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后,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智人面临着新的待办议题:永生不老、幸福快乐和成为具有“神性”的人类。在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中,科学 …… [ 展开全部 ]
  • 作者:[以] 尤瓦尔·赫拉利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定价:68
  • ISBN:7508672062
契诃夫有一句名言:在第一幕中出现的枪,在第三幕中必然会发射。纵观历史,如果国王和皇帝手上有了新武器,迟早会禁不住诱惑。但自1945年以来,人类已经学会抵抗这种诱惑。比如冷战的第一幕中出现了枪(暗指核武器),却从来没有发射。现在,我们已经习惯这个世界有许多炸弹被束之高阁,许多导弹无用武之地,“丛林法则”和“契诃夫法则”被完美打破。
wsmilis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1-24 添加
此章节有186条书摘 点击查看
地追求着长生不死、幸福快乐以及如神一般的能力。预期寿命大幅提升,已经让保险公司、退休基金、卫生系统和财政部门心惊胆战。现代人活得要比预期更久,而我们并没有足够资金应付他们的退休金和医疗开支。由于未来的70岁有可能就像现在的40岁,已有专家呼吁提高退
休年龄,并重新调整就业市场的结构。
旦人们意识到我们正以如此高速冲向未知,而且还没法指望自死得够早,常有的反应就是希望有人来踩刹车,减缓我们]的速度。但
们不能踩刹车,而且理由很充分。
首先,没有人知道刹车在哪儿。专家各有所长,他们精通人工能、纳米技术、大数据或基因遗传学,但没有人能成为一切的专家。此,没有人能真正把所有点都串联起来,看到完整的全貌。不同领域间的影响错综复杂,就算最聪明的头脑也无法预测人工智能的突破会
郭晋 //这段写的很好,感触很深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6-01 添加
此章节有4条书摘 点击查看
郭晋 //好吃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6-01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这样说来,恐怖分子究竞是怎么占据新闻头条、改变整个世界政治局势的呢?答案就是让敌人反应过度。就本质而言,恐怖主义就是种表演。恐怖分子安排一场令人惊恐的暴力演出,抓住我们的想象,让我们以为自己即将再次陷入中世纪时期的那种混乱当中。于是,各国常常觉得需要对这场恐怖演出做出回应,便刻意上演一场安全的大戏,比如迫害某地区全体人民,或是入侵其他国家,以显示其国力强大。在大多数时候,这种对恐怖主义的过度反应,反而比恐怖主义本身造成的安全威胁更大。
苏唯沐 //没错了,既不能坐视不理,但一不小心就会反应过度。 什么《爱国者法案》,只是取名的艺术。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1-11 添加
此章节有10条书摘 点击查看
只要人们认为死亡不可避免,就会从小训练自己压抑想要永生不死的欲望,或是驾驭这种欲望,使之服务于其他目标。正是因为人们渴求永生不死,才能谱出“不朽”的交响曲,在战争中奋力争取“永恒的荣耀”,甚至愿意牺牲生命,希望自己的灵魂能“在天堂享受永恒的幸福”。不论是艺术的创造、政治的投入,还是宗教的虔诚,很大部分其实正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
三七月见 //死亡的恐惧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8-19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但现在的思想家、政治家甚至经济学家,都呼吁要用GDH( gross domestic happiness,国内幸福总值)来补充甚至取代GDP。毕竟,人们到底想要什么?他们不想总是忙着生产,而是想要幸福快乐。生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能够为幸福提供物质基础。但这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苏唯沐 //嗯…有道理…虽然在努力生产,但压力也很大呀。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1-11 添加
此章节有13条书摘 点击查看
在追求健康、快乐和力量的过程中,人类慢慢地改变自己的特质,于是特质一个又一个地改变,直到人类不再是人类。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8-31 添加
此章节有5条书摘 点击查看
如此,资本主义才会鼓励我们追寻不死、快乐和神性。毕竟,我们能穿几双鞋、能开几辆车、能度几个滑雪假期,这些数字都是有限的。经济需要永远持续的增长,也就需要能永远持续的议题——追寻不死、
快乐和神性
可是,如果我们需要无止境的议题,难道快乐和不死还不够,一定要去追寻令人害怕的超能力吗?答案是肯定的。原因就在于,这件事无法与另外两项分割开。当研发出假肢,让截肢的患者能够重新走路的时候,同样的科技就能用来为健康人进化升级。如果能够发现防止老年人记忆力衰退的方法,同样的方法也能用来为年轻人增强记忆力。
治愈与进化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医学一开始几乎总是要拯救那些低于正常下限的人,但同样的工具和知识也能用来超越正常的上限。
...
