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伪心理学”说不
AA Q具体,得到证实的理论就越受青睐。即使预测并没有得到证实(比如它们被证伪了),可证伪性对于理论的发展也是有用的。一个被证伪的预测说明,原有理论要么应当抛弃,要么需要进行改变以解释不一致的数据。正是通过这种由被证伪的预测所引发的理论修正,像心理
学这样的科学才能逐步向真理逼近。
公平世界假设,它是指人们倾向于相信自己是生活在一个公平的世界里,在这里每个人都得到他们应得的东西( Hafer& k begue,2005)。研究者发现了一些实验证据,证明了公平世界中存在一种“罪有应得”的信念:人们会鄙视那些偶然不幸的受害者。为偶然事件寻求解释的倾向导致了这一现象。人们很难相信一个完美无瑕的或是道德修养高的人会因为偶然事件而惨遭不幸。固然我们J想要相信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但是,偶然性是不偏不倚的,它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运行:好事坏事都以相同的概率发生在不同人身上。
序言
然而,无论心理学家对心理学主题的统一性持何立场,他们都承认,即便有一天能够实现理论的整合,其过程也是极为困难的,缺乏理论的整合为心理学招来了一些批评,贬低了它作为科学取得的进步,这类批评源于一个错误的观念,即所有真正的科学都必须具备一个宏大的统一的理论。之所以说它错误,是因为它忽视了其他科学同样也缺乏个完备统一的概念体系这个事实。
第1章 心理学充满生机(在科学阵营里左右逢源)
弗洛伊德问题
现代心理学的多样性
多样性的含义
科学的统一性
科学知识在没有提交给科学团体、接受他人批评和验证之前是根本不存在的。那些被认为隶属于特定个体思维过程中、不可接受他人审査和批评的“特殊”知识,永远都无法获得科学知识的地位。公共性的、可检验的知识,指的是我们可以将研究发现递交给科学团体,团体中的任何人都能对其进行重复检验、批评或拓展。
同行评审是指每一篇投到期刊的文章都要经过数位科学家的评审,并将批评意见提交给编辑(通常都是此期刊所覆盖的某一领域中有资深研究经历的专家),再由编辑权衡这些意见,确定这篇文章可以立即发表,还是需进一步实验研究和统计分析之后再发表,或是因为有缺陷或价值太低而拒绝接受。
那么,什么是科学?
系统的实证主义
公共性的、可检验的知识:可重复性和同行评审
实证性的、可解决的问题:科学家对于可检验理论的研究
心理学和世俗智慧:“常识”的误区
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小结
然而,它们都使用科学方法来理解行为,从而实现了学科的统一。
科学方法绝非是指一套生硬的规则,而是指一些非常普遍的原则。
最重要的三点是:(1)科学采用系统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2)它以可公开验证的知识为研究对象;(3)它研究实证可解的问题,并产生可检验的理论(下一章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可证伪性--如何捕捉头脑中的小精灵
AQ因实完全证明了预测,对此我的反应截然不同了。我不得不说,如果我的同事不是使用诡计事先安排这些人出现在我门口的话,我现在的确
非常震惊
为什么我的反应会不同呢?为什么我同事的三次预言会让我产生三种不同的从“那又怎么样?”到“哇哦!”的反应?答案与预测的具体性和精细度有关。越精细的预测在被证实的时候会给我们越大的触动。要注意,不管怎样,精细度的变化和可证伪性直接关联。预测越具体和精细,有可能证伪它的观测现象就越多。例如,有很多不是30岁和5英尺2英寸高的女性。请注意这里的暗示:从我截然不同的反应
可以看出,一个能够预测出最多不可能事件的理论最容易将我征服。
好的理论做出的预测总是会显示自己是可证伪的。坏的理论不会以这种方式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它们做出的预测是如此笼统,以
111/643
本章最后一页
理论和可证伪性标准
敲门节奏理论
