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积分:8740

发布书摘:411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7-03-02

电影作品分析教程

《电影作品分析教程》以整体性的、系统性的视角对国内外百年电影艺术成果进行分析评鉴:将电影作品依据不同的年代,划分成若干个群落进行整体评析,同时注重该作品群落产生的社会历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张浩 编
  •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 定价:29.00元
  • ISBN:9787118076295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21-01-16 摘录自第 100 页
    左岸派导演在剪辑处理上曾有这些尝试:其一,取消传统电影中的间歇法,如化入化出等,取消过渡镜头,用跳接对时空、事件进行序人为的压缩。其二,镜头位置的颠倒。比如《广岛之恋》中闪回的先后顺序倒置的安排。其三,镜头的并列出现,先后并不衔接,甚至是对立的,以突出现实的双重性和复杂性。其四,循环剪辑,也就是指剪辑上有意识重复或重现。在音乐的处理上,他们拒绝所谓“最好的音乐是不为人察觉的音乐”这一信条,而强调所创作的音乐是有意让人感知的,同影片共成一体,形成一种纯音乐的杰作,《广岛之恋》就由七个主题曲而构成。“左岸派”导演比“新浪潮”导演文化修养更高,因此对音乐的思考与处理也就更细腻更复杂。同时,对台词的处和自然音响的表现都给予了极大的重视有些作品中反复重复的台词给人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某些作品,他们称为“音乐的演出”,因此,有人以“沉思的视听艺术”来概括“左岸派”的作家电影。
    间离效果
    叙述体戏剧运用的一种舞台艺术表现方法,为德国戏剧革新家布菜希特所创造和倡导。这种表现方法的意义在于:“让观众对所描绘的事件,有一个分析和批判该事件的立场”,调动观众的主观能动,促使其进行冷静的理性思考,从而达到推倒舞台上的“第四堵墙”,彻底破坏舞台上的生活幻觉的目的,突出戏剧的假定性。在表演艺术上,间离效果要求演员在感情上与角色保持距离。为此,布莱希特提出了演员的双重形象作为叙述体戏剧表演论的核心,把演员与角色的矛盾表现为一种外部对立的二状态。他以美国名演员劳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1-01-14 摘录自第 99 页
    “左岸派”的导演们由于对人和精神的发展过程感兴趣,从而走向了电影制作。他们的影片有着明显的侧重人物内心描写的倾向,这似乎与20世纪20年代超现实主义先锋派电影的美学探索有着某种联系。然而,在20年代超现实主义的表现中,内心世界是他们唯一关心的现实,内心的现实远远高于外部现实。而“左岸派”导演们却提出了“双重现实”的问题,即“头脑中的现实”和“眼前的实”,他们认为,这是更高一层的现实。这样一个新的创作追求使“左岸派”电影一方面以探索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有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电影,另一方面又将内心现实与外部现实,即头脑中的现实与眼前面对的现实结合起来,将原有的超现实主义改造为一种易为公众所理解与接受的高级的现实主义。
    “左岸派”偏爱回忆、遗忘、记忆、杜撰、想象、潜意识活动,描写人的责任心和自罪心,试图把人的这种精神过程、心智过程搬上银幕。影片大多都是描写中产阶级、二流演员、酒店老板等。“左岸派”的导演在表现“双重现实”时,并不对这不同的现实做人为的区别和加工,他们往往从“记录式现实主义”中使观众一目了然,然后,再转向纯精神的现实主义中去。他们赋予某地、某种政治的历史事件、某一艺术以“见证人式的画面”,同时以个人的见解作为影片的基础,让那些见证人或画面自己说话。他们在表现“双重现实”的思维状态上显得复杂,但他们的手法并不因此而堕入抽象与僵化之中。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1-01-14 摘录自第 98 页
    “新浪潮”的导演们对电影的长度、节奏很感兴趣。他们取消遮挡、化出化入、淡出淡入等传统手法,采用镜头之间的直接衔接,并在时空关系上进行跳接。这种剪接加快了观众的视觉节奏,减轻了叙事的繁琐冗长。长镜头的使用增加了影片的真实色彩,而快速剪辑法增加了视觉的节奏感,蒙太奇不再是表达思想和解释心理的手段,而只是作为时空切割时的手段。特吕弗和夏布洛尔的长镜头,戈达尔的跳接与快速剪辑,成为当代法国电影的基本艺术手段,一直延用至今。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1-01-14 摘录自第 98 页
    戈达尔说:“新浪潮的真诚之处在于它很好地表现了它所熟悉的生活、事情,而不是蹩脚地表现它不了解的事情。”作者电影往集编剧、导演、对白、音乐,甚至制片于一身形成了统一的制片方式。从电影观念上看,“新浪潮”同先锋派一样,向传统电影观念发出了挑战,这两次电影美学运动都是对商业电影的有力打击。
    从形式上看,“新浪潮”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有着不少共同之处,所不同的是“新浪潮”与“新现实主义”在影片的主题与内容上却有所不同,“新现实主义”带有重大的社会性,而
    “新浪潮”却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在新浪潮的作品中,摄影风格侧重于电影的照相性,摄影师们侧重于画面新鲜感,拒绝功能主义或学究式的画面制作。他们以一种全新的自然主义的摄影风格出现,既顾及电影时空的完整性以及节奏的运动感,又出现大量的长镜头、景深镜头的摄影,特别是动用了一些十分灵活的移动摄影。这一点紧紧和拉乌尔·谷达尔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谷达尔是戈达尔形影不离的摄影师,拍摄了从1959年至1968年间戈达尔的所有影片,还有一部分是和特吕弗合作的影片。由于“新浪潮”制作费用低、周期短,在实景中拍摄和即兴的导演、表演风格,便决定了谷达尔的摄影风格。他在摄影中更多地使用自然光和微弱光线的表现。他创造了肩扛摄影机、跟、抢拍等类似纪录片或新闻片的拍摄方法,形成一种极强的现实风格。谷达尔的这些风格赋予影片以自然、逼真、偶发的创作风格。从那时起,跟拍、长焦、变焦、定格、延续的全景摄影、成帧调节、摄影机的震颤相继作为艺术手段而运用。
    “新浪潮”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境,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有时人物的对白都被淹没在音响中。那时,因为投资少,同期录音是最省钱的办法。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1-01-14 摘录自第 98 页
    当他们自己拿到了摄影机之后,他们采取了与“优质电影”完全不同的制作方法:靠很少的经费,靠选择非职业演员,靠以导演个人风为主的制片方式,大量采用实景拍摄,靠非情节化、非故事化、打破了以冲突律为基础的戏剧观念,影片制作周期短等。所以说,新浪潮首先是一次制片技术和制片方法的革命,它沉重地打击了法国好莱坞式的“优质电影”。
    1958年新浪潮运动诞生,打破“传统电影”的制片方法,展现了崭新的艺术风格,更具导演的个人风格。 新浪潮电影大多专注记录或表现事件和人物,具有很强的纪实应,不少影片带有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