人类只要一有重大突破,就不可能只用于治疗而不用于进化升级。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8-31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这正是历史知识的悖论。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8-31 添加
此章节有6条书摘 点击查看
历史研究最重要的目的,其实是让我们意识到一些通常不会考虑的可能性。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从中获得解放。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8-31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但历史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一切都会改变。
而我,我们,只是普通人。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4-14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为何要研究历史?
yabi! //研究历史,就是为了挣脱过去的桎梏,让我们能看向不同的方向,开始注意到前人无法想象或过去不希望我们想象到的可能性。观察让我们走到现在的一连串意外事件,就能了解人类的每个念头和梦想是如可变成现实的,然后我们就能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并编织出不同的梦。研究历史并不能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选择,但至少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选项。他们的目的不是要延续过去,而是要从过去中解放出来。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8-22 添加
此章节有13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进化论认为,所有本能、冲动、情感的进化都只有一个目的:生存和繁衍。
Qi Teng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1-08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生命科学家近几十年间已经证实,情感并不是只能用来写诗谱曲的神秘精神现象,而是对所有哺乳动物生存和繁衍至为关键的生物算法。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8-16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农业革命促成了有神论宗教,而科技革命则催生了人文主义宗教:以人取代了神。有神论者崇拜的是神,人文主义者则是崇拜F人。人文主义的奠基概念认为智人拥有某些独特而神圣的本质,这些本质是宇宙间所有意义和权力的来源。宇宙间发生的所有事,都会以“对智人的影响”作为判断好坏的依据。
罗蒙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7-06-22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图灵测试由英国数学家阿兰图灵于1950年发明, 图灵可以说是计算机时代的奠基者之一。他也是一个同性恋,但当时同性恋在英国属于违法,于是他在1952年被判犯有同性恋行为,并被迫接受化学阉割。两年后,他自杀身亡。图灵测试其实就是复制了每个同性恋男子在1950年英国必须通过的日常测试:你能装成一个异性恋吗?图灵从自己的个人经验就知道,你究竟是谁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对你的看法。厕根据图灵的看法,未来的计算机就像20世纪50年代的男同性恋者,计算机究竞有没有意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类会怎么想。
苏唯沐 //竟然有些悲哀。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1-23 添加
此章节有5条书摘 点击查看
正因为如此,进化论无法解释灵魂的存在。进化就是变化,进化无法产生永恒不变的实体。从进化角度来看,我们最接近人类本质的就是我们的DNA,但DNA分子承载的绝非永恒,而是突变。但这让很多人害怕,宁可不信进化论,也不想放弃自己的灵魂。
三七月见 //进化论与灵魂不容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9-02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不管再怎么清楚地描述某个神经元的化学反应如何
转变成电子信号,几百亿个类似的反应又转变出几十亿个其他电子信号,还是要进一步问:“那么,这几百亿电子信号结合在一起之后,是怎么创造出我具体感受到的愤怒的?”
当成千上万辆车在伦敦缓慢前进的时候,我们会把它称为交通堵塞,但这时候并不会因此创造出某个伦敦的意识,浮在著名的皮卡迪利广场上方,自语道:“老天啊,我有种堵塞的感觉!”当几百万人卖掉几十亿只股票的时候,我们会把它称为经济危机,但也不会跑出一个华尔街的幽灵嘟囔着说:“见鬼,我有种身陷危机的感觉。”当几万亿水分子在天空中结合的时候,我们会把它称为云,但也不会出现某个云的意识宣告着:“我有种要下雨的感觉。”所以,到底是为什么,如果有几百亿电子信号在我脑子里运作,就会出现某个心理感觉,说“我很愤怒”?
