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那些自视为“革命主力”的中产者。革命因果南辕北辙,他们本可以彻底归隐到物质生活中去,但每一个人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寻求新的力量源泉。萨拉希望“20年后,曾经为革命付出代价的人,可以从体制内部改变”,效仿欧洲“六八一代”—20世纪60年代欧洲左派学生运动喊着“ Marching through the institutions”(进入体制内部寻求改变),20年后重写欧洲社会的政治与文化。但是“六八一代”能够成功,一个重要的助力是“二战”后欧洲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埃及,如果变革的愿望是翅膀,那么下面还没有劲风吹拂,社会经济条件、权力结构,也都没有准备好迎接实质改变。尽管如此,艾哈迈德、萨拉、鲁特菲,他们心里的希望都不肯死去。
《后美国世界》( The post American World)作者法里德.扎卡利亚,在早年他的另一本书《自由的未来》( The Future of Freedom)中,首先把这种现象称作“不自由的民主”( illiberal democracy)。
真正的民主是个套餐,不仅有显而易见的选举,还得有配套的司法独立、权力监督、言论自由、集会自由、信仰自由、私产保护,等。这些总称为“自由”的护航措施有比较隐蔽的弹性,不像选举那样,“有还是没有”一望便知。
中文里的“自由”,常让人想起“无拘无束”,甚至“无法无天”“随心所欲”,而扎卡利亚在这里讲的“自由”恰恰相反,是一套细致缜密的法律保障。有了这套保障,选票才有价值。可惜的是,扎卡利亚慨叹,“以选举为特征的民主”横扫全球,“自由”却还只在西方徘徊。
前言
有超越个人的制度,可以减少“时间”的影响,但是如果没有约束个人或集体长期把持利益的行为,终究会产生负面效应。
01 土耳其:善治经济的政府
19:01
选票箱里博输嬴的政党,常常抓牢乃至扩大人群间的差异。本来这种差异有可能自然缩小——在艾明家里,所谓“世俗者”并没有割裂传统与信仰,外表上的“保守宗教人士”,也不是来自中世纪,土耳其人大多温和包容,但是政党往往高举“敬神”或者“爱国”大旗分化选民;埃尔多安不断提倡遵守教义的生活方式,号召“培养信仰纯洁的下一代”。
02 伊朗:不只是伊斯兰
03 伊拉克:不安的现代化
“很少发生,算不了什么。”图塔法四指和拇指并在一起,意思是“小事”——我在现场看到的焦黑废墟,49人死伤,对地产业来说不值得一提。
“卡拉达,有没有爆炸,房子都这么贵,市中啊。”“位置至上”的房产普世价值,同样适用于巴格达。
04 埃及:三年之后
05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我现在就要”
债务危机很快被遗忘,半岛上更多的盛宴在流动。马照跑,楼照起。就连沙特朝圣地区的古迹,也被拆掉盖起了酒店。当地盛行的瓦哈比主义相信,保留古迹将助长“偶像崇拜”,那是违反伊斯兰教义的现象。开发商们乐坏了,本来就不存在政治反对派,这下连宗教都站在了自己这边。
06 叙利亚:解严之门
07 巴林:贫穷的富国
08 利比亚:真主,卡扎菲和利比亚
09 乌克兰:在巨人的阴影下
10 尼泊尔:红色季雨中
11 委内瑞拉:离奇之邦
真正的民主是个套餐,不仅有显而易见的选举,还得有配套的司法独立、权力监督、言论自由、集会自由、信仰自由、私产保护,等。这些总称为“自由”的护航措施有比较隐蔽的弹性,不像选举那样,“有还是没有”一望便知。
中文里的“自由”,常让人想起“无拘无束”,甚至“无法无天”“随心所欲”,而扎卡利亚在这里讲的“自由”恰恰相反,是一套细致缜密的法律保障。有了这套保障,选票才有价值。可惜的是,扎卡利亚慨叹,“以选举为特征的民主”横扫全球,“自由”却还只在西方徘徊。
12 德国:重返正常
13 列支敦士登:人人都爱殿下
14 瑞士:直接民主的示范
15 英国:革命的起点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