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青青的羊

个人简介:

累计积分:790

发布书摘:50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7-03-01

新编中国思想史二十二讲

《新编中国思想史二十二讲》以经学、子学为线索,以思想史上的代表人物、重要经典为内容,选取名家、学者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力图整合经学与子学,尤其突出经学在思想史中的地位,从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梁涛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定价:68.00元
  • ISBN:9787040323276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17-07-04 摘录
    本文选自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1868-1919)及其对儒学传统的冲击》一书的两章,其中前一部分讨论晚清诸子学的兴起,说明其对章氏思想影响甚大,章氏发挥诸子远多过于发挥经学,其视诸子亦重于孔子。第二部分详细分析了章太炎《订孔》篇“诋孔”思想及其对当时思想界的冲击,认为孔子的权威一旦被打倒,六经便历史文献化,经学时代结束,而子学的时代到来。

    王汎森,1958年出生,台湾云林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从事近代思想史研究,出版《章太炎的思想(1868-1919)及其对儒学传统的冲击》(台湾时报出版公司1985年版)《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河北教育出版社201年版)《晚明清初思想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等。
    上文说到钱余二位,本章作为第三代,余王二人的方向又有所不同,王的处理方法更细碎化了,不过也有精彩的长文、大文,例如《毛细管作用》,王文几乎篇篇精彩,让人真真地佩服,另见他文,此处不论。 另,章太炎的讨论还可参考张灏,此处不论。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7-07-04 摘录
    本文从著名的“内在理路说”考察了清代乾嘉考据学的兴起,认为考据学源于明代晚期的程、朱和陆、王两派的义理之争,当时学者想通过文献考证解决儒家内部悬而未决的义理问题,这样便由义理之争折入文献考证,逐渐引导出清代全面整理儒家经典的运动。故从理学到考证学的转变乃是儒学由“尊德性”折入“道问学”的一个内在发展历程,而这一转变的背后,则是“德性之知”、“闻见之知”关系的调整,“闻见之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形成了作者所谓的“智识主义”。

    余英时,1930年出生,安徽潜山人。著名历史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后赴美,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任教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曾任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著有《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方以智晚节考》(增订本,三联书店2004年版)《论戴震与章学诚》(三联书店2000年版)《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
    下)》(三联书店2004年版)等
    明清之际的思想史研究与清代思想史研究的关系作为深刻的背景,一直被视为“背景”,但是作为问题的开端却不能不正面处理,追溯是个好方法,延后又是一条路,钱余师徒二人各走一条,非常有趣。 另,关于清代思想史的解释框架,目前学界主流的便有多家,什么“理学之反动”、什么“实学之复兴”、什么“政治文化高压”、什么“每转益进”、什么“内在理路”、什么“新义理学”、什么“以礼代理”,真是眼花缭乱,奈何清人面相确实不少,每个研究者可以穷力的却有限,整体把握,何其难也,唉,大框架也许确是几乎每个历史学家的愿望,都说要视角转换、要视域融合,但后果反而更加个人化、体验化、玄学化,也许这张大网不把自己充分网着是不会暴露自己的些许真身的,到头来真真的不可言语了。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7-07-04 摘录自第 525 页
    本文提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乃理解王阳明哲学精神,以至把整个中国哲学中关于精神境界的基本范畴,认为宋明儒的“有我之境”是指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的大“吾”之境,而“无我之境”则是“情顺万物而无情”的无滞之境。整个宋明理学发展的一个基本主题就是:如何在儒家有我之境的立场上消化吸收佛教(也包括道家文化)的无我之境。在肯定价值实在和强化价值关怀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吸纳“无累”、“无滞”、“无著”的精神境界。王阳明通过对“有无”、“自得与无我”、“敬畏与洒落”、“不
    动与无累”以及“万物一体”的讨论,对这一时代课题做出回答。

    陈来,1952年出生,浙江温州市人。哲学博士,曾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朱熹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朱子书信编年考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诠释与重建一王船山的哲学精神》(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4年版)等。
    陈来学问真是好的,佩服,此处不多论,详见他文~~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7-07-04 摘录自第 489 页
    本文分析、介绍了朱熹对于新儒学即宋明理学“集大成”之贡献:一是新儒家哲学之完成,包括对北宋五先生有所取舍,宗二程之理学为新儒家之方向,对理气关系、太极观念的辨析、厘清,对仁观念的发展等;二是道统观念之完成,确立新儒家的精神传统;三是合《大学》《论语》、《孟子》与《中庸》为《四书》,突破了汉唐的注疏之学,发展了新儒学的义理之学(性理之学)

    陈荣捷(1901—1994),广东江门人。美籍华人学者,朱子学专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毕业于岭南大学,后赴美留学,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执教于国内岭南大学、美国匹兹堡彻含慕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担任美国亚洲研究与比较哲学学会会长、北美华裔学人协会副会长等。著有《朱子论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朱子新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7年版)《朱子门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等,其翻译编著的4mbp国普林斯领大学学出版社1960年版)
    被长期作为中国哲学的教材,在西方影响甚大。
    集大成者可不是简单的收尾性质,这个问题还是参考他文,陈文还是太浅,朱子毕竟是个深不见底的领域,甚入~~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7-07-04 摘录自第 469 页
    宋学精神一为“创通经义”,二为“革新政令”,而精神之所寄在于书院。范伸淹倡“明体达用之学”,将“经旨”、“理道”置于“墨义”、“辞藻”之上,影响了“宋初三先生”,成就了儒学的复兴之势,开辟了经学历史的“变古时代”。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直接影响到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其改革科举、兴办学校,对于宋代书院的兴起有开创奠基之功,范仲淹实为宋代复兴儒学的第一人。

    李存山,1951年出生,北京人。1984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副主编,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出版《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气论与仁学》(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等。
    说实话,没想到范仲淹赫然在其中,虽然都知道范确是当时文人之领袖,道德文章都足以领袖后学,文中所列几处也是持平之论。我倒是觉得范之优势在于风气之树,什么三先生了、欧阳了、张子了,都受到了他的帮扶,这可不是学问高的问题了,再想想他的地位以及后人的地位,唉,在其位者做些事情还是容易的。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