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备受年轻人欢迎的国学导师,傅佩荣教授全新力作!中国四哲经典系列新书,系列重磅作品之《傅佩荣讲庄子》。 老子开创道家思想后,庄子将之发扬光大, 他生于战国时代中期,其思想
……
[ 展开全部 ]
讲求顺应时代变化,随遇而安, 让自己免于外在的干扰和伤害。司马迁称庄子“其学无所不窥”,可见其博学多闻,聪慧异常,对各方书籍多所涉猎,以故事阐述精妙的人生哲理。 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探究庄子的人生哲学与丰富的寓言。强调外化而内不化。内心与道同在,就可以与他逍遥而游。
[ 收起 ]
作者:傅佩荣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价:45.00
ISBN:7559618510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只显示目录
主题一:人间患难深重/ 001
《庄子·说剑》有人一辈子就为了比剑、找秘籍而活,就像武侠小说写的那样,好不容易练成了武功,却赫然发觉没有武林大会、没有比武决斗,最终活不下去而集体自杀了。很多人将人生目标设定在一个显而易见的外在成就上,最后发现它其实是虚幻的而活不下去。
庄子生于战国中期,因此要与世界保持距离是不可能的,所以他的哲学思想讲求的是人要能够顺应时代的变化,并随之改变,且不让自己受到任何干扰和伤害。
尐婷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09-05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4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一讲:深度虚无主义/ 002
今人对于龙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把龙当作神话里的动物,龙的身体像蛇,并且与鸟一样会飞。另一种说法认为龙是长江里的鳄鱼,那种鳄鱼叫作长江鳄,它在水里翻滚时的气势很惊人,尤其下雨之际,它的动作就好像龙乘着风云往天上飞去。
孟子和庄子是同一时代的学者,可是他们的心境却大不相同,孟子带着几十个学生周游列国,“传食于诸侯”,到处吃吃喝喝。他以儒家自居,教导君王行仁政使天下太平,所以该吃吃该喝喝,拿自己该有的待遇,但是如果国君不理想,则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孟子在乱世能够全身而退,最后跟学生们著书立说;庄子则认定心安理得过日子,过一天算一天,生活非常穷困,在人间没有任何凭借。他所开发出来的不是想象世界,而是真实世界,甚至比我们所处的世界还要真实。很多人常说庄子有许多寓言都是幻想,但真是如此吗?我倒觉得庄子的寓言都是有其含义的,深入了解,你会发现一字一句都在探讨人类社会的问题,有如寒天饮冰水,点滴在心头。
尐婷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09-05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省思痛苦与死亡/ 007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富贵暗藏危机/ 012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但求明哲保身/ 017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二讲:身体的困境/ 021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追逐生存所需,疲困不已/ 022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钩心斗角,欲望无穷/ 024
人都有心,具有思考能力,一且与身体结合,就会形成复杂的欲望。庄子说不可扰乱人心,心本来很平静,就像个小孩子本来是很单纯的,要是你跟他说了太多复杂的事情,他就会受到影响,心也会跟着变得纷乱。《庄子·在宥》借老聃之口说:“你要谨慎,不可扰乱人心。人心排斥卑下而争求上进,在上进与卑下之间憔悴不堪,柔弱想要胜过刚强,棱角在雕琢中受伤,躁进时热如焦火,退却时冷若寒冰。变化速度之快,顷刻间可以往来四海之外。没事时,安静如深渊,一发动,远扬于高天。激荡骄纵而难以约束的,就是人心吧!”
