自己的专业技能才能具备竞争力,本书针对如何有效投资自我及怎样才能表现出众,提供了有力的建议。 ——雷德‧霍夫曼,领英网联合创始人 卡尔·纽波特在喧嚣的信息海洋中提供了一种清晰的声音,带来了一种科学与激情之间的平衡。我们不需要更多的点击量、更多的猫或更多的表情包,当我们无法从这些东西身上移开目光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勇气。 ——塞斯·高汀,畅销书《紫牛》作者
[ 收起 ]
作者:[美] 卡尔·纽波特
出版社: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定价:45.00元
ISBN:9787210093213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monica lyu
2020-10-01 11:31:47 摘录
如何在新经济形势下成为赢家
我发现有两类人注定会成功,而且我认为可以推广借鉴
种是自己所在领域种是能够利用智能机器进行创造性工作的的个中翘楚。
我认为如下两种核心能力是关键
1.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2.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迅速 复杂 精确 快速理解力 精英能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熊猫背影-叶振
2019-06-29 16:29:36 摘录
原则2:抓住引领性指标
确定了极端重要的目标之后,你需要衡量自己的成功程度。
在4DX框架下,有两种衡量指标:滞后性指标和引领性指标。滞后性指标用于描述你最终尝试改善的方面。比如,如果你的目标是提升面包房的客户满意度,那么相应的滞后性指标就是客户的满意度分数。而正如4DX的作者解释的,滞后性指标的问题在于它们出现得太晚,来不及改变你的行为:“当你拿到滞后性指标的时候,致力于实现这些指标的表现都已经成为过去。”
引领性指标则“衡量了实现滞后性指标的新行为”。在面包房的例子里,接受免费试吃样品的客户数量就是一个不错的引领性指标。这个数字可以通过分发更多的免费试吃样品而直接增加。随着这个数字的增加,你的滞后性指标最终也很可能得到提升。
换言之,引领性指标引导你将注意力转移到提升你在短期内可以直接控制的行为上,并会对你的长期目标带来积极的影响。
对于专注于深度工作的个人而言,确定相应的引领性指标非常容易:专注于极度重要目标上的深度工作状态时间。回到我个人的例子上,这种认识对于如何安排我的学术研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以前经常关注于滞后性指标,比如每年发表的论文数。然而,这些目标对我的日常行为缺乏影响,因为我不知道短期内做什么可以立刻对长期的指标产生即时的可观改变。当我转而关注深度工作时间之后,突然间这些指标都与我的日常有了关联。多一个小时的深度工作时间立刻就能显示在我的计分板上。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颜剑箫
2019-04-20 22:24:26 摘录
深度工作的主要障碍之一:将注意力转移到某种肤浅事物上的冲动。这种冲动会使专注于困难工作的努力变得无效,但是大多数人低估了这种冲动出现的频率及其力量。
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颜剑箫
2019-04-20 22:12:18 摘录
你选择关注的事物将极大的影响你对未来生活的态度。
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的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这种心理状态称作“心流”。
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工作类似于心流活动,有其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个人积极参与到工作中,专注其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里。休闲时光则组织松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人们在工作时比想象中更愉悦,而在放松时则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颜剑箫
2019-04-20 04:38:00 摘录
1.罗森的 “胜者通吃”理论。他将才能(q)定义为一种“不完全替代”因素。“连续听一系列中等水平的歌手唱歌并不能累加成一场无与伦比的演出。”换言之,才能并非一种商品,你不可以通过大批购买,然后累积起来达到一定的水准,只有成为最优秀的才会有格外奖励。因此,如果你身处一个市场,消费者可以找到任何表演者,每个人的q值都是清晰的,那么消费者就会选择最好的。即使最优秀的才能相比技能阶梯下一级的才能仅有稍许优势,超级明星仍然会赢得大块市场。
2.如果你不产出,就不会成功,不管你的技艺多么纯熟,天资多么聪颖。
3.深度工作帮助你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
(1) “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完全投入到头脑中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
(2)专家与普通成年人之间的差异,反映的是为提升某一特定领域的表现,穷其一生的刻意努力。
4.深度工作有助于精英级产出的实现
(1)在长时间无干扰的状态下,批量解决困难却重要的智力工作。
(2)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3)当你从任某项任务A转移到任务B时,你的注意力并没有即使时转移,你的注意力残留仍然在思考原始任务。长时间不转移注意力,完成单一困难任务,使注意力残留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从而使其在当前任务上的表现成果最优化。换言之,当格兰特与世隔绝数日完成一篇论文时,其效率水平远高于奉行多任务策略的一般教授,这些教授的工作反复受到残留量极大的干扰。
(4)要达到个人巅峰的产出效率,你需要长时间、无干扰的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颜剑箫
2019-04-20 04:36:08 摘录
1.网络似乎剥夺了我专注和沉思的能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上海雨林
