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积分:2240

发布书摘:398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7-03-06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叙述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发展情况。全书以历史为线索,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近代等时期分为八章。每章前设有“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李壮鹰、李春青
  • 出版社:高等教育
  • 定价:29.1
  • ISBN:9787040171914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18-09-14 摘录
    班固在论述汉乐府民歌时,肯定了诗歌的作者是劳动者自己,他们所写的诗在功用上同样能起着“观风俗,知薄厚”的作用,而他们“绿事而发”的现实主义写作精神影响和激励看后世文人的写作中唐白居易在他所发起的新乐府运动中就提倡“文童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此外,作为汉代辞赋极为重要的代表作家,班固对辞赋的性质、创作特点也作了十分重要的论述。在《汉书·艺文志》中,班固专门设有《诗赋略》以便区别于六经诸子学术著作这一方面说明了在班固那里已能自觉地区分文学与学术,同时也说明了班固对诗赋的重视。他对众多的诗感还作了分类,以便逐个研究,进而在理论上认识这一文类特征。
    班固给予辞赋评价比较高,这与晚年的扬雄对辞赋的评价不同。他在《两都赋序》中把汉赋看作“雅颂之亚”,原因是汉贼在思想内容上“有补于世”,具有为汉帝国色鸿业”的意义,在艺术风格上雍容揄扬,既庄重典雅,又铺张扬厉,体现了一代风貌,同时又具有“抒下情而通讽喻”、“宣上德而尽忠孝”的巨大社会作用和“多识博物,有可观采”的认知功能。从赋的发展源流来说,赋者,古诗之流也”,班固把赋与《诗经》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了汉赋的地位,后来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篇就继承和发展了班固的这一见解,明确指出汉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9-14 摘录
    班固的文论观点
    首先是“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知人论世”是孟子首先提出来的,认为要理解一部作品,就必须“知其人”、“论其世”。孟子虽提出了这一科学的批评方法,但却没有真正运用过它。最先运用这一方法评论作家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对《离骚》与屈原的生活经历与所处的环境间的关系作了细致的分析和探索,最终给《离骚》作出了很高的评价。班固继司马迁之后,把作品与作家、作品与社会环境之间有机联系起来,注意从作家经历和社会环境中去寻求作品的解释和答案。班固比司马在这方面的文学批评实践显得更系统、完整,他把西汉一系列作家纳入《汉书》人物列传,按照作家生平介绍一一作品载录一亵贬评价的公式进行批评像扬雄、王充、桓谭等对西汉作家也有不少的文学评论,也不乏精彩之处,但他们的评论往往是仅有精彩的结论而缺乏对作家作品的具体分析和介绍,而《汉书》的人物列传不仅介绍作家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而且还载录他们的作品,这种批评更令人信服。
    其次是对作品的选录和评价。班固对作品的选录与评价继承了孔子以来的选本批评。班固以“经世致用”的文学思想来选录他所编订的汉代作。与史记》相比,《汉书》的传、志中增加了很多文人的奏议和政论,如《贾谊传》增加《陈政事疏》,《食货志》增加《论贵粟疏》等。在汉代当时还很少有文学作品的选集以及作品流传因难的情况下,班固对作品的载录或删削,对指导读者的阅读起了一定的帮助,并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文坛对作品的评价标准。
    再是品第批评。班固在《汉书·古今人表序》中对历史人物品第的划分,影响和启发了后代文学品评方法。在《古今人表序》中,班固把历史人物分成圣人、贤人和愚人三等,齐梁时代钟嵘在《诗品》中把汉魏以来的一百多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魏晋以后的书评画评常膏采用划分品第的办法评价作
    家,而这明显是受到班固品评人物方法的影响。
    +1
    1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9-14 摘录
    :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司马迁所强调的“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说明了文学的“怨愤”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有感而发的,是通过“述往事,思来者”来表达作者对现实的认识、对未来的盼望。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司马迁在这里所说的“愤”或怨不是一已之私怨,也不是违背社会和国家利益的一已之愤,乃是合乎正义、坚持良知、伸张禀