因此,如果这项讨论已经让你觉得一头雾水,别担心,同样想不通的人不在少数。就连最优秀的科学家,距离要破译心灵和意识的谜团,也还有一大段路要走。科学的一个美妙之处就在于,科学家面对未知,可以自由尝试各种理论和猜测,但到头来也可以承认自己就是没找出答案。
三七月见 //意识谜团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9-02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最后,也有一些科学家虽然承认意识是真实的,也可能有极高的道德和政治价值,但认为这在生物学上没有任何用处。也就是说,意识是大脑某些程序制造出来但没有用途的副产品,就像飞机的喷气发动机会发出隆隆巨响,但噪声并不会推动飞机前进。同样,意识可能就是在复杂的神经网络信号传送之后造成的心理污染,没有任何功用,就是存在那里罢了。如果确实如此,也就是说这几百万年来,几十亿生物所经历的痛苦和快乐只是一种心理污染。这绝对是个值得思考的想法,虽然可能并不正确。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9-02 添加
此章节有5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本质上,我们人类和大鼠、狗、海豚或黑猩猩并没有多大的差异。正如它们,我们也没有灵魂。正如我们,它们也有意识,有着充满感觉和情感的复杂世界。当然,每只动物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质和能力,每个人类也有自己独特的天赋。然而,我们也没有必要为动物强加人性,觉得它们就像长了毛的人类。这种做法不仅在科学上说不过去,也让我们无法真正从动物的立场来给予它们理解和评价。
三七月见 //没必要为动物强加人性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9-02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然而,虽然权力已经从掌权者手中滑落,却不是由广场上的群众来承接,虽然他们人数众多、群情激昂,却不知道该怎样组织起来。因此,权力又来到了一小群政治玩家的手中,他们唯一有的就是良好的组织能力。于是,罗马尼亚革命就这样被自称“救国阵线”的组织所窃据
三七月见 //灵活的合作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9-02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这样的威胁和承诺通常都能成功创造稳定的阶级制度和民众合作网络,但前提是民众相信自己是在顺应不可避免的自然法则,或是神的旨意,而不只是听命于另一个人。所有的大规模人类合作,到头来都是基于我们想象的秩序。这一套又一套的规矩,虽然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我们却会认为这就像重力一样真实而不可侵犯。
三七月见 //想象的秩序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9-02 添加
此章节有6条书摘 点击查看
在大家一起编织出共同故事网的那一刻,意义就产生了。对我来说,在教堂结婚、在斋戒月禁食或在选举日投票这些行为为什么有意义?原因就在于我的父母也认为这有意义,还有我的兄弟姐妹、邻居朋友、附近城市的居民,甚至是遥远异国的民众,都认为这有意义。
为什么这些人都认为这有意义?因为他们的朋友邻居也有同样的看法。人类会以一种不断自我循环的方式,持续增强彼此的信念。每一次互相确认,都会让这张意义的网收得更紧,直到你别无选择,只能相信大家
都相信的事。
三七月见 //读历史就是看这些网的编织和解体,让人意识到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事,可能对他们的后代毫无意义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9-02 添加
此章节有9条书摘 点击查看
智人统治世界,是因为只有智人能编织出互为主体的意义之网:其中的法律、约東力、实体和地点都只存在于他们共同的想象之中。这张网,让所有动物中只有人类能组织十字军、革命和人权运动。
其他动物也有可能想象各种事情。但是它们只能想象世上实际存在的东西,例如猫想老鼠。它们无法想象自己看不见、闻不着、尝不到的东西,例如美元、谷歌或欧盟。只有智人能够想象出这种虚幻的事物。因此,猫和其他动物至今仍然只能处于客观的世界,沟通系统也只用来描述现实,但智人能用语言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现实。

在21世纪,历史和生物学的界线可能会变得模糊,但并非因为我们将发现如何用生物学来诠释历史事件,而是因为我们会因为意识形态的虚构故事而改写DNA链,为了政治和经济利益而改变气候,用网络空间来取代山川的地理环境。随着人类的种种虚构想象转译成基因和电子代码,互为主体的现实将会吞没客观现实,而使生物学与历史融合在一起。
到了21世纪,虚构想象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甚至超越自然选择。因此,如果我们想了解人类的未来,只是破译基因组、处理各种数据数字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破解种种赋予世界意义的虚构想象。
三七月见 //虚构想象的力量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9-02 添加
此章节有6条书摘 点击查看
狼或黑猩猩等动物,都活在一种双重现实之中:一方面很熟悉外在的各种客观实体,比如树木、岩石和河流;另一方面,也清楚自己内在的主观体验,比如恐惧、喜悦和欲望。而智人则是活在一种三重现实之中。除了树木、河流、恐惧和欲望,智人的世界还有各种关于金钱、神、国家和公司的虚构故事。历史逐渐展开,神、国家和公司的影响不断增长,而河流、恐惧和欲望则被弱化。世界上还是有河流,人类依然被恐惧和欲望驱使,但是耶稣基督、法兰西共和国、苹果公司学会了如何建起水坝将河流据为己用,以及如何控制我们最深切的焦虑和渴望。
Sylvia66 //虚构的力量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7-08-15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就算到了今天,美国总统宣誓就职的时候,手也是放在《圣经》上。同样,在包括英美在内的全世界许多国家,证人上法庭做证,也会把手放在《圣经》上,发誓说出事实、完整的事实,也唯有事实。然而,发这个誓的时候,他们所凭依的书里竞充满虛构、神话和错误,岂不讽刺?
