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教养的迷思》是乔治•米勒奖(美国心理学会颁予的杰出心理学作家奖)获奖者朱迪斯•哈里斯的代表作。 斯蒂芬•平克、查理•芒格、梁文道等皆推荐过这位与众不同的心理学作家。 传
……
[ 展开全部 ]
统心理学观点认为父母在对孩子的塑造中扮演着影响深远的角色,但是朱迪斯•哈里斯质疑这个传统观念。 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朱迪斯•哈里斯用众多的证据证明,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 换句话说,双亲并不能教导孩子社会化,儿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们的小伙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经验影响。专家们都是错的! 为什么移民的第二代说话口音是和同辈人相同,而不是和他们的父母相同? 在英国的早期上流社会,许多男孩生命中的前八年是和保姆在一起,接下来的十年是在寄宿学校生活,结果,言行举止还是和他们的父亲相似? “教养的假设”不能解释这些现象,但是哈里斯可以。 斯蒂芬•平克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对童年和儿童的看法”,并预测它将成为“心理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哈里斯提出的理论,将改变为人父母既有的形象。同时,哈里斯也对父母们提出了忠告:你什么可以做,什么无法做到。同时也将父母从“不能培育出自信、快乐、举止得宜的孩子”的罪恶深渊中解救出来。 ================================================================= 作者如此说: 1995年,我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文的开头这样写道: 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长久的影响吗? 本文在考察了相关证据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 事实上,我只是一个失业的大学教科书作者,以及两个孩子的母亲。 1997年,这篇论文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乔治•米勒奖”。上帝真幽默。37年前,我收到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一封信,信上说他们决定不授予我博士学位,因为他们认为我不够格,签名的正是心理学系当时的执行主席乔治•米勒。 1998年,《教养的迷思》出版了,它成了十多年来,有关儿童发展与人格的最为畅销的心理学著作。斯蒂芬•平克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对童年和儿童的看法”,并预测它将成为“心理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本书的目的只有一个: “专家们”是错的,父母的教养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长。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抚养孩子这件事变得容易一些,让家长的压力小一点,但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家长们仍然沿用传统文化中那种令人忧心的教养方式。我提出了一些善意的忠告,想让家长们变得轻松起来,但他们却完全置之不理,甚至连我自己的女儿也是那样抚养孩子的。 但我又怎么能指望,我可以影响自己的女儿呢?
[ 收起 ]
作者:【美】朱迪斯•哈里斯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定价:58
ISBN:7532769909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只显示目录
目录
jetlin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08-20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二版 序言
我的立场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不起作用。
忙里偷闲的猫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02-20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3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一版 序言
首先,家长的生物利益和孩子的生物利益不一样,尽管孩子当时对家长的奖赏、惩罚、榜样、唠叨表示顺从,那是因为他们还小,除了顺从别无选择,但他们不会让自己的人格永久地因此受到影响。 再者,人类是群居物种。人类群体就像任何一种有机体的生态环境,具有一切有机体需要适应的因果结构。在群体中获得成功,意味着要得益于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享集体的成果;意味着弄清楚看起来是任意的、但被大家共同遵守的当地的行为规范(熟悉的例子有货币、靠道路的右边行驶等);意味着努力与其他人保持联系,并从中获得好处,而不是被其他人利用或支配。因为每一个群体都有着与其他群体相冲突的共同利益,因此,也意味着参与群体之间的竞争和对抗。 今天,孩子在群体中赢得或失去获得成功的能力,而在过去,关乎孩子在群体中能否生存下去。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卡路里和保护是有道理的,因为父母是唯一愿意提供食物和保护的人,但是他们需要从更重要的渠道获取信息,这些重要的渠道不是来自他们的父母。孩子要与同伴竞争在群体中而不是家里的地位,群体的游戏规则完全不一样。孩子与家长甚至发现他们可能处在相互竞争的群体中。当然,大自然没有把孩子设计为父母手中的面团。
忙里偷闲的猫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02-20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2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一版 前言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一章 “教养”不同于“环境”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二章 先天禀赋(和后天教养)的证据
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就像任意两个个体之间的关系,是一条双向街——就像做一笔业务,双方都要扮演角色。当两个人互动时,一方说的话、做的事是对另一方说的话、做的事的回应,也是对过去说的话、做的事的回应。
忙里偷闲的猫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02-20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2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三章 先天禀赋,后天教养,抑或两者都不是