2019-02-24 18:04:10 摘录
现在我们可以回过头利用加拉格尔的大统一理论,更好解深度工作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有怎样的作用。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你的世界是你所关注事物的产物,你可以由此思考一下当你在深度努力状态下投入大量时间之时,所构建的精神世界是何类型。
不管你是造剑的里克·富戰尔,还是一名优化算法的计算机程序员,都能在深度工作中感受到引力和重力。加拉格尔的理论也因此判定,如果你在这种状态下度过足够长的时间,你的大脑就会认为你的世界是具有丰富意义和重要性的。
专注带来生活质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上海雨林
2019-02-24 17:57:10 摘录
就如手指指向月亮的故事一样1,从人类学到教育学,
从行为经济学到家庭咨询,各种学科都认为熟练管理注
意力是优质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几乎改善人生各类体
验的核心。
这种理念与大多数人对自己人生主观经历的认识完全相悖。
我们倾向于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所处的环境上,认为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或者没有发生的事情)决定了我们的感受。从这个角度来看,你如何度过一天这种小细节并不重要,因为真正重要的是一些大成果,比如你是否得到升迁或住进更漂亮的公寓。据加拉格尔所述,科学家数十年来的研究结果恰与这种理解相抵触。
我们的大脑是依据我们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的。如果你关注的是癌症诊断,你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幸福、暗无天日;但是如果你关注的是夜间的一杯马提尼,你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上海雨林
2019-02-24 17:48:01 摘录
忙碌代表生产能力( Busyness as Proxy for Productivity)在工作中,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时,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上海雨林
2019-02-24 17:42:18 摘录
最小阻力原则( The Principle of Least Resistance):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上海雨林
2019-02-24 17:30:22 摘录
这项研究发现这种工作策略存在一个问题,当你从某项任务A转移到任务B时,你的注意力并没有即时转移,你的注意力残留仍然在思考原始任务。如果在转移工作之前,你对任务A缺乏控制且关注度较低,残留会尤其浓厚,但即使你在转移工作之前已经完成了任务A,你的注意力还是会有一段分散的时间越糟糕
注意力残留的概念有助于解释专注度公式的真实性,因此也有助于解释格兰特的高效产出。格兰特长时间不转移注意力,完成单一困难任务,使注意力残留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从而使他在当前任务上的表现成果最优化。换言之,当格兰特与世隔绝数日完成一篇论文时,其效率水平远高于奉行多任务策略的一般教授,这些教授的工作反复受到残留量极大的干扰。
注意力残留和专注度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上海雨林
2019-02-24 17:29:02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上海雨林
2019-02-24 17:16:40 摘录
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完全投入
到头脑中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
知性生活上的语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上海雨林
2019-02-24 17:15:32 摘录
艾利克森在该主题上的开创性论文开篇有一个强有力的论断“我们拒绝接受这些(专家与普通成年人之间的)差异是不可改变的……相反,我们认为专家与普通成年人之间的差异反映的是,为提升某一特定领域的表现穷其一生的刻意努力。”
刻意的努力,和深度思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上海雨林
2019-02-24 17:12:33 摘录
如何在新经济形势下成为赢家
我发现有两类人注定会成功,而且我认为可以推广借鉴:种是能够利用智能机器进行创造性工作的,一种是自己所在领域的个中翘楚。在数字鸿沟不断扩大的当下,有什么窍门能够为进入此类有利领域提供助力?我认为如下两种核心能力是关键。
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
第1章 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
第2章 深度工作是少见的
第3章 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
第二部分 准则
准则1 工作要深入
准则2 拥抱无聊
准则3 远离社交媒体
准则4 摒弃浮浅
结论
注释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
第1章 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
第2章 深度工作是少见的
第3章 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
第二部分 准则
准则1 工作要深入
准则2 拥抱无聊
准则3 远离社交媒体
准则4 摒弃浮浅
结论
注释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
第1章 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
第2章 深度工作是少见的
第3章 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
第二部分 准则
准则1 工作要深入
准则2 拥抱无聊
准则3 远离社交媒体
准则4 摒弃浮浅
