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二O一六年,我独自一人在东京生活了一年,东京也拯救了我。”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之邀,蒋方舟在东京独居了一年。她越来越喜欢写漫长的日记,觉得孤独地生活一辈子也不是坏事。
……
[ 展开全部 ]
日记共有四十六则,收录了她最新的短篇小说、演讲和时评,驳杂不失纯粹。从社会、艺术到当今中日两国世间百态,都有其独特又不失严肃的描摹与思考。 同时,这也是一本病历,记录了一个人要活成本来面目所需付出的努力。“就像在东京度过的一年并没有把我变成一个新人,我们只是更像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 本书邀请日本纪录片导演伊藤王树一路旅拍,镜头下是东京的日常以及“在别处” 。 【编辑推荐】 • 随文彩插:日本知名纪录片导演伊藤王树拍摄的三十余幅摄影作品,去陌生化的东京。 • 内附精致别册:作者最新短篇小说《雨男》,丧丧的日式爱情。 • 蒋方舟首次献声,全程录制有声书,喃喃自语,迷之东京。 • “最美图书”设计师孙晓曦别出心裁,背胶腰封是一张行李票,巧思玄机等你发现。 • 灵魂画手蒋方舟手绘地图,设计“东京一年”帆布包、同款笔记本,日用即道。 • 九月全国高校、书店,东京漂流记巡回演出即将启动,二十场以上的活动与你分享。 • 陈丹青、窦文涛、阎连科、刘瑜击掌推荐。 • “东京一舟——偶遇蒋方舟”八月开团,与蒋方舟相约神保町、吉祥寺…… 【名人推荐】 方舟是一个特例的人,只有榜样性,没有普及性。才情、思维、读书与写作,尤其在同代人中的独立性与包容性,时尚性与利他性,都不能和她的同代作家相论与比较。你无法理解她对底层、民间、民族、国家那种与年龄不甚相符的关注与忧虑,你也无法理解她对时尚、潮流的领新与领悟,乃至于对两性、家庭、婚姻和仇怨,她都有自己独有的见解和坦荡。如果说有人生来是为了让人嫉妒的,那也就是她了吧。对许多人来说,和她相处是一场灾难,因为她让你知道你的短处与缺陷;让你知道,时间与时代,早就与你无关不在了。 ——作家阎连科 《东京一年》讲述了一个不再年轻的少女天才和没有作品的青年作家如何面对、打磨平生第一个也是最出名的作品:她自己。《东京一年》中出场的蒋方舟,和作为叙事者的蒋方舟分属两者。她既是看东京、看在东京的自己,更是在东京看中国的人和事。回到北京的,是刚开始真正人生的青年作家蒋方舟——“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 ——自由撰稿人李二
[ 收起 ]
作者:蒋方舟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定价:68.00元
ISBN:7508677617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只显示目录
序
采访结束之后,画家请包括我在内的摄制组吃饭。他左右两边各坐了五六个年轻貌美的学绘画的姑娘,异口同声如环绕立体声一般赞美这位画家。看到人如此不遮掩地展示财富带来的权力,总会让我觉得尴尬。他们单薄的人性就像戏剧舞台脸谱,鼻子上被涂抹了一大块白粉。
荟华
//
+1
0
分享
收藏
1
条评论
2019-11-20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35
条书摘
点击查看
2015.12.16
对于他人生命里悲惨的变故,我又爱听又怕听:爱听当然是出于劣根性,人们喜欢听那种把种种复杂的悲剧总结成三言两语的故事,听者像占了便宜;怕听是因为我总以为自己有劝解的义务——至少在口头上“解决”这件事,就像小学写作文时结尾定要写“今天真是有意义的一天”,把一切都装进一个光明的尾巴里。可我劝解的能力非常差,如果在旧时的农村,大概是妇女圈里最受排挤的。
江临川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02-02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6
条书摘
点击查看
2015.12.17
这是人们为了逃避吗?逃避成年人的情感,以逃避成年人的责任,面对复杂的情感用一句略带神经质的“哇—”来应付。人为了逃避要面对自己,可以做出一切事来
Sonlefoy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09-03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2
条书摘
点击查看
2015.12.18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中产爱跑步,因为跑步是一种苦修。
而苦修,是对过剩的回应。
Sonlefoy
//
我为为什么喜欢跑步。 一是跑步之后会让人有一种充实感。心理上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对的事,往变好的道路上迈了一步,生理上也会有内啡肽分泌,让人产生快感。 二是跑步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塞上耳机,放起自己喜欢的音乐,脑子里就进了个天马行空的世界。至于耳机外面真实而琐碎日子,在那一小会里,也与我无关了。 说白了,跑步就是一种运动的方式,一种放松的选择。每个人都需要一些能给自己带来正能量的生活调剂,不跑步你也可以看书,打游戏,听音乐。我不喜欢作者对这一种简单活动上纲上线的评论。
