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积分:650

发布书摘:13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6-06-09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新校本)》有别于之前几个版本的"繁体竖版",新校本采用了"简体横版",减轻内地读者阅读困难。 内容简介:1952年春,钱穆先生应有关方面之邀,以“中 …… [ 展开全部 ]
  • 作者:钱穆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定价:16.00元
  • ISBN:9787510812675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16-09-20 摘录
    早像在替张江陵叫屈。其实我的全部演讲里,时时带有此意见。我书结束有几句说
    我们天天说我们的。法。不够,其实不够的不是法,而是我们之。才。。这也不是我们之无才,乃是我们的才,不能在我们的法里有所表现。一个时代,总有一个时代之人才,也总有一个时代的法制。人才无可表现,于是则有大乱。若专用法制束缚人,便不获尽其才,则必将会酿乱的。琶书讲明代之内阁制,只在用张江陵之オラ来衬托出明太祖之即TF徐君如瞎了₩代当时的制度ラ便把张江陵所处地位的l= Ï. t_. J Ź) WX}W wrLj llljjm.
    上面我的话,却好像在可惜张江陵陷于此种别扭中,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6-09-20 摘录
    Li崴良人这学政不知豉冶有。后不如前。之感。由历史事实平心客观地看,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而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均决定于选举$选举出来的多数党,就可决定一切了。法制随多数意见而决定,而变动。故说它重人,重事实。我们的传统政治,往往一个制度经历几百年老不变$这当然只说是法治,是制度化。法治之下,人才就受束缚了。所以明末的黄梨洲要慨然说°有治人,无治法。。这因一向制度太繁密,故使他太不看重法,太看重人,
    而中国历史上平地拔出的人愈后愈多,闭目田」徒/甲ん/J łļドム%/니愈少了。此后的我们,如果不能把这种传统积习束缚人的繁文琐法解放开,政治亦就很难有表现。刚才我们讲,中国社会上想从政做官的人太多了$但又再加上这些法令制度的繁密,来
    重重束缚他,这就是中国政治没有起色的根源。今天我有1ĤhìF{r ¢ p必去トー新路。似乎以前历史上的往

    艮在事实化。,何以呢?因为他们一切政制,而要提出此感慨。但尚法并非即算是专制。卜4n俞F.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6-09-20 摘录自第 164 页
    我们不能说汉代的一切主权在刘家,唐代的一切主权在李家。中国传统政治,自汉以来,很少这种特权之存在。这我在上面讲述汉唐政治制度时,已详细分析证明过。现在则政权落到一个特殊集团的手里,这便是满洲部族。若我们把政治主权和政治制度分开说,就形成了两派主张;一派是康有为。他主张要变法,不要革命。他是看了制度没有看主权。一派是章太炎。他主张只需革命,不需变法。他是看了主权没有看制度。在这两派中间,孙中山先生认为是非革命不可的,而革命之后还得要变法。变法的最要点,则是把皇位传袭彻底废除了,根本不要一皇帝。他参照中西古今的制度,想来创建一个新制度。当然康有为、章太炎不脱是单纯的书生之见。孙中山先生是一个大政治家,他有书生的修养,对政治和社会也有深刻的观察。他认识中国,也认识西方,所以他的革命理论也不同。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6-09-17 摘录自第 74 页
    论中央政府之组织:结束啦上半段历史上的三公九卿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尚书六部制。
    论选贤与能:结束了上半段的乡举里选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科举考试制。
    论租税制度:结束了上半段的田租、力役、土贡分项征收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单一税收制。
    论到军队;结束了上半段的普及兵役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自由兵役制。
    综此几点,我们可以说,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捩中枢。唐以后中国的历史演变是好是坏,那是另外一回事;但罗马帝国亡了,以后就再没有罗马。唐室覆亡以后,依然有中国,有宋、有明、有现代,还是如唐代般,一样是中国。这是中国历史最有价值、最堪研寻的一个大题目。这也便是唐代之伟大远超过罗马的所在,更是它远超过世界其他一切已往的伟大国家之所在。但专就中国史论,汉以后有唐,唐以后却再也没有像汉唐那样有声色、那样值得我们祟重歆羡的朝代或时期了。那也是值得我们警惕注意的。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6-09-17 摘录自第 56 页
    从此可知,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制度须不断生长,又定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制度决非凭空从某一种理论而产生,而系从现实中产生者。惟此种现实中所产生之此项制度,则亦必然有其一套理论与精神,理论是此制度之精神生命,现实是此制度之血液营养,二者缺一不可。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决非是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