苏唯沐 //所以呀,根本就没有真实。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1-23 添加
此章节有8条书摘 点击查看
我们可能觉得书面文字只是用来温和地描述现实,但它却逐渐变得威力无穷,因为它能够重塑现实。如果官方报告与客观现实有所冲突,最后让步的往往是现实。只要和税务机关、教育体系或其他烦冗的官僚机构打过交道,你就知道几乎没人在意真相,表格上写的反而才更重要。
三七月见 //文字建构的现实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9-03 添加
此章节有5条书摘 点击查看
就像法老统治下的埃及、欧洲的各个帝国以及现代的学校系统,这些真正有力的人类组织,并不一定都把现实呈现得清清楚楚。这些组织大部分的力量,都在于能够将虚构的信仰建立在一个让人顺从的现实之上。
例如,货币的整个概念正是如此。政府制作出本身并无价值的一些纸张,宣布它们是有价值的,接着就开始用它们来计算一切的价值。政府有权强迫公民只能用这些纸张纳税,于是公民别无选择,至少得拥有几张。这样,这些钞票就变得真的有价值了,政府官员的身价也跟着得到肯定,而政府既然控制着钞票的发行,权力也就水涨船高。如果有人提出异议说“钞票只是根本没有价值的纸”,而且认真地只把钞票当成纸,那么他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9-03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虚构故事本身并没有错,而且有时还有其必要性。如果没有货币国家或公司等人人接受的故事,复杂的人类社会就不可能正常运转。要先让大家都相信了同样的虚构规则,我们才可能一起踢一场足球;再让大家都相信一些类似的虚构故事,才能让市场或法庭真正发挥作用。
然而,这些故事只是工具,不该成为目标和标准。一旦我们忘了这些只是虚构的,就会开始与现实渐行渐远。于是,可能只是为了“给公司赚很多钱”或是“保护国家利益”,就让我们掀起无边战火。公司、货币和国家,都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是人类发明了这些概念,好让它们为人类服务;为什么最后反而是人类为这些概念服务,甚至牺牲性命呢?
三七月见 //区分虚构与现实,从现实衡量历史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9-03 添加
此章节有5条书摘 点击查看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灵性之旅总是以悲剧收场,因为这是一条孤独的道路,只适合个人,而不适合整个社会。人类要合作,就不能只有问题,而需要坚定的答案。推倒某些荒谬的宗教制度,往往又促成了新的宗教制度的建立。这种事情曾发生在二元论者身上,他们的灵性之旅就变成了新的宗教制度的建立;这种事情也发生在马丁·路德身上,他挑战了天主教会的法则、制度和仪式后,却发现自己正在写下新的法则、建立新的制度、发明新的仪式;甚至连佛陀和耶稣也未能免,在坚持追求真理的路上,他们颠覆了传统印度教和犹太教的则、仪式和制度,但到头来,他们之名却建立起更多的法则、仪式和制度。
韩长生 //新的火焰在旧基础上建立,但是新制度终会变成旧制度,历史在演变,制度自然也不会长存。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8-20 添加
此章节有5条书摘 点击查看
另外,把宗教等同于对神的信仰也有问题。我们常常会说,某个虔诚的基督徒是信仰宗教的,因为他信仰神(上帝)。然而,宗教由人创立,历非由神所创;宗教的定义应该在于其社会功能,而不在于神是否存在。任何无所不包的故事,只要能够为人类的法律、规范和价值观赋予高于人类的合法性,就应该算是宗教。宗教能够赋予人类社会结构合法性,就是这些结构反映了高于人类的法则。
三七月见 //宗教是用来维护社会秩序、组织人类大规模合作的工具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9-03 添加
此章节有6条书摘 点击查看
你好可怜怪 //人类要合作,就不能只有问题,而需要坚定的答案。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1-22 添加
此章节有6条书摘 点击查看
当我们从缥缈的哲学领域回归历史现实时,会观察到宗教故事几乎总是包括三个部分
1.伦理判断,例如,“人命神圣”。
2.事实声明,例如,“人命始于受孕那一刻”。
3.伦理判断与事实声明相结合,给出具体的指示,例如,“就算受孕才一天,也不得堕胎”。
对于宗教的伦理判断,科学无法加以反驳或证实;但对于宗教的事实声明,科学家就大有意见了
三七月见 //宗教与科学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9-03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事实上,要分辨伦理判断与事实声明并不总是那么容易。宗教有种麻烦的倾向,即喜欢将事实声明转化为伦理判断,使得原本应该很简单的争议变得混乱而模糊。例如,原本只是事实声明的“《圣经》由上帝所著”常常变为道德命令:“你应该相信《圣经》是由上帝所著”。于是,只相信某项事实声明就成了美德,而怀疑这项声明则成了罪过。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9-03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讲到现代性的历史,一般把它视为一场科学与宗教之争。理论科学和宗教都是为了追求真理,而因为各自推崇不同的真理,也就注定有所冲突。但事实上,科学或宗教都不那么在乎真理,因此两者十分容易妥协、共存甚至合作