每个孩子都生活在家里一个独一无二的微环境里,这个说法是行为遗传学家想摆脱困境的一个方法。遗传不能说明一切,行为遗传学家发现人格特质的差异中只有一半可以用基因来解释,而另一半则归因于环境。行为遗传学家跟其他所有人一样,把归因为环境的一半假设为“后天教养”。只有亚利桑那大学的一位行为遗传学家大卫·罗(David Rowe)指出,父母并不是孩子生活的全部。除了家庭环境之外,孩子还有其他的生活环境,这些环境对孩子来说,可能更重要。其他人仍然在家庭内寻找答案,就像人们找钥匙一样,钥匙一定在家里的某个地方。
忙里偷闲的猫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02-20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2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四章 分离的世界
出于两个原因,我们应该关注孩子:一是因为作为个体的孩子,有被善待的权利;二是丹西克所说的“意识形态的教条”,即成年人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童年经验。信奉这个教条的人也相信,专心投入的父母对孩子的未来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这个信念就是教养假设。 教养假设与当今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独特的家庭生活方式和儿童教养方式密切相关。这种模式要求孩子生活在只有母亲、父亲以及一个或多个兄弟姐妹构成的核心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主要照顾者,他们给与孩子大量的爱、关注,以及必要的纪律约束,所有的教养细节都发生在家庭的内部。朋友和亲戚可以到家里来做客,但只有核心家庭的成员居住在家里,祖父母是例外。总之,正如家庭历史学家塔玛拉·哈雷文(Tamara Hareven)所说:“现代家庭具有私密性、核心性、内部性以及以孩子为中心等特征。”
忙里偷闲的猫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02-21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2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五章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
在我们的社会中,我们听专家的意见。今天,这些专家告诉我们孩子需要大量的关注和爱。当孩子做错时,我们要跟他们讲道理,而不是揍他们。我们要让他们远离毒品和性,如果他们对我们的话置之不理,我们要摸清楚他们的行踪。尽管我们这样煞费苦心,如果他们还是不成器的话,那一定是因为我们没有执行好专家的建议。 北美和欧洲的家长,尤其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经济条件较好的家长,他们仔细阅读专家的建议,并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些家长和他们的孩子还参与一些研究,来证明专家的建议是对的。其实,建立在一系列儿童和父母假设上的不确定的、因果循环的构架是我们文化和时代中特有的。这些假设如同空中楼阁。
忙里偷闲的猫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02-21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4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六章 人的本性
我们要教会孩子不要憎恨,虽然我们并非天生就自私,但是我们天生就仇视外来人。
忙里偷闲的猫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02-21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4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七章 我们和他们
我把我的理论叫做“群体社会化理论”。然而,它不仅仅关于社会化,它还关注孩子成长的经历是如何塑造和改变他们的人格的。我要用该理论取代教养假设,我将在下一章中进行讨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建构新理论的动机是追求“统一和简化”。在心理学领域,斯金纳的理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我的理论不是这样的。儿童的心智异常复杂,不能把它硬塞进一个简单的理论框架中。我希望你在评价我的理论时,不要用“简单”这个标准来衡量,而是看它的解释力,尤其是它能解释教养假设无法解释的现象。
忙里偷闲的猫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02-21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5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八章 与儿童为伴
一个聪明的孩子多半会加入到学习好的圈子里,不太聪明的孩子加入到另一个圈子里。同伴的影响会使聪明的孩子更加努力,表现更好,结果他真的变得更聪明。虽然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但这个例子不是恶性的。诸如此类的循环不断地出现在儿童发展中。心理学家把它叫做“马太效应”,取自《圣经·新约》上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谁说生活是公正的? 但有时候,生活的确是公正的。在我被同学排斥的四年里,我感到非常痛苦,但回报是丰厚的。如果当时那些“小淑女”接受我的话,我可能变成跟她们一样的人了。
忙里偷闲的猫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02-21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8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九章 文化传承
孩子文化延续下去的方式跟成年人文化延续的方式一样:新成员从老成员身上学习文化,并使之传承下去。 这是一个聪明的机制,利用了孩子灵活性和富于想象力的优点。如果成年人文化很好,那么孩子就会取其精华,反之,孩子就会去其糟粕,创造出一个新的文化。
忙里偷闲的猫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02-22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8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十章 性别规则
有两件事影响一个人对自己的感受:一个是地位,另一个是心情。如果她在群体中的地位很低、又无计可施时,她的自尊水平就会降低。如果她心情不好,她的自尊水平也会降低。从青少年早期开始,女性抑郁症的比例是男性的两倍。
忙里偷闲的猫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02-22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十一章 孩子们的学校
我的群体社会化理论就成型了。这个理论的大意是,孩子认同他们的同伴,并依据所在群体的行为规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而群体对照使他们采取与其他群体不同的行为。直到这一刻,我才彻底理解群体社会化理论的全部意义,我回过头去仔细思考相关证据,然后才完全接受了它。嘿!不是父母,根本不是父母!