    然正气的在公正范围内的“怨”和“愤”,即所谓“公正发愤”。司马迁之所以对屈原评价很高,就在于他的发“愤”里藏着一颗爱国爱民的心、,“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总结出了古人创作的一条普遍规律,又由于它带着批判的现实主义精神,所以它对后世尤其那些坚持正直、关心民生疾苦和民族命运的优秀文人影响特别大,并在理论上对后世的诗、文甚至小说、戏剧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齐粱刘勰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唐韩愈“不平则鸣”宋陆游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明李贽说“古文圣贤,不愤则不作”,“《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忠义水浒传序)。他们都与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在精神上有不同的程度联系,从而构成了我国古典文论作的一个优良传统。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9-14 摘录
    一、司马迁的文学思想
    他的文学思想也与《史记》的写作密切相连,总结起来,他的文论有两点很值得注意:一是《史记》所表现出来的实录精神,一是在《史记》里边提到的“发愤著书”的观点。
    (一)实录精神与春秋笔法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对司马迁《史记》中所反应出来的实录进行了总结:进行了“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首先表现在创作上要如实地反映古往今来的生活创作要以作家实际生活体验和考察为基础。司马迁为了写屈原,到烟一带,专门察看屈原自沉泪罗江的地方,“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人”。他的创作以古代历史资料与丰富的生活阅历为基础,并反映了社会和人生的需要。司号迁的“实录”精神还进一步表现在“不虚美不隐恶”的严肃写作态度上。
    司马迁在写作时敢于正确处理歌颂与揭露的问题,如对秦始皇的功过是非,不受时俗限制,独抒己见,他以事实为依据,既批判秦政之暴,又充分肯定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方面的历史功绩。
    司马迁在总结自己写作经验的基础上还创立了“《春秋》义法”的写作规律。清代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对“《春秋》义法”作了解释,所谓“言有物”,即文章写作要有充实丰富的思想丙容;所谓“言有序”,即文章的艺术形式和结构有一定的规则和法度。“义”与“法”并列意味着文章写作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司马迁评价孔子所看的《春秋》时就说《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和“《春秋》义法”经后人刘向、班固、金圣叹、方苞等推广和发挥,成为了我国古代历史和散文写作的典范规则。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9-14 摘录
    一、司马迁的文学思想
    他的文学思想也与《史记》的写作密切相连,总结起来,他的文论有两点很值得注意:一是《史记》所表现出来的实录精神,一是在《史记》里边提到的“发愤著书”的观点。
    (一)实录精神与春秋笔法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对司马迁《史记》中所反应出来的实录进行了总结:进行了“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首先表现在创作上要如实地反映古往今来的生活创作要以作家实际生活体验和考察为基础。司马迁为了写屈原,到烟一带,专门察看屈原自沉泪罗江的地方,“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人”。他的创作以古代历史资料与丰富的生活阅历为基础,并反映了社会和人生的需要。司号迁的“实录”精神还进一步表现在“不虚美不隐恶”的严肃写作态度上。
    司马迁在写作时敢于正确处理歌颂与揭露的问题,如对秦始皇的功过是非,不受时俗限制,独抒己见,他以事实为依据,既批判秦政之暴,又充分肯定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方面的历史功绩。
    司马迁在总结自己写作经验的基础上还创立了“《春秋》义法”的写作规律。清代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对“《春秋》义法”作了解释,所谓“言有物”,即文章写作要有充实丰富的思想丙容;所谓“言有序”,即文章的艺术形式和结构有一定的规则和法度。“义”与“法”并列意味着文章写作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司马迁评价孔子所看的《春秋》时就说《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和“《春秋》义法”经后人刘向、班固、金圣叹、方苞等推广和发挥,成为了我国古代历史和散文写作的典范规则。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