宗教最在乎的其实是秩序,宗教的目的就是创造和维持社会结构而科学最在乎的则是力量,科学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得到力量,以治疗疾病、征伐作战、生产食物。就个人而言,科学家和神职人员可能很在意真理;但就整体而言,科学和宗教对真理的喜好远不及秩序和力量。因此,两者一拍即合。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9-03 添加
此章节有5条书摘 点击查看
比如战争、瘟疫或干旱,大家还是能安慰自己说:“我们都是一场宇宙大戏里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这一切都是神或自然法则的旨意。虽然我们不知道脚本,但可以放心,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有其目的。就算是可怕的战争、瘟疫或干旱,也都是某个更伟大计划里的场景。而且,我们知道这位剧作家值得信赖,故事的最后一定有个美好而有意义的结局。因此,就算发生了战争、瘟疫或干旱,也都是为了最后的美好结局;就算现在看不到,来世总会等到的。”
现代文化则不再相信有这种伟大宇宙计划的存在。我们并不是话在超脱日常生活的戏剧之中,生活没有剧本、没有剧作家、没有导演、没有制片人,而且,也没有意义。就我们目前最先进的科学所知,整个宇宙就是个盲目而没有目的的过程,充满各种杂音和愤怒,但这些都毫无意义。我们只是在一个行星上占据着再小不过的一点位置,存在着再短不过的一段时间,如麦克白所说的那个可悲演员,在台上得意或失意了一会儿,就再也悄无声息
三七月见 //生命的无意义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9-03 添加
此章节有9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可见“经济增长”在全球各地成功地取得了近乎宗教的地位。确实,把“相信经济增长”称为宗教并不会与事实出入太大,因为这种信念号称能够解决许多甚至绝大多数的道德难题。由于经济增长据称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源头,因此它鼓励大家放下各种道德的偏见,共同采取能够使成功最大化的长期措施。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7-07-22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你好可怜怪 //科学最大的发现正是让人类发现自己的无知。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1-22 添加
此章节有7条书摘 点击查看
要说服个人“想要更多”并非难事,因为人类很容易贪婪,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说服国家或教会这种集合体,让它们也遵循这种新的理
想。几千年来,社会在努力抑制个人欲望,以使欲望达到某种平衡。大家都知道,虽然人人都想得到更多,但如果饼的大小是固定的,那么唯有克制才能让社会和谐,而贪婪就变成一件坏事。现代社会让整个世界是非颠倒,让整个人类以为平衡比混乱更可怕,而贪婪因为能促进增长反而成了一件好事。于是,现代社会让人们开始追求更多,从而打破了长久以来抑制贪婪的纪律
混乱造成的焦虑,大部分因为自由市场资本主义面得到缓解,而这也是资本主义受欢迎的原因之一。资本主义思想家不断安抚我们:“不用担心,一切都会没事的。只要经济增长,其他一切都交给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就行了。”资本主义就这样批准了一个贪婪而混乱的系统,整个系统飞速增长,没人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或是自己正在前往何方。(计划经济也同样相信增长,并认为能够通过国家计划来避免混乱操纵增长。虽然在一定时期发挥了作用,但最终还是要转向自由市场经济。)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8-03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根据人文主义的观点,人类必须从自己的内在体验找出意义,而且不仅是自己的意义,更是整个宇宙的意义。这是人文主又的主要训诫: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8-20 添加
此章节有5条书摘 点击查看
你好可怜怪 //同样,如果某个跨国企业想判断自己是否还符合“不作恶”的座右铭,判断标准就在于财务报表。如果现在看来财源滚滚,代表有几百万人都爱它的产品,也就代表这是一股善的力量。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1-24 添加
此章节有5条书摘 点击查看
我们今日看来,可能会觉得中世纪的骑士都是毫无感性的野蛮人。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大概会被我们送去看心理医生,要他们好好探索一下自己的感受。而这正是《绿野仙踪》里面那个锡皮樵夫的遭遇。他和桃乐丝及她的朋友一起走着黄砖路,希望等他们到达奧兹国之后,大巫师能给他一颗心。同样,稻草人想要的是大脑,而狮子想要的是勇
气。到了旅程的终点,他们发现大巫师只是个江湖术士,没有办法完成他们的愿望。但他们发现了更重要的事:他们希望拥有的一切,早已在自己心里了。要变得敏感、聪明、勇敢,从来就不需要什么巫师的魔法,只要继续沿着黄砖路走下去,敞开心胸迎接任何体验。
一模一样的教训,也发生在柯克舰长与皮卡德舰长乘着“企业号”在星系航行;哈克贝利·费恩和吉姆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逍遥骑士》( Easyrider)的怀特和比利骑着哈雷摩托;其他无数公路电影中的无数其他角色,离开了在宾州(或是新南威尔士)的家乡,开着一辆旧的敞篷车(或是搭着巴士,感受到一次又一次改变生命的体验,敞开心扉,谈着他们的感受,最后到了旧金山(或是爱丽丝泉),成了一
