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书店畅销20万的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孩子:挑战》正统姊妹篇! 父母是未来的基础,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父母 全球畅销60多年的教育心理学经典 《父母:挑战》是德雷克斯心理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 鲁道夫•德雷克斯
  •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 定价:49.00
  • ISBN:7807681926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你在乎自己的安定和舒适,有时候,这可能会令你纵容自己。你对孩子的很多要求,与其说为了促进他的发展,还不如说为了保证你自己的舒适。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正当要求往往被忽视。当你想要休息的时候,孩子必须保持安静—这没有错。然而,每当你想让孩子积极进取的时候,他却必须放弃自己休息的权利。这种态度则忽视了孩子发展的需要。
貝 、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8-15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孩子的行为是对你的行为的真实回应。教育并不是自上而下施加的机械装置,孩子并非只是任由你支配的毫无知觉的物体。养育孩子意味着父母和孩子之间要持续不断地互动。父母和孩子的行为互相回应,正如谈话中的双方彼此响应一样。这一相互结合的过程则称为教育,它乃是双方共同活动的产物。孩子会基于身边成人的行为采取相应的行为,并随之变化。他比成人更有能力适应自己所接触的不同的
人。他的个性尚未定型,而且更善于观察、更为敏感,也更加灵活。你需要学习透过孩子的行为看到其中所反映出来的你自身的性情。
貝 、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8-15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从最初的婴儿期开始,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尽管他自己意识不到这一点。只有识别孩子无意识追求的目标,我们才能理解他的行为。
貝 、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8-15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很少有人认识到,内疚感并不是懊悔的表达,相反,它是在为持续的不当行为做准备。只有那些假装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遗憾并且打算继续这样做的人才会产生内疚感。无论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多么遗憾,如果他愿意即刻开始做正确的事,他就不会产生内疚感。我们必须把内疚感与积极的懊悔区分开来:它涉及的始终是过去发生的事,而非考虑将来应该如何做。孩子或许知道自己做错了,但是他意识不到自己行为背后有什么意图,他依然维持着同样的意图,致使同样的错误重复出现。因此,加深孩子的内疚感会阻碍他改进。我们必须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真正意图,而不是说教。
貝 、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8-15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正确的教育技巧绝不包括斗争或屈服。在没有冲突和投降的情况下取得的任何结果通常都是有益的,因为达成了共识妥协有可能是共识,但又不尽然。双方都可能感到被击败和不满意。唯有当双方找到彼此都接受的一致之处时,妥协才是共识,否则便是互相强加。
貝 、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8-15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违规行为的自然后果会让孩子自然而然地牢记恰当的行为规则,孩子会遇到足够多的自然后果,无须你特别努力地制造机会。
但是绝不要让孩子将违规行为所带来的这些令人不悦的结果看作是你的惩罚或恶意举动。在上述情形中,你必须保持一种完全被动但充满慈爱的态度。你可以对孩子必须承受这些痛苦的经历表示遗憾,但是千万不要替他避开这些经历。
有一些线索可以帮助你区分自然后果与惩罚之间细微但至关重要的分界线。即后果必须具备孩子能够理解的内在逻辑。告诉孩子如果他不吃晩饭就不可以去看电影,这其中毫无逻辑;但是,如果他看完电影没有按时回家,告诉他下周不能去看电影,这是合理的。
还有一个区别极其重要,但是往往很难掌握。后果是不当行为的自然结果—但不是报复。如果你说“你刚才行为不当,现在你必须…”,这就是惩罚。后果更像是引导“如果你行为不当,你就不能…”它较少强调已经发生的事,更多强调未来后续会发生的事。
以下这个简单的场景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基本区别:孩子在大声喧哗且不守规矩。如果你说:“我再也受不了这种混乱了,现在去你的房间,一直在那儿待着!”这是惩罚。另一种极为不同的方式是你说“很遗憾,如果你打扰到我们,你就不能和我们在这里待着了。或许你更适合回到自己的房间,直到你感觉可以举止得体了再出来。”在任何一种情况下,你都需要坚持让孩子离开这个房间,但是在第一种情形中,隔离是最终结果,事情就此结束,而在第二种情形中,孩子可能觉得准备好之后就可以回来了。由孩子来决定是否改变这个场景。
貝 、 //自然后果和惩罚的差别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8-15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父母经常抱怨孩子对他们的话充耳不闻。可是,毫无生气且千篇一律的命令、责备和解释必然会导致无动于衷。
基于这一原因,你对孩子说话的语调有很大影响。你的表达方式越是生动自然,孩子就越能快速地注意到。暴躁的性情永远不能带给孩子乐于接受的心态。很多父母在与孩子谈话时都会使用一种沉闷、单调甚至刺耳的语调,这种语调要么导致孩子拒绝回应,要么他的回应明显意味着他想独自待着。同样地,成人经常尝试使用儿语,这只会令孩子感到厌烦;他认为这种方式荒唐可笑,也确实如此
貝 、 //激发孩子兴趣的说法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8-15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很多孩子的不当行为都是针对父母,要么让他们手忙脚乱,要么为了击败他们。撤离,即父母真正离开现场,往往会带来戏剧化的结果。如果母亲拒绝成为不知情的受害者,孩子的行为就定会改变。如果母亲拒