尐婷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09-16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情绪复杂多变,难以安顿/ 030
庄子先说喜怒哀乐,欣喜、愤怒、悲哀、快乐,再说虑叹变慜,忧虑、叹息、反复、恐惧,最后则谈论到姚佚启态。姚佚启态是什么意思呢?轻佻是说一个人放肆,有时候太得意就变轻佻,轻佻接着是放纵,然后是张扬。太过于张扬,到处惹人注目,最后就是忸怩作态,明明想拿还要客气就是作态。
成语“亦步亦趋”出自《庄子·田子方》。有一次颜渊对孔子说:“老师您慢慢走,我跟着慢慢走;您快步走,我跟着快步走。但是当您奔走的速度极快时,我就望尘莫及了。”孔子教导他,不要执着于所看到的外在行为,要学内在修为。
人要跟很多人互动,执着于过去只是浪费心力,每个人都应该把握现在,但是从将来的我来看现在的我,不也是过去的我吗?我们所不忘者,首先就是从身回溯到心。人有身体,是为了让“心”可以运作,这是人类生命的特色。
什么叫空气呢?就是我们心智的三种能力:知、情、
意。知代表观念,信息,知识;情代表情感;意代表意志。
“齐”代表平等,万物都平等的理论称作“齐物论”,不过你或许又有疑问了,既然万物皆平等,我们又何必辛苦奋斗呢?我必须说明,庄子不是主张人不要奋斗,他是希望破除人类中心主义,让人类不要以为自己是最伟大的,这样才能与万物互相欣赏。
尐婷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09-16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三讲:心智的茫然/ 039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人类中心的价值观是虚妄的/ 040
要对一样东西好,要用适合它的方式;要对一个人好,也要用适合他的方式。教养子女或孝顺父母也是如此,如果不了解对方的需要,只是一厢情愿,反而会适得其反,人跟人相处的困难就在这里,要了解与判断对方的想法确实不容易。人跟人相处有时候缺少的不是诚意或善意,而是智慧,没有智慧,好人跟好人之间也会发生误会,甚至导致悲剧。
人不要只看到自身的需要,还要关心其他生物的需求。
庄子的写作方式有三个特色:寓言是假托人物故事以明事理;重言是借重人物言论以明事理;卮言则是随灵感而发,无法拘限(《庄子·寓言》)
尐婷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09-25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本末倒置,轻重不分/ 046
人的心智可能导致本末倒置,轻重不分。不要找借口,让自己疲惫不堪地追逐那些不必要的东西或外在的目标。然而,人生的困难就是如何分辨所追求的目标是否必要。很少有人可以避开庄子的批评,读
着《庄子》忽然觉得惭愧,早知道不要读了,读了之后自己挨骂。但庄子不是批评你,而是带领你进入另一种境界,让你知道要放弃这一边,才能通往值得向往的那一边。
人是会变的,变的或许是外表,或许是内心,主要变的可能是观念和想法。要好好把握住变的趋势,我们在变的同时,就等于给别人暗示,彼此之间如果太大意而忽略这些信息,到最后恐怕很难继续做朋友。
尐婷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09-27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卖弄智巧,错失大道/ 049
“每下愈况”语出《庄子·知北游》,是庄子谈“道”的时候提出的。这四个字,经常被误用为“每况愈下”,从字面上即可明白意思就是情况一次比一次糟糕。
“朝三暮四”庄子为什么讲这个故事?三加四等于七,四加三也等于七,总数是七,猴子为什么一开始生气,后来又高兴了?其实这不是一个算术问题,而是告诉我们,在整体里面,不要因为某些得失而产生情绪反应。人最怕的是情绪反应,了解整体之后,情绪就没有反应的空间。
因为心智会造成许多错误的观念。所以庄子提醒我们,第一,要把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当作相对的,不要执着。我觉得这里风景好,不要认为蜜蜂也会觉得好,我觉得好的不要认为别人也会觉得好。