个更好、更聪明的人。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8-03 添加
此章节有5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19~20世纪,人文主义的社会公信度及政治力量与日俱增,开始产生两个截然不同的分支:社会人文主义(包括各种社会主义和主义运动,以及进化人文主义(以纳粹为最著名的代表)。两个分支都同意自由主义的看法,也就是人类的体验是意义和权威的本源,也都不相信有超自然力量或神圣的法则经典。
kaye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1-21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像文化比较这种雷区,自由主义会小心绕开,以免做出政治不正确的失态举
动。社会主义是一切交给政党来处理,要找出通过雷区的正确路途。进化人文主义却是开开心心地跳进来,把所有地雷都引爆,享受这场混乱。
guagua //以国家来举例三种人文主义,大概自由主义是欧美发达国家,社会主义是中国,进化人文主义是纳粹时期的德国。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7-05-22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目前仍有几十亿人,包括许多科学家,将宗教经典视为权威的来源,但这些文本已经无法带来创造力。
例如,基督教有些较进步的教派,已经能够接受同性恋婚姻或女性神职人员。他们为什么能接受?不是因为读了《圣经》或圣奥古斯丁、马丁·路德的著作,而是因为读了福柯( Michel Foucault)的《性史》(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或是唐娜·哈拉维( Donna haraway)的《半机械人宣言》( A Cyborg Manifesto)然而,不管多进步,只要是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就无法坦承自己的伦理来自福柯或哈拉维。所以他们又回到《圣经》圣奥古斯丁和马丁·路德,翻天覆地彻底搜索,一页接着一页、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集中最大的注意力,最后终于找到他们需要的:

有些箴言、比喻或裁定,只要解释的方式足够有创意,就能代表上帝也为同性婚姻赐福,女性也能领受司铎。然后,他们就能假装这个想法来自《圣经》,虽然其实来自福柯。《圣经》早已不再真正启发灵感,但仍被尊为权威的来源。
三七月见 //守旧的宗教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9-03 添加
此章节有6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据我们所知,这些大鼠并不觉得受人控制,也不觉得做了什么违背自已意志的事。塔瓦尔教授按下遥控器,是让大鼠自己想要往左走,于是它就往左走。教授按另一个开关,是让大鼠想要爬梯子,于是它就爬了梯子。毕竟,欲望也只是神经元的某种放电模式而已。至于神经元放电的原因,究竞是其他神经元的刺激还是塔瓦尔教授用遥控器控制电极的刺激,真有那么重要吗?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9-03 添加
此章节有7条书摘 点击查看
说实话,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紧密交织的。叙事自我也会用到我们的种种体验,作为重要(但非唯一)的故事素材。反过来,这些故事也会塑造体验自我的种种感受。举例来说,在斋戒月禁食、在准备体检时禁食,或者单纯没钱买东西吃,对于饥饿的感受就会有所差异。叙事自我对饥饿赋予不同的意义,就会让实际体验大不相同。
此外,体验自我往往也强大到足以破坏叙事自我最完美的计划。举例来说,我可能在新年下定决心,要控制饮食,每天去健身房。这种伟大的决定是叙事自我的专利。只不过,过了一个星期,该去健身房了,体验自我却过来接手。我现在就是不想去健身房,反而订了比萨,坐在沙发上打开电视。
三七月见 //体验自我与叙事自我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9-03 添加
此章节有5条书摘 点击查看
我们的叙事自我宁可在未来继续痛苦,也不想承认过去的痛苦完全没有意义。最后,如果我们想把过去的错误一笔勾销,叙事自我就一定得在情节中安排某个转折,为错误注入意义。
于是我们知道,“自我”也像国家、神和金钱一样,只是虚构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一个复杂的系统,会丢下我们大部分的体验,只精挑细选留下几样,再与我们看过的电影、读过的小说、听过的演讲、做过的白日梦全部混合在一起,编织出一个看似一致连贯的故事,告诉我们自己是谁、来自哪里、要去哪里。正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己该爱谁、该讨厌谁、该怎么对待自己。如果情节需要,这个故事甚至可能让我们牺牲自己的生命。每个人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类别:有些人活在悲剧之中,有些人上演着永不完结的宗教戏剧,有些人的日子过得像部动作片,也有不少人过着喜剧人生。但到头来,一切都是故事。
三七月见 //一切都是加工过的故事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9-03 添加
此章节有10条书摘 点击查看
