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向读者展现了一场叠影的、不安于位的、流动的香港文化盛宴。 作者洛枫站在一道边界与越界的“黄线”之前,细述港岛人文地景、心景的时代记认与异变,透过爬梳、解构香港社会背景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洛枫
  •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 定价:28.00元
  • ISBN:7308092690
以为中文的“诗歌舞街”的街道名称,源于英文翻译,同时亦把中文原名所带有的本地民间文化色彩彻底的淡化,甚至隐灭无踪。董启章从古代文献、口头历史和民间传说考据,目的是要突显他对香港街道历史民意识的批评,而事实上,“命名”( namIng)也是一种行使权力的方式,命名者与被命名者的关系,一如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都是处于不平等的从属或附庸的模式,而街道命名的过程,也是一个治权角力和确立的程序。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6-07 添加
此章节有6条书摘 点击查看
长期以经济挂帅的管治意识亦令社会大众的视点注重民生问题,多于文化运动。同样,被称为香港学运史上重要的“保卫钓鱼台运动”,虽然牵起了当时部分民众的反日情绪,带动香港学运及社运的意识,但亦未能以运动催生而来的“民族观念”,动摇香港的殖民体制,进一步让香港从反殖民之中走向彻底的解殖化。究其因素,除了上述殖民地管治下社会及文化意识普遍薄弱以外,正如罗卡在他的文章《群众运动与香港反建制电影》中指出,这些运动,都是自发性的,组织者并没有统一的政治目标,参与者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其次,这些群众运动除极少数外,皆非标榜打倒港英政府,而多是在一般社会、政治层面上反殖、反帝,争取社会公平和市民权益,而在港英政府软硬兼施的压制下,加之没有党派和主流媒介如报章、电台、电视的支持下,这些运动当年的作用范围只能局限于青年人的层面。①罗卡分析,很能道出70年代社会运动的局限,但他亦同时指出这些运动在限制之中对当时及日后文化的影响,认为这些运动带有启蒙的意义,对70年代以后香港普及文化的各个领域,包括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和广播的现代化、本地化,都起着催生与改革作用②。由此看来,70年代的社会运动,虽然未能摇撼香港的殖民地管治,但在加速政治的本土化,以及加强民间本地意识的萌长,仍有不可忽视的力量。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3-15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如果说柴娃娃、香山阿黄的专栏,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对70年代的香港社会担当了反映、思考、回应及批评的功能,那么,小克和也斯的专栏,对于引入西方的文艺思潮,却担当了桥梁的价值。这些专栏,大多文字平实、流畅,既免除了过分古典的文言风格,又加入了纯粹广东方言的通俗性,而这种文字风格,一方面是基于这些作者个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同时也由对“专栏”这个媒介的考虑,太复杂、迂回曲折的文句固然无法与大众读者沟通,太典雅、古旧的用语亦与时代脱节,而这种平实、生活化、着眼于本土生活内容的取向,亦是70年代香港文学的特色。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3-15 添加
此章节有12条书摘 点击查看
何谓“文化身份”( cultural identity)?根据曼纽尔·卡斯泰尔斯( Manuel castells)的论著《身份的权力》( The Power of Identity)的解释,“身份”( identity)是一种社会角色,指向人的生存意义与生活经验的来源,是个体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逐渐达至的集体认同③。凯瑟琳·伍德沃德( Kathryn Woodward)认为,“身份”的界定,来源于多种复数的组合,包括国族的、种族的、阶级的、社群的和性别的,而每个人总又会常常在这些复合的身份角色间挣扎、磋商或妥协。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3-16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在于讲述故事之余,揭示了香港被殖民化的经过。例如《东方半人马》一篇,溯源香港中环区街道名字的由来,指出中环区的街道几平无一例外地是以英文命名的:“例如以第一位总督 Sir Henry Potting命名的体甸乍街、以早年驻军总司令 Major General D' Aguilar命名的德忌笠议街、以19世纪40年代英国外相 Lord Aberdeen命名的鸭巴甸街等。”在显示香港被殖民的痕迹,因为以殖民者的名字命名一个空间的所在,既能通过象征的符号实践了统治的权力,同时又能把这种殖民权力长久(甚至永久)地嵌入历史的档案之中,而无法消解。然而,另一方面,董启章在这个篇章之中,又指出:“自上环太平山一带以西,街道却多用中国名称,如普庆坊、普仁街、永乐街等。据文献记载,在建筑方面城市也以体甸乍街分野,中环一代是英式楼房,上环一代则是中式屋宇从海港眺览,必然察见双歧并存的形态。”在这里,董启章展示的,是西方殖民权力与本土中国文化角力的景观,所指的“歧异并存”并不是所谓“混杂”模式的和谐共处,而是被殖民者( the colonized)在殖民者(the colonizer)殖民化
( colonization)的过程里衍生而来的文化异质,当中并没有“大同”或“同化”的美好图像,而是存在权力角逐的张力,以及挣扎求存、力图抗争的痕迹。这种文化身份的复合生与异质性,既有殖民他者外来文化的移植,也有原有文化的承传,同时更有两者之间在互相融合、冲突或消解后得来的异种形态,最能显示香港文
化的特性,
lingdodoo //挣扎求存,力图抗争。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4-15 添加
此章节有4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