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摘本创建于:2017-03-06
《春秋》与“汉道”
本书是北京大学教授陈苏镇先生潜心研究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的力作。本书深入细致地描述和分析了在儒家士大夫的推动下,以春秋学为主的经学如何诉诸“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立法,如何影 …… [ 展开全部 ]
- 作者:陈苏镇
- 出版社:中华书局
- 定价:88.00元
- ISBN:9787101080186
-
史家对文景之治多有誉美之辞。《史记》卷一O《孝文本纪》:“孝文帝……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第433页)《汉书》卷五《景帝纪》赞曰:“周秦之敝,网密文峻,而奸轨不胜。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第153页)其实,文景时期的繁荣主要是刘邦以来特别是惠帝、吕后时期与民休息的结果。而在繁荣景象背后,文景二帝对诸侯王权力的收夺,客观上改变了汉初的东方政策,使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冲突再次出现。他们对刑法的改革,肯定起到了缓解冲突的作用,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总地看,文景时期随着汉法进一步向东方推广,当年秦朝的东方政策又出现复活的趋势。这是景武之际儒术兴起的重要背景。秦-汉的法的推广,不能不有救弊之方案,是为儒家不能不兴起,其实这也是很简单的,秦朝统治严苛,只不过历史之事在于丰富无比,以上论述结论虽不出常理之外,但是细节的反转可见历史之生机而不是教条,但是又有何用?
-
由以上所述可见,汉文帝的“易侯邑”和“令列侯之国”政策,表面上是针对功臣侯的,其实主要矛头是指向淮南国和齐国的,是文帝削弱和控制王国势力的又一举措。通过这一举措,文帝成功地将淮南王、齐王之子弟、外戚调离王国,置于汉郡的严密监视和控制之下,从而分散和瓦解了这两支威胁
最大的王国势力。见前注 -
其实,文帝封悼惠王和淮南王诸子为列侯,既是安抚他们的策略,也是削弱他们的手段。在这一环节上,有些隐晦的史实,可以做些考证分析。
《汉书》卷四四《淮南王传》载薄昭谏淮南王长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皇帝初即位,易侯邑在淮南者,大王不肯。皇帝卒易之,使大王得三县之实,甚厚。”晋灼注:“侯邑在淮南者,更易以他郡地封之,不欲使错在王国。”(第2137页)贾谊《新书·淮难》篇也提及此事:“侯邑之在其国者,毕徙之它所陛下于淮南王不可谓薄矣。”在当时制度背景下,这些记载意味着发生了如下变化:文帝以前淮南国境内有三个列侯的封邑,其赋税归列侯所有;文帝即位后将这些侯邑从淮南国迁出,在汉朝直辖的郡中重新安置;三位列侯的赋税收入改由新的侯国支付,原来的侯国恢复为县,其赋税转归淮南国所有。这一变化使淮南王得到“三县之实”,汉朝则损失了相应的赋税收入>薄昭、贾谊说文帝对淮南王“甚厚”、“不薄”,都是指此而言。令人费解的是,此事既令淮南王受益,而令汉朝吃亏,淮南王为何“不肯”?淮南王既然不肯,文帝又为何强行“易之”?姜先生曾言陈先生虽然是祝先生的学生,治学却颇像田先生,而阎先生刚刚相反却,以下这个考证,可见一斑。 淮南王的问题,免不了其舅父刘兼,作为淮南王左膀右臂,文帝一边封赵为周阳侯,一边将淮南国的三个侯邑迁到郡中,接着下达“今列侯之国”,赵兼就再也不能在淮南国内,所以淮南王反叛牵涉他不大。 更正,首段姜先生应为苏先生(→↦→)…… -
西汉初年,黄老道家的政治学说一度受到朝廷的尊崇,除了它适合“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外,也是由于其清静无为之术,最符合郡国并行、东西异制的政治格局的需要。但实现文化的统一是当时历史的趋势,也是汉王朝的历史使命。因而东西异制的局面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黄老道家学说也终有不再适应形势需要的一天。
文、景之世,历史沿着既定方向继续向前发展,王国的独立性日益削弱,中央对王国的控制逐渐加强,朝廷的法令终于越过关中和关东、郡县和王国的界线,真正覆盖了东方社会。在这一变化中,汉初的东方政策悄然淡出,当年秦朝的东方政策表现出死灰复燃之势,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冲突再次显现出来。于是,黄老道家逐步退出政治舞台,儒家学派则起而代之,为巩固汉帝国的统治寻找新的出路,提供新的方案。待补 -
讨论汉初政治,承秦之制是一个方面,东方政策是同样重要的另一个方面。刘邦、萧何得以步秦后尘再建帝业,又能避免重蹈亡秦覆辙,原因之是他们吸取了秦朝的教训,不急于于整齐习俗、统一文化,在完成对全国的军事征服和政治统一之后,便暂时停住脚步,接受和容忍不同习俗并存的局面,针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政策,在秦、韩、魏等西部地区设郡县“奉汉法以治”,在赵、燕、齐、楚等东部地区则立王国,允许诸侯王在一定范围内制定和颁布本国的政策法令,依靠本国士人在一定程度上“从俗”而治。在统一战争刚刚结束、文化上的战国局面依然存在、东方各地特别是楚齐赵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势力的情况下,将承秦而来的汉朝法律强行向全国推广,仍有激起东方社会反抗的危险。而郡国并行制正可起到缓解东西文化冲突的作用。西汉能成功地避开亡秦覆辙,将帝国的统治巩固下来,与此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