则该来审视这些发现对实际生活有何影响。自由主义推崇自由市场和民主选举,是因为自由主义相信每个人都独一无二、各有价值,而且每个人的自由选择就是权威的本源。但在21世纪,有三项“务实”的发展,可能会让这种信念成为明日黄花:
1.人类将会失去在经济和军事上的用途,因此经济和政治制度将不再继续认同人类有太多价值。
2.社会系统仍然认为人类整体有其价值,但个人则无价值。
3.社会系统仍然会认为某些独特的个人有其价值,但这些人会是一群超人类的精英阶层,而不是一般大众。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8-04 添加
此章节有9条书摘 点击查看
就算目前看来立意全然良善的程序,也可能带来令人恐惧的后果。常见的情节就是,某家公司设计出第一套真正的人工超级智能,对它进行了一个毫无恶意的测试,比如计算 π 值。但就在任何人意识到之前,人工智能已经接管整个地球、消灭人类、发动攻击征服整个银河系,把整个已知宇宙转变成巨大的超级计算机,花上几万亿年的时间,只为了算出更精确的 π 。毕竟,这正是它的创造者交给它的神圣使命。
好奇的阅读者 //这比单纯的恶意假设更现实。想不到的发展路径数量比能想到的多得多。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0-14 添加
此章节有5条书摘 点击查看
我站在投票站里的时候,并不真正记得上次选举以来这几年的所有感受和想法。此外,我还被各种宣传、公关手法和随机想法不断轰炸,很可能扭曲我该做的选择。正如卡尼曼的冷水实验,叙事自我到了政治领域,一样会遵循“峰终定律”,忘了绝大多数的事情,只记得几件极端的事件,并对最近的事件赋予完全不成比例的高权重。
三七月见 //峰终定律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9-03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相较之下,要让健康的人再升级,背后则是精英的概念,因为这里并没有所有人通用的标准,而是要让某些人比其他人强。人类就是希望自己记忆力比别人强,智商比别人高,性能力更不能输。如果某种升级已经变得太廉价、太普遍,人人都能升级,那等于就是把基
线提高,等着下一代疗法继续超越。
三七月见 //升级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9-03 添加
此章节有10条书摘 点击查看
真正感情好的朋友会比较有耐心,不会急着找出解决方案,而是会聆听你的忧虑,给你时间和空间,好让种种矛盾的情绪和折磨人的焦虑一一浮现。
Qi Teng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2-27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智人的心智无法体会蝙蝠主观的世界。我们可以写出各式各样的算法来模仿蝙蝠的身体、回声定位系统和神经元,但这一切还是没办法告诉我们当只蝙蝠是什么感觉?在某只飞蛾拍动翅膀的时候,回声定位是什么感觉?究竟是和用眼睛看差不多,还是根本完全不同?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9-03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专注头盔,就像是那个不耐烦的朋友。确实,有些时候我们需要迅速下定决心,但生命不只是这样。如果我们使用头盔的次数越来越多,可能最后就会像失去了嗅觉、做梦和注意的能力一般,失去容忍各种疑惑和矛盾的能力。社会系统喜欢我们下定决心,而不是心存怀疑,所以整个系统也可能会推动我们往这个方向前进。然而,比起拥有怀疑和矛盾的社会,如果一切都要求明快坚决,生活反而可能变得更贫瘠肤浅。
一方面,我们已经有能力改造心智,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几乎完全不知道心理的完整频谱是什么,再加上政府、军队和企业各怀鬼胎,灾难简直不可避免。有可能到头来,我们成功地让身体与大脑都升级了,却在过程中失去了心智。确实,科技人文主义到最后可能反而会造成人类的降级。对系统来说,降级后的人类反而更有利,原因不是这种人拥有什么卓越的特点,而是这种人少了一些可能拖慢系统、造成困扰的人类特质。农民都知道,羊群里面最聪明的那只常常会惹出最大的麻烦。所以农业革命的一点就是要降低动物的心理能力。而科技人文主义梦想推动的第二次认知革命,则可能对人类造成一样的效果,让社会大机器里的“人类小齿轮”沟通和处理数据的效率更高,但几乎不会去注意其他事,不会做梦,也不会怀疑。数百万年来,人类曾经是升级版的黑猩猩。而到了未来,人类则可能变成放大版的蚂蚁。
三七月见 //降级为齿轮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9-03 添加
此章节有4条书摘 点击查看
人文主义认为,只有人的欲望才能使世界充满意义。但如果我们连欲望都能选择,又凭借什么来做这种选择?假设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开场,罗密欧可以决定要爱上谁,而且就算决定了,还是随时能够反悔重来。这样一来,这出剧会变成什么样子?但这正是科技进步为我们刻画的未来。如果我们的欲望让我们不舒服,就让科技消灭这个欲望。
如果整个宇宙所凭依的钉子钉错了地方,就用科技把整颗钉子拔出来,钉到别的地方去。但究竟要钉在哪儿?如果寰宇四方均能落钉,我该挑哪里?又为什么该挑那里呢?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9-03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根据这种观点,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和国家控制共产主义就不是意识形态、伦理教条或政治制度上的竞争,而根本是不同数据处理系统间的竞争。资本主义采用分散式处理,而苏联式共产主义则是集中式处理。资本主义让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相连,并允许他们自由交换信息、独立做出决定来处理数据。