结论
注释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我发现有两类人注定会成功,而且我认为可以推广借鉴
种是自己所在领域种是能够利用智能机器进行创造性工作的的个中翘楚。
我认为如下两种核心能力是关键
1.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2.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确定了极端重要的目标之后,你需要衡量自己的成功程度。
在4DX框架下,有两种衡量指标:滞后性指标和引领性指标。滞后性指标用于描述你最终尝试改善的方面。比如,如果你的目标是提升面包房的客户满意度,那么相应的滞后性指标就是客户的满意度分数。而正如4DX的作者解释的,滞后性指标的问题在于它们出现得太晚,来不及改变你的行为:“当你拿到滞后性指标的时候,致力于实现这些指标的表现都已经成为过去。”
引领性指标则“衡量了实现滞后性指标的新行为”。在面包房的例子里,接受免费试吃样品的客户数量就是一个不错的引领性指标。这个数字可以通过分发更多的免费试吃样品而直接增加。随着这个数字的增加,你的滞后性指标最终也很可能得到提升。
换言之,引领性指标引导你将注意力转移到提升你在短期内可以直接控制的行为上,并会对你的长期目标带来积极的影响。
对于专注于深度工作的个人而言,确定相应的引领性指标非常容易:专注于极度重要目标上的深度工作状态时间。回到我个人的例子上,这种认识对于如何安排我的学术研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以前经常关注于滞后性指标,比如每年发表的论文数。然而,这些目标对我的日常行为缺乏影响,因为我不知道短期内做什么可以立刻对长期的指标产生即时的可观改变。当我转而关注深度工作时间之后,突然间这些指标都与我的日常有了关联。多一个小时的深度工作时间立刻就能显示在我的计分板上。
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的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这种心理状态称作“心流”。
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工作类似于心流活动,有其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个人积极参与到工作中,专注其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里。休闲时光则组织松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人们在工作时比想象中更愉悦,而在放松时则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
2.如果你不产出,就不会成功,不管你的技艺多么纯熟,天资多么聪颖。
3.深度工作帮助你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
(1) “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完全投入到头脑中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
(2)专家与普通成年人之间的差异,反映的是为提升某一特定领域的表现,穷其一生的刻意努力。
4.深度工作有助于精英级产出的实现
(1)在长时间无干扰的状态下,批量解决困难却重要的智力工作。
(2)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3)当你从任某项任务A转移到任务B时,你的注意力并没有即使时转移,你的注意力残留仍然在思考原始任务。长时间不转移注意力,完成单一困难任务,使注意力残留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从而使其在当前任务上的表现成果最优化。换言之,当格兰特与世隔绝数日完成一篇论文时,其效率水平远高于奉行多任务策略的一般教授,这些教授的工作反复受到残留量极大的干扰。
(4)要达到个人巅峰的产出效率,你需要长时间、无干扰的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
不管你是造剑的里克·富戰尔,还是一名优化算法的计算机程序员,都能在深度工作中感受到引力和重力。加拉格尔的理论也因此判定,如果你在这种状态下度过足够长的时间,你的大脑就会认为你的世界是具有丰富意义和重要性的。
从行为经济学到家庭咨询,各种学科都认为熟练管理注
意力是优质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几乎改善人生各类体
验的核心。
这种理念与大多数人对自己人生主观经历的认识完全相悖。
我们倾向于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所处的环境上,认为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或者没有发生的事情)决定了我们的感受。从这个角度来看,你如何度过一天这种小细节并不重要,因为真正重要的是一些大成果,比如你是否得到升迁或住进更漂亮的公寓。据加拉格尔所述,科学家数十年来的研究结果恰与这种理解相抵触。
我们的大脑是依据我们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的。如果你关注的是癌症诊断,你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幸福、暗无天日;但是如果你关注的是夜间的一杯马提尼,你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
注意力残留的概念有助于解释专注度公式的真实性,因此也有助于解释格兰特的高效产出。格兰特长时间不转移注意力,完成单一困难任务,使注意力残留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从而使他在当前任务上的表现成果最优化。换言之,当格兰特与世隔绝数日完成一篇论文时,其效率水平远高于奉行多任务策略的一般教授,这些教授的工作反复受到残留量极大的干扰。
到头脑中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
我发现有两类人注定会成功,而且我认为可以推广借鉴:种是能够利用智能机器进行创造性工作的,一种是自己所在领域的个中翘楚。在数字鸿沟不断扩大的当下,有什么窍门能够为进入此类有利领域提供助力?我认为如下两种核心能力是关键。
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