第二,不要本末倒置,轻重不分,不管是什么理由,都不应该为了完成想要追求的目的而伤害自己的身体,道家希望每个人都能度完自然的寿命,但道家并不是要我们从今天开始每天躺着不做事,以求活得更久一点,而是希望人们尽量不要为了某些外在的利益,让自己过度劳累,要清楚了解自己的限制。一个人只有了解自己的限制,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如果不知道自己的限制,过度之后收不回来,人的身体会讨债的,年轻的时候使用过当,到了某个时期,身体就会发出警讯。
另外就是防备不真实,道家强调,一个真正的人不应为任何目的让自己变得虚伪。
第三,尽量不要卖弄智巧。与人相处,言语就是风波,无风不起浪,所以在说出任何话以前,就要先想好可能造成什么后果。
尐婷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10-14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主题二:心斋与道契合/ 059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一讲:心斋的修炼/ 060
真正的好朋友“相视而笑,莫逆于心”,根本无须言语。
有时候你对别人说一些有意义的话,但他的修行未到定境界,因此觉得很刺耳,以为你讽刺他,故意提出好的理想让他感到惭愧。
尐婷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10-14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以“气”取代耳与心:虚/ 062
庄子的解释是,声音不要用耳朵去听,而是要用心去听,更要用气去听。
第一,用耳朵只能听到声音。譬如,演奏乐器的声音、汽车发动的声音。
第二,用心去听,只能了解现象。譬如,你说外面有架飞机,我听了就知道外面有什么情况。
第三,用气去听是虚而待物。我的心要空虚而准备回应万物。代表我没有任何成见,外面有什么,我就让它现出原形、原状、原貌,我的心好似一面很干净的镜子,能够映照万物的真实状态。
用气去听,代表不要有自我,当你把自我意识化解后,天地无限宽广。人的痛苦大部分来自自我的执着,拘泥于什么是属于我的、什么又不是属于我的,可
是比较之后,发现非我永远比自我大千万倍,属于我的永远是极少数。一旦把自我的界限去掉,就没有什么属于不属于可言了。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这个老师的修行,身体像枯槁的木头,枯槁的木头就是不会发新的芽、长新的叶子了。心如死灰,死灰指的是一个东西烧成灰之后又用水浇熄,不会再复燃。
籁是一种乐器,用竹子做的,有一点像笛子,是中空的。
凡是用竹子做成的中空的乐器,统称为籁,可以吹奏。
什么叫人籁?人籁就是人发出的声音,人发出的声音定含有某种目的,要告诉你某种含义,因此人籁听久了会累。
我们上课只要超过三十分钟就觉得好困,忍不住想梦周公。听课之后以为懂了,但说不定听错了,不然为什么考试的时候每个人分数不一样?这说明人籁的限制很大。
尐婷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10-18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虚而待物,唯道集虚/ 069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天地万物有全然的美妙,但是它们不说话。
我们说出口的每一句话,都会在自身或他人心里造成影响。老师责备学生们不用功,学生难过,老师也很难过,因为言语的力量反弹回来了。所以,对别人讲好话,先是在自身心里起了作用,反之亦然。
到最后,一个人的修行不在于关起门来,而在于与别人来往的时候,我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
只要是好的,就会先在我生命中发挥一种正面的作用,如果是坏的,同样会在我生命中导致一个负面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宗教会提到起心动念,原因就是如此,一个行为、一句话,会反射到人的内在。但通常我们不太能感觉到,因为一整天下来,往往是好坏互相抵消,所以睡觉时觉得好像跟昨天差不多,若每天都过得这么没有意义,什么时候才会有所觉悟?