+1
0
分享
收藏
1
条评论
2018-09-05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3
条书摘
点击查看
2015.12.19
我在想,为什么男性艺术创作者那么迷恋这一类的女性形象?我猜这大概符合某种儒弱的英雄想象。小红代表了性的精通和开放,可以弥补男性在性方面的羞涩和自卑。而她们饱受苦难的经历让男性觉得自己有解救的使命,况且解救她们并不难。她们深陷暗无天日的沼泽,只需要一点微薄而正常的小恩小惠就可
以温暖,是最容易取悦的一类女性。如果女主角不是这种需要“被拯救”的角色,她一辈子都不会爱上他。好像是格雷厄姆·格林在《文静的美国人》里写过:“她们爱你是为了报答你的体贴,你使她们有了安全感以及你赠予她们的礼物一一她们恨你是为了你打她们,或是为了一件待她们不公平的事。她们不知道爱是怎么回事—只是走进一间房去,爱上
了一个陌生人。”
Spoi1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10-12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5
条书摘
点击查看
2015.12.20
我无法表演“作家”的角色,因为作家表演不出来。在世界上所有的职业里,恐怕只有作家是越清醒才能越优秀的。其他职业的成功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催眠,鼓励自己克服缺点,战胜脆弱。只有作家不需要,作家住在自身缺点搭建成的监狱里。
Spoi1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10-12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6
条书摘
点击查看
2015.12.22
艺术家该如何度过自己的暮年?更具体地问,当创作已经逐渐变成比生命更大的存在,该如何面对创作欲望和热情都已减退的老年?我开始想这个问题。
寿多则辱,这句话对于艺术家来说尤甚。
写《八百万种死法》的著名侦探小说家劳伦斯·布洛克曾经描述过他创作欲望的减退:他不再写书,不锻炼,阅读无法引起他强烈的反应,吸引他的故事越来越少,他对虚构世界的热情也越来越少。他强逼自己创作新的短篇,抑郁却不断自我更新。
或许应该像塞林格那样?写完几部重要的作品,被认为是二战后美国最重要的作家,然后就隐居50多年,不写作一一至少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不接受采访,不允许《麦田里的守望者》封皮上印自己的照片,命令经纪人烧掉所有粉丝的信件。
志宏
//
寿多则辱,残酷却又现实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12-08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2
条书摘
点击查看
2015.12.30
因为弱势,反而偏要将自己身上生出一层角质来抵御想象中的“欺负”与“歧视”,把别人撞得头破血流。
麦兜史努比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04-08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2015.12.31
任何亲密关系—不仅仅是两性关系,都会演变成一种权力关系。朝夕相处分享情感的两个人势必会分出精神上的强弱,当权力关系逐渐变得清晰,强者无论做什么,都成了对弱者无声的鞭挞和欺凌。
Spoi1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10-14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9
条书摘
点击查看
2016.1.2
想起了张爱玲写的杨贵妃,说“杨贵妃的热闹,我想是像-种陶瓷的汤壶,温润如玉的,在脚头,里面的水渐渐冷去的时候,令人感到温柔的惆怅”。
江临川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02-02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7
条书摘
点击查看
2016.1.3
从唐招提寺离开之后,和父母去了法隆寺。法隆寺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木制建筑群,我不懂建筑,只觉得造型古朴匀称。看到一尊叫作“百济观音”的国宝级木造塑像时险些落泪,观音的身姿孤高,瘦削高挑,比例奇怪,最动人的是一只垂下的手,那是柔软而毫无力量的手—因为无力,便显得无欲无求。我微微蹲下时,正对着他微微翘起的手指,刹那间,竟觉得所有悲喜都涌上心头。
江临川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02-02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7