绝扮演这一角色,孩子往往可以克服他的无力或弱点并开始履行自己的职责。一个拒绝服从的孩子通常比较专横。他已经为抵抗施加于自己的任何压力做好准备,而且非常擅长强迫父母按照他的想法行事,而不是屈服于父母的意愿。因此,强迫孩子服从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的;反之,如果父母能够注意到不屈服于孩子,孩子就可以学习到强迫是无用的。
发脾气将大大地扼杀为人父母者最用心良苦的努力。让孩子独自待着,这是纠正类似行为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果没有了观众,就没有人对此感到害怕或在意,那么再精彩的发脾气都是毫无价值的。
从冲突中撤离,最好是进到洗手间并把自己反锁在里
面,直至风平浪静,如此一来,母亲就可以有力地促进家庭的和谐。如果母亲感到无计可施,无法再控制自己或者“难以忍受”,我们尤其建议使用这一策略性的撤退。在大发雷霆并置身其中之前,她始终可以用一扇门将自己与孩子分开。在主动撤离之后,当她再次出现时,她仍然可以做自己
想要成为并应当成为的那个友好而温暖的人。
貝 、 //从对立中撤离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8-15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给孩子介绍一项新任务或职责时,尤其需要注意避免
打击孩子。最好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每一个新成就都是切切实实前进的一小步。如果你过于费心地引导,他很容易就认为这一任务对他而言太难,还会认为你怀疑他是否有能力完成。我们建议你只是帮助他开始,然后让他自己尝试直到取得预期的结果。
必须注意何时可以和孩子交谈。唯有当孩子处
于接受倾听的状态时,交谈才有价值。在孩子做错事之后立刻找他谈话,这样毫无用处,因为这个时候他要么叛逆,要么消沉。最佳的谈论时间是你和孩子单独聊天或散步过程中某个安静、沉思的时刻。睡前时间也是进行半小时亲密交谈的好机会。记住,如果缺少了友好和善意,指示和引导将完全不起作用。
在交谈中必须避免表现出高孩子一等。无论
在什么时候,也无论对他进行什么样的教导,你都必须明确,他需要学习的行为规则同样适用于其他所有人。在他眼里,你应当是希望帮助他解决问题且与他平等的一位伙伴。如果你说“来吧,我们一起做”,他就会更好地接受所有建议。但是这一合作精神不应误导你帮孩子推卸责任,它的作用仅仅在于缓和很多无法避免的令人不悦的场合。
坦诚自己的错误和弱点,并无害处。
貝 、 //引导和指示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8-15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你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将你对孩子的了解告诉他?
孩子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采取特定的行动和行事方式。一种常见的徒劳做法是问孩子:“你为什么那样做?”当孩子回答“我不知道”时,父母往往会被激怒,但是多数时候确实如此。孩子跟随冲动行事,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动机。如果他诚实作答,为自己的行为解释,这些解释多是合理化和借口,并非真正的原因。不要问孩子“为什么”有这样的举动,你应该告诉他原因。关于他的目标以及行为目的等方面的信息对他有很大帮助。为了改变态度,他首先必须理解自己。任何与孩子相处的人都应当掌握必要的知识和经验,从而理解孩子面临的间题并且解读他们的
行为。
切勿在某些不当行为之后立刻进行讨论,此时孩子和成人都处于情绪激动的状态。
交谈始终应当情绪平和并基于事实。倘若过程中暗示着丝毫的批评和指责,则只会激起对抗,继而导致孩子充耳不闻时刻谨记,心理学可以作为极有帮助的工具,但也可以成为极具破坏力的武器。将心理学应用于惩罚和羞辱,这比身体虐待更具伤害性。为了讨论心理学方面的解读,你必须保持平和、友好,并选择亲密的时刻,使双方都能接受彼此的观点。无论某种心理学的解读多么正确,一旦通过挑衅的方式或者在错误的时间提出来,它所造成的影响要比徒劳无功更
加糟糕。
“为什么”和“目的是什么”之间的区别从表面看来似乎无关紧要,然而,它体现了强调过去与强调当前目标的显著差异。导致孩子形成当前某种态度的理由可能有一千个,但是他的行为目的只可能有一个。对于未经训练的人来说,寻找“为什么”只不过是猜测;认识到目的则意味着理解。
即使是心理学的解读也必须谨慎使用,一旦重复或者过度,就不再是揭示了。它们绝不能导致羞辱过轻视,也不应让孩子理解成挑剔和批评。避免明确说明,“你那样做是因为你想要…”更好的说法是表达模糊的推测“我怀疑你是不是不想要…有没有可能?”
貝 、 //揭示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8-15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清楚地指出你并非不喜欢孩子,你就可以表达不喜欢某个特定的行为。
貝 、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8-15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做些事情让孩子开心,这不应附带任何条件。如果你确实想要根据孩子完成某项任务的情况来决定他能否得到你的特别对待,那么该任务必须与你的特别优待有逻辑关联。
貝 、 //索取承诺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8-15 添加
此章节有4条书摘 点击查看
唠叨的教育作用等于零。唠叨只会增强孩子的对抗,促使他们拒绝顺从,进一步导致失败。
貝 、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8-15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玩耍
玩耍是孩子的正当工作。无论做什么、学什么,对他来说都像游戏一样。但是这种玩耍是一件严肃的事。他的整体发展、他对自己和世界的掌握,都依赖于此。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重复并不是毫无意义地追求乐趣,而是一个对自我教育而言很有必要的训练过程。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时间和
机会玩耍(与其年龄相符),他的发展将受到不利影响。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7-12-13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