《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一个房间若是堆满东西,会形成很多阴暗的角落,就算用再强的灯光照射,也无法让房间完全光亮。如果要让房间变亮,只有把东西整个移开,虚室生白,空虚的房间就会展现光明。
尐婷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10-18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虚室生白,展现光明/ 073
“忘适之适”(《庄子·达生》),忘记舒适的舒适才是真正的舒适。真正的忘记就是你正在做一些事情,做得很自在、很开心,忘记所有的烦恼。
西方有人将快乐比喻为蝴蝶,如果你拿着网拼命追赶,你跑得越快,蝴蝶就飞得越快、越高,但是,当你很专心地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蝴蝶说不定会自己飞过来停在你的肩膀上,不刻意追求,快乐反而主动降临。
说到“得心应手”这个成语,其实是出自《庄子·天道》,但是原文真正的用法是得手应心。这是成语的变化,非常有意思。
西方人不见得懂庄子,但是他们也知道只要心思单纯,就可以化解很多不必要的困扰。有时候你得到的越多,反而越迷惑。就像老子说的“少则得,多则惑”(《老子》第二十二章),也因此庄子很喜欢谈论“忘”。
《庄子·达生》则是讲述了“呆若木鸡”的故事。
尐婷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10-18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二讲:顺从“不得已”/ 080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身体的变化:老、病、丑、怪/ 081
在《庄子·人间世》,孔子除了提出心斋这个想法,还谈到了“不得已”。庄子常提到不得已,表示在客观条件成熟时,不得不如此,其实是顺应自然之意。在主观方面,不但要去除成见,也要培养把握不得已的智慧。不得已并非一般所认知的不情愿或勉强,我学庄子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领悟了“不得已”的道理。
“造物者”出自《庄子》,道就是造物者,万物从道而来,所以用造物者形容道是适当的。庄子也不反对造物者是拿斧头去雕琢,把万物造出来的这种说法。万物彼此间的差异那么大,有如鬼斧神工,“鬼斧神工”这个词,出自《庄子达生》。
尐婷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10-25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处境的压力:贫穷与萎靡/ 087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算命的难题:吉凶依于欲望/ 092
“我不能改变我的命运,但我可以改变我对命运的态度”。只要改变我对命运的态度,这个命运所产生的好坏结果,都不再有影响力,这是因为了解而可
以超越。我们面对自己的命运,常因为有各种欲望,所以总是羡慕别人,但说不定这个别人也正在羡慕你呢。
英国黛安娜王妃曾说:“我真希望做一个平凡人,可以自由跟别人谈谈恋爱、逛街吃饭,没有人管我。”
别人所谓的好命往往是包装出来的,金钱能够让你吃饱、让你喝足,却无法让你自由自在,“虽有至知,万人谋之”你怎么办?
让我们复习一下“不得已”的概念:第一,身体出现变化是不得已的,不是个人可以选择要或不要,而是事实。对于事实不要多用情感,而是要能了解。第二,对于人生的遭遇与实际的处境,要问自己能不能了解这些是不得已,能够承受才代表有能力。有一句话说得不错,一个人真正的能力不在于能够获得什么,而是能够承受失去什么。第三,面对算命问题,只要努力修炼自己,降低欲望,自然可以逢凶化吉。
尐婷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10-25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三讲:化解一切的执着/ 098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无情:不受好恶的干扰/ 099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无动于衷:天下人的毁誉/ 100
《庄子·逍遥游》就提过“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意思是天下人的称赞及批评都不要放在心上。
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隙就是裂缝,屋子有一个小小的裂缝,白色的快马一闪就过了,人生不就是这样吗?回想一生中所发生的事,那不是一刹那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安心接受所有的遭遇,处在一个顺从的情况之下,哀乐就不会进入心中。我们讲逆来顺受,不要觉得委屈,任何事情的发生都要看它的条件是否成熟,条件成熟的话,你就顺着它发展,所以培养智慧是关键,也就是庄子所谓的修炼。