条书摘
点击查看
2016.1.6
或许应该像塞林格那样?写完几部重要的作品,被认为是二战后美国最重要的作家,然后就隐居50多年,不写作,至少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不接受采访,不允许《麦田里的守望者》封皮上印自己的照片,命令经纪人烧掉所有粉丝的信件。
无论是笔根不辍到老死还是直写几年,艺术史只截取作家创作生命的很小一截,而其他时间和大部分作品都被记入了“等等”,可大多数人没有塞林格那样精准的自觉——所有的创作与艺术史截取的部分刚好相等,不多出一分一毫。
江临川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02-02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4
条书摘
点击查看
2016.1.13
看到人如此不遮掩地展示财富带来的权力,总会让我觉得尴尬。他们单薄的人性就像戏剧舞台上的丑角脸谱,鼻子上被涂抹了一大块白粉。
麦兜史努比
//
这个比喻,好像还欠了点火候。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04-08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2016.1.16
纳博科夫笔下契诃夫式的知识分子是这样的一类人:他集高贵情操和软弱无能于一身,这种情操到达人类所能及的最深层次,而同时他又无力将其理想与原则付诸行动,简直无能到了近乎荒谬的地步。他投身于道德的美善、人民的幸福、宇宙的安宁,但个人生活上却做不出任何有用的事情。他在模糊的乌托邦梦想中耗费着自己乡村的生命。他明知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但同时又越来越陷入平凡的泥淖。
麦兜史努比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04-08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5
条书摘
点击查看
……
用那句著名的话来说,【一爱是想触碰又缩回了手】
荟华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11-20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76
条书摘
点击查看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序
2015.12.16
2015.12.17
2015.12.18
2015.12.19
2015.12.20
2015.12.22
2015.12.30
2015.12.31
2016.1.2
2016.1.3
2016.1.6
2016.1.13
2016.1.16
……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序
2015.12.16
2015.12.17
2015.12.18
2015.12.19
2015.12.20
2015.12.22
2015.12.30
2015.12.31
2016.1.2
2016.1.3
2016.1.6
2016.1.13
2016.1.16
……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序
2015.12.16
2015.12.17
2015.12.18
而苦修,是对过剩的回应。
2015.12.19
以温暖,是最容易取悦的一类女性。如果女主角不是这种需要“被拯救”的角色,她一辈子都不会爱上他。好像是格雷厄姆·格林在《文静的美国人》里写过:“她们爱你是为了报答你的体贴,你使她们有了安全感以及你赠予她们的礼物一一她们恨你是为了你打她们,或是为了一件待她们不公平的事。她们不知道爱是怎么回事—只是走进一间房去,爱上
了一个陌生人。”
2015.12.20
2015.12.22
艺术家该如何度过自己的暮年?更具体地问,当创作已经逐渐变成比生命更大的存在,该如何面对创作欲望和热情都已减退的老年?我开始想这个问题。
寿多则辱,这句话对于艺术家来说尤甚。
写《八百万种死法》的著名侦探小说家劳伦斯·布洛克曾经描述过他创作欲望的减退:他不再写书,不锻炼,阅读无法引起他强烈的反应,吸引他的故事越来越少,他对虚构世界的热情也越来越少。他强逼自己创作新的短篇,抑郁却不断自我更新。
或许应该像塞林格那样?写完几部重要的作品,被认为是二战后美国最重要的作家,然后就隐居50多年,不写作一一至少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不接受采访,不允许《麦田里的守望者》封皮上印自己的照片,命令经纪人烧掉所有粉丝的信件。
2015.12.30
2015.12.31
2016.1.2
2016.1.3
2016.1.6
无论是笔根不辍到老死还是直写几年,艺术史只截取作家创作生命的很小一截,而其他时间和大部分作品都被记入了“等等”,可大多数人没有塞林格那样精准的自觉——所有的创作与艺术史截取的部分刚好相等,不多出一分一毫。
2016.1.13
2016.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