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广泛探讨的一个开端:从侵犯行为和破坏行为开始,因为这是精神分析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并且人类的破坏心理与行为在全球盛行,使之在实际生活中也成为一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 埃里希·弗洛姆
  •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定价:88.00元
  • ISBN:7510075599
律法是对享乐的弃绝,它通过告诉你不能做什么而呈现自身但超我命令你享受你可以的事。换言之,超我“标志了一个点,在那里,被允许的享乐,享乐的自由,变成了享乐的义务”(FTKN:237)。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8-31 添加
此章节有7条书摘 点击查看
前面所说的是本书的研究步骤,现在我简单说明一下本书的一般前提与结论。(1)我们不把人的行为和实施行为的人分开;我们关心人性的驱力,无论他们是由直接可见的行为表现出来的,还是没有表现出来的。就侵犯现象来说,我们要研究侵犯冲动的根源与强弱程度,而不是把侵犯行为与其动机分离,只研究侵犯行为。(2)这些冲动可以被自己意识到,但通常是无意识的。(3)可以说,这些冲动是相当固定的性格结构中的一部分。(4)广义上说,这本书是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我们所用的方法是精神分析的方法,对可见的却好像没什么意义的材料做分析,由此来发现没有意识到的、内在的真相。不过“精神分析”一词的意义是经过若干修正的,并不是古典理论中的意思。哪些方面经过修正,后面再做讨论,这里只说明一个重点,即我们所用的不是以本能理论为基础的精神分析,因此没有使用本能主义所用的一些概念(这些概念仍旧被许多人认为是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本质)。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2-05 添加
此章节有4条书摘 点击查看
我们既不能说体育竞赛可以降低侵犯性,同样也不能说它是出自侵犯性。在体育运动中制造出侵犯性的,是这种运动的竞争性质,而这是由社会中的竞争习气培养出来的。普遍的商业化心理又推波助澜,结果让人们感到骄傲的不再是体育成绩,人们竞相追求的是名利。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2-05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孩子要吃糖果,父母不准,这是一个挫折;但父母的态度如果是慈爱为怀的,并不是以控制孩子为乐,那么孩子遭受的挫折就不会激发侵犯心理;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禁令只是出于控制欲,而这控制欲还常常在其他方面表现出来,孩子便很可能产生愤怒;此外,如果他的兄弟姐妹可以吃糖,自己却不可以吃,也会使孩子产生愤怒。使人产生侵犯心理或侵犯行为的,并不是挫折,而是这里面所包含的不公正的排斥态度。
某个挫折是不是挫折,以及它的强烈程度,由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来决定,这就是人的性格。警如,一个非常贪吃的人如果得不到他想吃的食物,就会愤怒;一个吝啬的人想买便宜的东西却买不到,也会愤怒;自恋的人想得到夸奖与赏识,如果得不到也会愤怒。人的性格首先决定什么事情会让他感受到挫折,然后决定他对挫折的反应程度。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2-08 添加
此章节有5条书摘 点击查看
19世纪的资本主义,资本家之间激烈的竞争导致他们之中弱的和效率低的遭到消灭。20世纪的资本主义,大企业之间存在一些合作的成分,因此就不再需要去证明“强烈的竞争符合自然规律”。这两个世纪的资本主义另外的不同点是,其控制方法的改变。19世纪资本主义的控制主要采用严厉的家长制,精神上以上帝和国王的权威作为支柱。自动化的资本主义具有巨大的集中化企业,有能力供给工人娱乐和面包,可以通过心理的操纵与生活的操纵来维持其控制。这种资本主义所需要的是顺应性强、很容易受影响的人,而不是那些“本能被权威所控制的人。最后,现代工业社会在生活目标上与上个世纪的工业社会也不相同。那时的理想——至少可以说是中产阶级的理想——是独立、私人的主动性、做“自己的船长”。现代的理想却是无限制地消费,无限制地控制自然。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2-08 添加
此章节有5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我所讨论到的这些神经学方面的资料,只能帮助我们了解侵犯行为的一部分,即保卫生命的侵犯。这是一种在生物学上生存适应的、防卫性的侵犯。神经学资料告诉我们,人被赋予了一种潜在的侵犯性,当他的生存利益受到威胁时,就会被激发出来。但是,人类特有的而其他哺乳动物都没有的一种侵犯行为,神经生理学的资料却没有讨论过,即人有一种毫无“理由”地想杀、想折磨其他生命的倾向。他这样做,自己就是自己的理由,自已就是自己的目标: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保卫生命,而是为满足他的嗜欲,这样做本身就是乐趣。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2-11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我们须把动物的侵犯行为分为三种不同的形态:(1)捕食侵犯;(2)种内侵犯(对同种类动物的侵犯);(3)种间侵犯(对不同种类动物的侵犯)。
前面曾经提到过,研究动物行为的学者(包括洛伦兹)有一个相同的看法:捕食侵犯的行为模式和神经生理学程序与别的侵犯不一样,因此需要区别对待。
至于种间侵犯,大部分研究者都承认,动物极少毁灭其他种类的动物,除非它们感觉受到威胁,而且无法逃跑。因此,它们的侵犯是防卫侵犯。这样动物的侵犯现象就主要是种内侵犯,这也是洛伦兹研究的主题。
种内侵列的特点是:⑴在大部分哺乳动物中,这种侵犯并不是“嗜杀的”,其目的不在屠杀、毁灭或残害,而主要是摆出威胁的姿势,作为一种警告。总体说来,我们发现大部分哺乳动物有许多争吵或威胁行为,但极少像人类那样进行流血战斗或毁灭对方;(2)只有某些昆虫、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中的鼠类有习惯性的毁灭行为;⑶威胁性的行为必然是当动物感觉到自己的生存利益受到威胁时,才产生的反应,因此从神经生理学的意义上来说,是防卫性的;(4)没有证据让我们相信大部分哺乳动物具有自然发生的侵犯冲动,也没有证据证明它像用水坝拦起来的流体一样,等待适合的机会发泄。从这一点来看,动物的侵犯是防卫性的,它以某种神经结构为基础,这是种族发展史上演化出来的神经模式。
许多动物尽管同种相斗,但它们的战斗是“非破坏性的”、非毁灭性的,它们相斗却不相残。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2-11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正常的病理现象”(E.From,1955)很少严重到成为严重的精神病,因为社会会制造解毒剂,来防止它严重化。当病理过程变成社会模式而众人共享的时候,就不再是个人的事。恰恰相反,患病之人在所有同病的人之间会安然自若。整个文明都与这种病态用齿轮结合着,安排种种办法来满足这种病态的需要。结果是,普通人并没有体验到像严重精神分裂症
患者那样的隔离与孤立,因为他们在同病者之间觉得自在。事实上,在这种疯狂的社会里,倒是那种不疯狂的人会觉得孤立—他甚至可能感受到严重的不能沟通。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7-15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