尐婷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11-17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乘物以游心:当下自在逍遥/ 112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主题三:外化而内不化/ 117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一讲:不与世俗争胜/ 118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和光同尘,不露锋芒/ 120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依循天下之大戒:命与义/ 130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随顺客观形势:顺人而不失己/ 132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二讲:外化的秘诀/ 136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明白生死的常态现象/ 138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孝顺的初阶:敬,爱,忘亲/ 146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孝顺的高阶:使亲忘我,忘天下人,使天下人忘我/ 148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三讲:内不化的快乐/ 154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悟道: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156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虚己以游世:与道为友/ 160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相忘于大道,永不干涸/ 163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主题四:从真实到美感/ 171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一讲:以身合心:从技术到艺术/ 172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专注熟练而巧夺天工/ 173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178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忘适之适:一切安好/ 186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二讲:以心合道:静与游/ 189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心如止水,水静则明如镜/ 190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精神生于道:在整体中,一无所碍/ 199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万物无一不可欣赏/ 203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三讲:美感洋溢的生命/ 208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209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万物平等,依其个体而得到全盘肯定/ 213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225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主题一:人间患难深重/ 001
第一讲:深度虚无主义/ 002
省思痛苦与死亡/ 007
富贵暗藏危机/ 012
但求明哲保身/ 017
第二讲:身体的困境/ 021
追逐生存所需,疲困不已/ 022
钩心斗角,欲望无穷/ 024
情绪复杂多变,难以安顿/ 030
第三讲:心智的茫然/ 039
人类中心的价值观是虚妄的/ 040
本末倒置,轻重不分/ 046
卖弄智巧,错失大道/ 049
主题二:心斋与道契合/ 059
第一讲:心斋的修炼/ 060
以“气”取代耳与心:虚/ 062
虚而待物,唯道集虚/ 069
虚室生白,展现光明/ 073
第二讲:顺从“不得已”/ 080
身体的变化:老、病、丑、怪/ 081
处境的压力:贫穷与萎靡/ 087
算命的难题:吉凶依于欲望/ 092
第三讲:化解一切的执着/ 098