弗洛伊德与可证伪性
小精灵
不是所有的证实都等价
可证伪性和世俗智慧
承认错误的自由
想法不值钱
科学中的错误:接近真理
小结
AA Q具体,得到证实的理论就越受青睐。即使预测并没有得到证实(比如它们被证伪了),可证伪性对于理论的发展也是有用的。一个被证伪的预测说明,原有理论要么应当抛弃,要么需要进行改变以解释不一致的数据。正是通过这种由被证伪的预测所引发的理论修正,像心理
学这样的科学才能逐步向真理逼近。
第3章 操作主义和本质主义--“但是,博士,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科学家不是本质主义者
本质主义者喜欢咬文嚼字
操作主义者将概念和可观测事件联系在一起
信度和效度
直接和间接的操作性定义
科学概念的演进
心理学领域的操作性定义
我们自己对某个问题的偏见
观察人们讨论人工智能问题时所展示的思维方式,就能发现科学和非科学思维方式之间的区别。科学的方式是先发展一种合理的操作性定义,然后看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哪些关于思考、计算机和人类的结论。与之不同的是,预设偏见主导了大多数人的思维。他们已经得出了某一结论,并且对于计算机和人类的表现之间已被发现的差异并不感兴趣。相反,一旦形成定势,他们就会绞尽脑汁地去找出各种理由,来巩固自己的这些想法,避免发生改变。于是,我们看到,正是预设偏见和非操作性的本质主义态度,让人们认定他们“就是知道”思
作为人性化力量的操作主义
如果过分依赖于我们“知道”的东西,肯定会产生问题,这个问题同样困扰着所有的直觉(非经验)信仰体系。关于某个事物你所“知道”的和张三、李四所知道的可能并不一样,我们如何决定谁是正确的呢?你或许会说“我强烈地感觉到我所知道的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张三的观点和你有出入,但比你拥有更强烈的感受呢?李四的观点与你俩都
不同,也宣称自己是正确的,因为他的感受甚至比张三还要强烈。
讲这个简单的小段子,仅仅是想阐述科学知识的一个基本特点,在人类历史中是一股重要的人性化力量:在科学中,知识的正确与否不取决于个体提出主张时自己的肯定程度。所有建立在“直觉”基砠的信念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当出现矛盾观点时,它们缺乏机制来判别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因为人人都凭直觉认为自己是的,但当大家的直觉观点发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决定谁正确呢?令
悲哀的是,历史表明,这种冲突的结果通常是权力斗争。
些人错误地宣称,心理学的操作取向使人们丧失了人性,而且们应该把我们关于人类的观点建立在直觉基础之上。心理学家唐纳德罗德本特( Donald broadbent)在1973年论证说,真正人性化的观点将关于人类的理论观点建立在可观测的行为基础上,而不是以理论者
直觉为基础
除非我亲眼看到别人在特定情况下亲自做了或说了什么,否
无法对别人做出判断
实证主义的方法是一种调和差异的方式
如果拒绝这一方式,那么处理争论的唯一方式就是面红耳赤的争
了。(p.206)
因此,科学中人性化的力量就是让知识公开化,让任何有冲突的点都能以一种双方都接受的方式得以检验。回想第1章中提到的“重复”的概念。这让我们可以通过一种大家都事先同意的、平和的方式来从理论中进行选择。科学的公共性本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操作主义的理念通过对概念操作化的界定,概念进入了公共的领域—任何人都可以矿
其进行批判、验证、改进或否定。
本质主义问题和对心理学的误解
操作主义和心理学问题的措辞
小结
第4章 见证和个案研究证据--安慰剂效应和了不起的兰迪
个案研究的地位
为什么见证叙述毫无价值:安慰剂效应
“鲜活性”问题
单一个案的压倒性影响
了不起的兰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见证为伪科学打开方便之门