三七月见 //分散式处理更具效率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9-03 添加
此章节有4条书摘 点击查看
然而,科技已有了神一般的能力,政治却短视而无远景,这样的搭配仍有问题。毕竟愿景不一定是坏事,而缺乏愿景也不一定是好事。20世纪,反乌托邦的纳粹愿景并不是自己分崩离析,而是被自由主义同样宏伟的愿景击败。之所以不该将未来完全交给市场力量来决定,是因为这些力量造成的结果可能只利于市场,而不见得有利于人类或全世界。市场那只手不仅人类看不见,而且它本身也是盲目的。如果完全不加约束,面对类似全球变暖的威胁或人工智能的潜在危险时,市场就有可能毫无作为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9-04 添加
此章节有5条书摘 点击查看
根据数据主义的观点,可以把全人类看作单一的数据处理系统,而每个个人都是里面的一个芯片。这样一来,整部历史的进程就要通过4种
方式,提高系统效率
1增加处理器数量。
2.增加处理器种类。
3增加处理器之间的连接。
4增加现有连接的流通自由度。
kaye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1-25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我自己也有一辆车,但多半就是停着。就我平常的一天来说,早上8点04分开车,半小时到大学,把车停好,就放着一整天。18点11分我又回到车上,开车半小时回家,就这样。所以,我每天只有1个小时会用到车,何必另外23小时还要把车留着呢?如果有个智能共乘系统,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我能让计算机知道我需要在8点04分离开家,由计算机在那个时候把最近的无人驾驶汽车调过来,准时让我上车。把我送到大学之后,这辆车就能用于其他目的,而不用在停车场白白等待。到了18点11分,我走出大学校门,就会有另一辆全民共享的无人驾驶汽车停在我旁边,带我回家。这样一来,只要有5000万辆共享的无人驾驶汽车,就能取代10亿辆私家车,而且所需的道路、桥梁、隧道和停车空间都会大大减少。但如果想达到这样的目的,我就得放弃隐私,允许算法永远知道我身在何处、想去何方。
闫朝霞 //你愿意放弃隐私去换取方便和快捷吗?我相信无论你愿意与否,未来真可能是这个样子。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7-07-30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随着全球数据处理系统变得全知全能,“连接到这个系统”也就成了所有意义的来源。人类之所以想要融入这个数据流,正是因为只要成为数据流的一部分,你就会加入一个比自己更伟大的计划。传统宗教向你保证,你说的每个字、你的每个举动,都是某个伟大宇宙计划的一部分,上帝一直看着你,也在意你的所有想法与感受。至于现在的数据宗教则说,你说的每个字、你的每个举动,都是伟大数据流的一部分,算法一直看着你,也在意你的所有想法与感受。大多数人都对此非常满意。对于真正的信徒来说,要他们脱离数据流,就等于是要冒着失去生命意义的风险。

如果你有了某种感受,而别人都不知道,也并未对全球信息交换有任何贡献,又有什么意义呢?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9-04 添加
此章节有4条书摘 点击查看
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数据主义指示
“你想了解真实的自己?”数据主义这么问,不用爬山或去博物馆了,做DNA测试了没?还没?!你在等什么?今天就去做!而且还要告诉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大家都要去做。他们的数据对你也非常重要。另外,听说过这些可穿戴式的生物计量装置吗?这些装置会每天24小时测量你的血压和心跳。听过?很好,那就去买一个,连接到智能手机上。另外,顺便买个便携式摄像机和麦克风,把你做的一切都记录下来,放到网络上。还有,要允许谷歌和脸谱网存取你所有的电子邮件,监测所有聊天记录和邮件,并且记录你所有的点赞和网络点击。只要这些都做到了,万物互联网的伟大算法就能告诉你该跟谁结婚、挑什么工作,以及是否开战。”
三七月见 //数据主义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9-04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1.科学正逐渐聚合于一个无所不包的教条,也就是认为所有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则是进行数据处理。
2.智能正与意识脱钩
3.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可能很快就会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
这三项发展提出了三个关键问题,希望读者在读完本书之后,仍能常挂于心
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
2.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
3.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9-04 添加
此章节有1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