无情:不受好恶的干扰/ 099
无动于衷:天下人的毁誉/ 100
乘物以游心:当下自在逍遥/ 112
主题三:外化而内不化/ 117
第一讲:不与世俗争胜/ 118
和光同尘,不露锋芒/ 120
依循天下之大戒:命与义/ 130
随顺客观形势:顺人而不失己/ 132
第二讲:外化的秘诀/ 136
明白生死的常态现象/ 138
孝顺的初阶:敬,爱,忘亲/ 146
孝顺的高阶:使亲忘我,忘天下人,使天下人忘我/ 148
第三讲:内不化的快乐/ 154
悟道: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156
虚己以游世:与道为友/ 160
相忘于大道,永不干涸/ 163
主题四:从真实到美感/ 171
第一讲:以身合心:从技术到艺术/ 172
专注熟练而巧夺天工/ 173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178
忘适之适:一切安好/ 186
第二讲:以心合道:静与游/ 189
心如止水,水静则明如镜/ 190
精神生于道:在整体中,一无所碍/ 199
万物无一不可欣赏/ 203
第三讲:美感洋溢的生命/ 208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209
万物平等,依其个体而得到全盘肯定/ 213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225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主题一:人间患难深重/ 001
第一讲:深度虚无主义/ 002
省思痛苦与死亡/ 007
富贵暗藏危机/ 012
但求明哲保身/ 017
第二讲:身体的困境/ 021
追逐生存所需,疲困不已/ 022
钩心斗角,欲望无穷/ 024
情绪复杂多变,难以安顿/ 030
第三讲:心智的茫然/ 039
人类中心的价值观是虚妄的/ 040
本末倒置,轻重不分/ 046
卖弄智巧,错失大道/ 049
主题二:心斋与道契合/ 059
第一讲:心斋的修炼/ 060
以“气”取代耳与心:虚/ 062
虚而待物,唯道集虚/ 069
虚室生白,展现光明/ 073
第二讲:顺从“不得已”/ 080
身体的变化:老、病、丑、怪/ 081
处境的压力:贫穷与萎靡/ 087
算命的难题:吉凶依于欲望/ 092
第三讲:化解一切的执着/ 098
无情:不受好恶的干扰/ 099
无动于衷:天下人的毁誉/ 100
乘物以游心:当下自在逍遥/ 112
主题三:外化而内不化/ 117
第一讲:不与世俗争胜/ 118
和光同尘,不露锋芒/ 120
依循天下之大戒:命与义/ 130
随顺客观形势:顺人而不失己/ 132
第二讲:外化的秘诀/ 136
明白生死的常态现象/ 138
孝顺的初阶:敬,爱,忘亲/ 146
孝顺的高阶:使亲忘我,忘天下人,使天下人忘我/ 148
第三讲:内不化的快乐/ 154
悟道: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156
虚己以游世:与道为友/ 160
相忘于大道,永不干涸/ 163
主题四:从真实到美感/ 171
第一讲:以身合心:从技术到艺术/ 172
专注熟练而巧夺天工/ 173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178
忘适之适:一切安好/ 186
第二讲:以心合道:静与游/ 189
心如止水,水静则明如镜/ 190
精神生于道:在整体中,一无所碍/ 199
万物无一不可欣赏/ 203
第三讲:美感洋溢的生命/ 208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209
万物平等,依其个体而得到全盘肯定/ 213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225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主题一:人间患难深重/ 001
庄子生于战国中期,因此要与世界保持距离是不可能的,所以他的哲学思想讲求的是人要能够顺应时代的变化,并随之改变,且不让自己受到任何干扰和伤害。
第一讲:深度虚无主义/ 002
孟子和庄子是同一时代的学者,可是他们的心境却大不相同,孟子带着几十个学生周游列国,“传食于诸侯”,到处吃吃喝喝。他以儒家自居,教导君王行仁政使天下太平,所以该吃吃该喝喝,拿自己该有的待遇,但是如果国君不理想,则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孟子在乱世能够全身而退,最后跟学生们著书立说;庄子则认定心安理得过日子,过一天算一天,生活非常穷困,在人间没有任何凭借。他所开发出来的不是想象世界,而是真实世界,甚至比我们所处的世界还要真实。很多人常说庄子有许多寓言都是幻想,但真是如此吗?我倒觉得庄子的寓言都是有其含义的,深入了解,你会发现一字一句都在探讨人类社会的问题,有如寒天饮冰水,点滴在心头。
省思痛苦与死亡/ 007
富贵暗藏危机/ 012
但求明哲保身/ 017
第二讲:身体的困境/ 021
追逐生存所需,疲困不已/ 022
钩心斗角,欲望无穷/ 024
情绪复杂多变,难以安顿/ 030