小结
第5章 相关和因果--用“烤箱法”避孕
第三变量问题:戈德伯格与糙皮病
为什么戈德伯格的证据更好
方向性问题
选择性偏差
小结
第6章 让一切置于控制之下--聪明汉斯的故事
斯诺与霍乱
比较、控制和操纵
随机分配与操纵共同定义了真实验
控制组的重要性
聪明汉斯--神马的故事
20世纪90年代的聪明汉斯
对变量分开考察:特殊条件
直觉物理学
直觉心理学
许多使用随机取样的研究没有使用随机分配,那是因笼们只是调查性研究,旨在寻找关联——也就是说,这些研究属于相关查研究。然而,一些研究既使用了随机取样,又使用了随机分配,那么它们肯定是真实验。
小结
第7章 “但是这不是真实的生活!”--“人为性”批评和心理学
为什么自然性并非总是必要的
对“随机取样”的误解
随机分配和随机样本的区别
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异同
心理学理论的应用
“大二学生”问题
正确看待“真实生活”和“大二学生”问题
小结
第8章 避免爱因斯坦综合症--聚合性证据的重要性
关联性原则
消费者规则:警惕关联性原则的无效性
“跃进”模式与渐进整合模式的比较
聚合性证据:在瑕疵中进步
心理学中的聚合性证据
科学共识
研究方法和聚合性原则
向更有效的研究方法迈进
不要对矛盾数据感到绝望
小结
第9章 打破“神奇子弹”的神话--多重原因的问题
交互作用
单一原因解释的诱惑
小结
第10章 人类认知的阿喀琉斯之踵--概率推理
“某某人”统计学
概率推理以及对心理学的误解
有关概率推理的心理学研究
对概率信息的不充分利用
样本大小信息的误用
赌徒谬误
再谈统计与概率
小结
第11章 偶然性在心理学中扮演的角色
试图解释偶然性事件的倾向
解释偶然性:错觉相关和控制错觉
偶然性和心理学
公平世界假设,它是指人们倾向于相信自己是生活在一个公平的世界里,在这里每个人都得到他们应得的东西( Hafer& k begue,2005)。研究者发现了一些实验证据,证明了公平世界中存在一种“罪有应得”的信念:人们会鄙视那些偶然不幸的受害者。为偶然事件寻求解释的倾向导致了这一现象。人们很难相信一个完美无瑕的或是道德修养高的人会因为偶然事件而惨遭不幸。固然我们J想要相信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但是,偶然性是不偏不倚的,它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运行:好事坏事都以相同的概率发生在不同人身上。
当公平世界假设这一信念被推向极致时,会催生出一些非有害或是不人道的教条。且看20世纪80年代早期美国教育部一名官员的逻辑,他说,残疾人“错误地认为生命中的巧合令他们偶然受到惩罚,实际并非如此。所有发生在某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某个点上的事,没有一件不是由他本人所招致的……这句话听上去好像很不公平,但是一个人所处的
外部环境确实是与他内在心灵的发展相一致的”( Gilovich,1991,p.143)正如吉洛维奇所指出的,“这真不该是一个想进入教育部高层的官员所持有的哲学,教育部本应是负责给予残疾人士同等教育机会的机构”(pp143~144)—但如果我们拒绝将这类后果归为偶然性,结果必然会导致这种不人道的哲学。
公平世界假设中所体现的对于偶然性的错误理解,也助长了其他些错误的民间信念,导致人们容易看到虚假相关。例如,我们在第6章中提到过,“盲人有非常敏锐的听觉”就是一个错误的信念,这个错误信念可能会一直流传下去,因为这种联系能体现“老天很公平”,而这正是人们希望看到的。
评:理解偶然性,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巧合
个人的巧合
接受错误以减少错误:临床预测与统计预测
小结
第12章 不招人待见的心理学
心理学的形象问题
心理学和超自然心理学
自助类读物
菜谱式知识
心理学和其他学科
我们是自己最坏的敌人
每个人不都是心理学家吗
抵制科学心理学的根本原因
结束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