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摘本创建于:2017-02-28
中西哲学小史
本书是简明中西哲学史的典范之作,以作者在北大,清华的讲义改写而成。它重点以人物为主题,系统讲述了从孔子到王阳明,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的中西哲学的发展演变。它第一次把作者的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冯友兰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定价:25.00元
- ISBN:9787301157077
-
二元论的历史根源可以直接追溯到康德,尽管这些根源也散见于整个犹太-基督教式的知识传统当中。康德区分了几种“自然”,但是(对我们此处的讨论格外重要且在历史上的影响或许是最为深远的是)他重点区分了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人类的内在自然包括其天然的情感,而外在自然则是人类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与物质环境。不平衡发展
-
一方面,自然是一种外部存在,某种物和超出人类物体之外的王国,以及存在于社会之外的过程。外在自然是纯朴的,上帝给予的,自发的;它是供建设人类社会而被拿来加工的原料,是被工业资本主义不断加以吞噬的前沿阵地。像树木和石头、河流和瀑布等等,是有待被内化于社会生产过程之中的外在自然。而另一方面,自然早已被明确视为一种普遍存在。除了外在自然,我们还有人性自然,表示人类及其社会行为恰如外在自然界所表现的那样是天然的。因此,生态学对于人类社会的观点是把人类看成自然界总体当中的普通一员。同那种认为自然是一种外部存在的观点截然不同,视自然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观点把人性与非人性尽纳于自然之内。外部存在的自然与普遍存在的自然无法完全和解,因为自然在被把握为人类之外的存在的同时,又被宣称既是外在的又是内在的。不平衡发展,尼尔史密斯
-
康德的理论是哲学上的一个突破。在他之前,研究现实本质的哲学家把现实看作是某种超越我们理解和感知能力的东西,但是能够让我们产生间接的体验。如果我们只能间接体验现实,怎样才能真正接触现实、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而不仅仅是对现实进行猜测呢?康德的伟大见解是,我们可以通过理性的力量,发现头脑中塑造影响我们体验的那些特征,通过认真深入思考,可以找到有关现实的新发现:并非仅仅凭借定义为真,而是可以提供新的信息。他认为,他所做的这一逻辑论证,相当于证明为什么世界对我们来说总是带着玫瑰色的。他不仅证明了我们戴着玫瑰色的眼镜,而且带来了新的发现:眼镜的玫瑰色也是分各种层次的,不同层次的玫瑰色对我们的体验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康德 哲学小史
-
那么,什么是“先验综合知识”呢?我们已经知道,先验知识是独立于体验的知识,是我们在体验之前就已经知道的知识。在17、18世纪的时候,有一场关于是否存在先验知识的辩论。简单地说,这样的知识,经验论者(如洛克)认为不存在,而实在论者(如笛卡尔)认为存在。当洛克宣称孩子的头脑是一张白纸时,他的意思是先验知识是不存在的。如果先验知识不需要体验就能得到,那么先验知识似乎和分析陈述是一回事,有些哲学家确实认为这两个术语是可以互换的。互换的。但是康德不这么想,他认为,存在这样一种知识它既提供了有关这个世界的额外信息,又不需要体验即可得到,由此他引入了“先验综合知识”这个概念。以数学等式115=12为例,这也是康德自己举的例子。虽然许多哲学家认为这是分析陈述,是数学符号的定义问题,但是康德认为,我们不需要检查或观察就可以知道7+5=12,而与此同时,这个等式又给了我们新的知识,所以又是一个综合陈述。
康德 哲学小史 -
“分析陈述”( analytic statements)实际上只和定义相关,所以不能带来任何新的信息,不过是把我们定义的东西再陈述一遍。
相比之下,“综合知识”需要体验或观察才能获得,它为我们提供新的信息,不只是包含在定义中,不管我们使用什么样的文字或符号体系。例如,我们知道柠檬尝起来是苦的,但是要获得这一知识,必须尝一下柠檬,或者通过其他人告知其品尝柠檬的经验。我们不可能从柠檬的定义上得出柠檬尝起来是苦的这样的结论,这必须是通过体验才能了解的东西。“综合陈述”(synthetic statement)的一个例子是“所有的猫都有尾巴”,要确定这一陈述是否为真,必须做一番研究,去观察了解,否则是无法分辨真伪的。事实上,有些
猫,比如马恩岛猫(Manx),就没有尾巴。还有些猫失去了尾巴,但仍然是猫。因此,是否所有的猫都有尾巴涉及我们所处世界中的一个事实,与猫的定义无关。“所有的猫都有尾巴”与“所有的猫都是哺乳动物”很不一样,前者属于综合陈述,而后者是一条只跟定义相关的分析陈述。康德 《哲学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