成语“亦步亦趋”出自《庄子·田子方》。有一次颜渊对孔子说:“老师您慢慢走,我跟着慢慢走;您快步走,我跟着快步走。但是当您奔走的速度极快时,我就望尘莫及了。”孔子教导他,不要执着于所看到的外在行为,要学内在修为。
人要跟很多人互动,执着于过去只是浪费心力,每个人都应该把握现在,但是从将来的我来看现在的我,不也是过去的我吗?我们所不忘者,首先就是从身回溯到心。人有身体,是为了让“心”可以运作,这是人类生命的特色。
什么叫空气呢?就是我们心智的三种能力:知、情、
意。知代表观念,信息,知识;情代表情感;意代表意志。
“齐”代表平等,万物都平等的理论称作“齐物论”,不过你或许又有疑问了,既然万物皆平等,我们又何必辛苦奋斗呢?我必须说明,庄子不是主张人不要奋斗,他是希望破除人类中心主义,让人类不要以为自己是最伟大的,这样才能与万物互相欣赏。
第三讲:心智的茫然/ 039
人类中心的价值观是虚妄的/ 040
人不要只看到自身的需要,还要关心其他生物的需求。
庄子的写作方式有三个特色:寓言是假托人物故事以明事理;重言是借重人物言论以明事理;卮言则是随灵感而发,无法拘限(《庄子·寓言》)
本末倒置,轻重不分/ 046
着《庄子》忽然觉得惭愧,早知道不要读了,读了之后自己挨骂。但庄子不是批评你,而是带领你进入另一种境界,让你知道要放弃这一边,才能通往值得向往的那一边。
人是会变的,变的或许是外表,或许是内心,主要变的可能是观念和想法。要好好把握住变的趋势,我们在变的同时,就等于给别人暗示,彼此之间如果太大意而忽略这些信息,到最后恐怕很难继续做朋友。
卖弄智巧,错失大道/ 049
“朝三暮四”庄子为什么讲这个故事?三加四等于七,四加三也等于七,总数是七,猴子为什么一开始生气,后来又高兴了?其实这不是一个算术问题,而是告诉我们,在整体里面,不要因为某些得失而产生情绪反应。人最怕的是情绪反应,了解整体之后,情绪就没有反应的空间。
因为心智会造成许多错误的观念。所以庄子提醒我们,第一,要把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当作相对的,不要执着。我觉得这里风景好,不要认为蜜蜂也会觉得好,我觉得好的不要认为别人也会觉得好。
第二,不要本末倒置,轻重不分,不管是什么理由,都不应该为了完成想要追求的目的而伤害自己的身体,道家希望每个人都能度完自然的寿命,但道家并不是要我们从今天开始每天躺着不做事,以求活得更久一点,而是希望人们尽量不要为了某些外在的利益,让自己过度劳累,要清楚了解自己的限制。一个人只有了解自己的限制,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如果不知道自己的限制,过度之后收不回来,人的身体会讨债的,年轻的时候使用过当,到了某个时期,身体就会发出警讯。
另外就是防备不真实,道家强调,一个真正的人不应为任何目的让自己变得虚伪。
第三,尽量不要卖弄智巧。与人相处,言语就是风波,无风不起浪,所以在说出任何话以前,就要先想好可能造成什么后果。
主题二:心斋与道契合/ 059
第一讲:心斋的修炼/ 060
有时候你对别人说一些有意义的话,但他的修行未到定境界,因此觉得很刺耳,以为你讽刺他,故意提出好的理想让他感到惭愧。
以“气”取代耳与心:虚/ 062
第一,用耳朵只能听到声音。譬如,演奏乐器的声音、汽车发动的声音。
第二,用心去听,只能了解现象。譬如,你说外面有架飞机,我听了就知道外面有什么情况。
第三,用气去听是虚而待物。我的心要空虚而准备回应万物。代表我没有任何成见,外面有什么,我就让它现出原形、原状、原貌,我的心好似一面很干净的镜子,能够映照万物的真实状态。
用气去听,代表不要有自我,当你把自我意识化解后,天地无限宽广。人的痛苦大部分来自自我的执着,拘泥于什么是属于我的、什么又不是属于我的,可
是比较之后,发现非我永远比自我大千万倍,属于我的永远是极少数。一旦把自我的界限去掉,就没有什么属于不属于可言了。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这个老师的修行,身体像枯槁的木头,枯槁的木头就是不会发新的芽、长新的叶子了。心如死灰,死灰指的是一个东西烧成灰之后又用水浇熄,不会再复燃。
籁是一种乐器,用竹子做的,有一点像笛子,是中空的。
凡是用竹子做成的中空的乐器,统称为籁,可以吹奏。
什么叫人籁?人籁就是人发出的声音,人发出的声音定含有某种目的,要告诉你某种含义,因此人籁听久了会累。
我们上课只要超过三十分钟就觉得好困,忍不住想梦周公。听课之后以为懂了,但说不定听错了,不然为什么考试的时候每个人分数不一样?这说明人籁的限制很大。
虚而待物,唯道集虚/ 069
我们说出口的每一句话,都会在自身或他人心里造成影响。老师责备学生们不用功,学生难过,老师也很难过,因为言语的力量反弹回来了。所以,对别人讲好话,先是在自身心里起了作用,反之亦然。
到最后,一个人的修行不在于关起门来,而在于与别人来往的时候,我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
只要是好的,就会先在我生命中发挥一种正面的作用,如果是坏的,同样会在我生命中导致一个负面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宗教会提到起心动念,原因就是如此,一个行为、一句话,会反射到人的内在。但通常我们不太能感觉到,因为一整天下来,往往是好坏互相抵消,所以睡觉时觉得好像跟昨天差不多,若每天都过得这么没有意义,什么时候才会有所觉悟?
