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摘本创建于:2017-06-05
鲁迅作品十五讲
本书是“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系列教材”之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鲁迅的作品是应该终生阅读的,本书所起的是一个“导读”的作用,即引导年轻朋友去读鲁迅作品。每一讲都会对鲁迅的 …… [ 展开全部 ]
- 作者:钱理群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定价:22.00
- ISBN:9787301064771
-
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
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这样下去,一定要完结的。
我想,要中国得救,也不必添什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的古传用法,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
羊时就如羊!
那么,无论什么魔鬼,就都只能回到他自己的地狱里去。
“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这大概就是鲁迅理想的
新国民性”吧。
这样的“主奴互换”的国民心理,其实是我们在第十一讲所讨论的中国
传统社会的等级结构的产物。即鲁迅所说,每一个人都处在某一等级上,对
于等级在上者,自然是奴才,“被人凌虐”,“被人吃”;对于等级在下者,就变
成主人,“可以凌虐别人”,“吃别人”。而中国的科举制度,更是提供了一个身份变化的机会,即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身份的变化自会直接导致主、奴性的快速转换!而无论是中国的传统小农经济,还是现代资本主义都是不断地制造幻觉尽管处在奴隶地位,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爬”上去成为主子—而如我们在上一讲所引述的鲁迅在《爬与撞》一文中所说,
这不过是诱发了新的相互残杀而已鲁迅 -
鲁迅是反对一切瞒”与“骗”的;他还要我们正视:中国人更多的情况下,是处于“下于奴隶”的状态的。他举例说,在中国历史中,老百姓经常受到“官兵”与“强盗”的双重“杀掠”,这时候,就很容易产生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制订出“奴隶规则”,以便遵循的心理:这与前文“当了奴隶还万分喜欢”的心理是一脉相承的,而且还有发展:身为奴隶,却希望建立稳定的“奴隶秩序”。
鲁迅行文至此,发现了这样的奴隶心理,他的心情不能不是沉重的,他的笔调也愈加严峻。
以此观照中国的历史,所看到的竟是中国人的悲惨命运:在五胡十六国黄巢(唐末)、五代、宋末、元末与明末张献忠时代,“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百姓反不得安宁;“纷乱之极之后”,有人“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反而叫做‘天下太平’”。由此而推出的自然是这样一个“直捷了当”的结论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
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 -
鲁迅的讨论从这样一个事实出发:“由本身的矛盾或社会的缺陷所生的,虽不正视,却要身受的。问题是,当人们身受这样的痛苦时,采取什么度。鲁迅说,“文人究竟是敏感人物”,也就是说,“文人”即中国的知识分子作家,他们是敏感于这样的痛苦的,在其作品中,也多少流露某些“不满”,但“一到快要显露缺陷的危机一发之际,他们总即刻连说‘并无其事’,同时便闭上了眼睛”,于是,“便看见一切圆满”,“于是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而正是这样的“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的状况,造成了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而由此形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顽症:“万事闭眼睛,聊以自欺,而且欺人,那方法是:瞒和骗。”—这是真正抓住了要害的。可以说,这是鲁迅对丛古至今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根本弱点的一大发现,足以使每一个良知尚存的知识分子(包括我们自己)为之汗颜。
-
这里,鲁迅实际上是提出了四条明确的线:一、学习必须是独立的主体经过自己的“考索”、“思虑”所做出的发自内心的选择,而不能盲从于“众志"、学习不是盲目崇拜,绝不能以西方文明为世界文明的顶峰将其神圣化与终极化。三、学习必须建立在对西方文化的实情与实质(根柢)的认真考察、真正了解的基础上。四 学习必须以认识中国的国情为前提,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与归宿。如何学习西方
-
这背后的社会原因:“其时也正是‘人心日下,国将不国’的时候”,“皇帝要臣子尽忠,男人便愈要女人守节”;“国民将到被征服的地位”,“没有力量保护没有勇气反抗了,只好别出心裁,鼓吹女人自杀”。这就是说,愈是面临社会危机、道德危机、民族危机与统治危机,就愈要鼓吹节烈这类旧道德,这凡乎是一个规律:这是节烈何以通行”的真正原因,也是鲁迅的一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