《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一个房间若是堆满东西,会形成很多阴暗的角落,就算用再强的灯光照射,也无法让房间完全光亮。如果要让房间变亮,只有把东西整个移开,虚室生白,空虚的房间就会展现光明。
虚室生白,展现光明/ 073
西方有人将快乐比喻为蝴蝶,如果你拿着网拼命追赶,你跑得越快,蝴蝶就飞得越快、越高,但是,当你很专心地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蝴蝶说不定会自己飞过来停在你的肩膀上,不刻意追求,快乐反而主动降临。
说到“得心应手”这个成语,其实是出自《庄子·天道》,但是原文真正的用法是得手应心。这是成语的变化,非常有意思。
西方人不见得懂庄子,但是他们也知道只要心思单纯,就可以化解很多不必要的困扰。有时候你得到的越多,反而越迷惑。就像老子说的“少则得,多则惑”(《老子》第二十二章),也因此庄子很喜欢谈论“忘”。
《庄子·达生》则是讲述了“呆若木鸡”的故事。
第二讲:顺从“不得已”/ 080
身体的变化:老、病、丑、怪/ 081
“造物者”出自《庄子》,道就是造物者,万物从道而来,所以用造物者形容道是适当的。庄子也不反对造物者是拿斧头去雕琢,把万物造出来的这种说法。万物彼此间的差异那么大,有如鬼斧神工,“鬼斧神工”这个词,出自《庄子达生》。
处境的压力:贫穷与萎靡/ 087
算命的难题:吉凶依于欲望/ 092
以超越。我们面对自己的命运,常因为有各种欲望,所以总是羡慕别人,但说不定这个别人也正在羡慕你呢。
英国黛安娜王妃曾说:“我真希望做一个平凡人,可以自由跟别人谈谈恋爱、逛街吃饭,没有人管我。”
别人所谓的好命往往是包装出来的,金钱能够让你吃饱、让你喝足,却无法让你自由自在,“虽有至知,万人谋之”你怎么办?
让我们复习一下“不得已”的概念:第一,身体出现变化是不得已的,不是个人可以选择要或不要,而是事实。对于事实不要多用情感,而是要能了解。第二,对于人生的遭遇与实际的处境,要问自己能不能了解这些是不得已,能够承受才代表有能力。有一句话说得不错,一个人真正的能力不在于能够获得什么,而是能够承受失去什么。第三,面对算命问题,只要努力修炼自己,降低欲望,自然可以逢凶化吉。
第三讲:化解一切的执着/ 098
无情:不受好恶的干扰/ 099
无动于衷:天下人的毁誉/ 100
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隙就是裂缝,屋子有一个小小的裂缝,白色的快马一闪就过了,人生不就是这样吗?回想一生中所发生的事,那不是一刹那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安心接受所有的遭遇,处在一个顺从的情况之下,哀乐就不会进入心中。我们讲逆来顺受,不要觉得委屈,任何事情的发生都要看它的条件是否成熟,条件成熟的话,你就顺着它发展,所以培养智慧是关键,也就是庄子所谓的修炼。
乘物以游心:当下自在逍遥/ 112
主题三:外化而内不化/ 117
第一讲:不与世俗争胜/ 118
和光同尘,不露锋芒/ 120
依循天下之大戒:命与义/ 130
随顺客观形势:顺人而不失己/ 132
第二讲:外化的秘诀/ 136
明白生死的常态现象/ 138
孝顺的初阶:敬,爱,忘亲/ 146
孝顺的高阶:使亲忘我,忘天下人,使天下人忘我/ 148
第三讲:内不化的快乐/ 154
悟道: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156
虚己以游世:与道为友/ 160
相忘于大道,永不干涸/ 163
主题四:从真实到美感/ 171
第一讲:以身合心:从技术到艺术/ 172
专注熟练而巧夺天工/ 173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178
忘适之适:一切安好/ 186
第二讲:以心合道:静与游/ 189
心如止水,水静则明如镜/ 190
精神生于道:在整体中,一无所碍/ 199
万物无一不可欣赏/ 203
第三讲:美感洋溢的生命/ 208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209
万物平等,依其个体而得到全盘肯定/ 213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