忙里偷闲的猫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02-23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6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十二章 长大成人
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人格,将跟随我们直至坟墓。
忙里偷闲的猫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02-25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3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十三章 问题家庭和问题孩子
在我们的文化中有一个神话,该神话认为孩子天生纯洁善良,像一块白板,父母可以在上面设计孩子的未来,这个神话没有错。但神话的另一面,即如果孩子没有变成父母所期望的人,那一定是父母的错,这个观点就有害了。通常为了免除孩子的罪过,我们就将责任推到父母的身上。
忙里偷闲的猫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02-25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9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十四章 父母能做什么
传统社会中一直保持着这个不漂亮的模式,已经由来已久了。我们现在流行的对公平、美好的迷恋是一个新生事物。 父母本来就是应该支配自己的孩子,他们本来就应该掌控一切。但是现在父母对于行使自己的权利感到非常地犹疑不定,这种犹疑是专家强加给他们的,使父母无法有效地管理家庭。 我认为今天的孩子不比“教养假设让父母就范”之前的孩子好到哪里去。前辈的经验表明,将孩子培养成适应社会的人、不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宇宙的中心的教养方式是完全可行的,让他们知道如果不听话,最严厉的惩罚是运用暂停手段。父母本来就比孩子知道的多,应该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们怎么做。父母也有权利过快乐、平静的家庭生活。
忙里偷闲的猫
//
+1
0
分享
收藏
1
条评论
2018-02-25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2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十五章 接受拷问的教养假设
对于人类来说,谁帮了他们的忙、谁欠了他们的,都记得清清楚楚。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和人们的口口相传,知道哪些人值得信任,哪些人不值得信任。如果有人对他们做错过什么,他们有时候会记恨一辈子,并伺机报复。那些对别人做错过什么事的人最好记住受害者。我们有很好的记忆力来记住其他人,因为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特殊的区域,专门用于识别人脸。 负责处理关系的心智部门可以随时被意识心理访问,负责调整你的行为使之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的部门不是不重要,但它们是意识心理无法触及到的,因为,许多活动都是在自动化的层面上进行,就像肌肉运动使你能端起水杯一样。 在我们收集的外界信息中,大部分信息是在潜意识状态下收集的。我们不知道自己竟然知道这么多东西,也不知道是怎么知道的。小孩子知道红色的水果比绿色的水果甜,如果你让他们选,他们会选红色的,但他们无法告诉你他们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收集数据、建构类别、平均类别中的数据,这些活动都是在意识之下进行的。 我在这本书中谈的过程都是在意识之下进行的。如果我们认同某一个群体,我们就学习他们的说话方式和行为举止,采用他们的态度,形成所在群体和其他群体的刻板印象。这些东西可以被带到意识中,但平时它们并不栖息在意识中。在这本书里,我谈到孩子做了许多事情,但并没有察觉到这些事情,也没有有意识地付出努力。 群体与关系对我们都很重要,但是侧重点不同。在童年时期,我们与同龄人的体验和我们在家里与父母的体验,对我们来说都很重要,但是侧重点不同。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纽带会连接一辈子。我们无数次地吻别父母,但不会与他们失去联系。每一次回家都把我们带入家庭回忆之中。然而,我们童年的朋友都消失了,我们也忘记了操场上发生的一切。 当你想到童年,你就会想到父母。你只能怪罪负责处理关系的心智部门,因为它唤起了太多的思绪和记忆。 至于你有什么不对劲儿,不要怪罪你的父母。
忙里偷闲的猫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02-25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3
条书摘
点击查看
附录1. 人格与出生顺序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附录2. 测试儿童发展理论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目录
第二版 序言
第一版 序言
第一版 前言
第一章 “教养”不同于“环境”
第二章 先天禀赋(和后天教养)的证据
第三章 先天禀赋,后天教养,抑或两者都不是
第四章 分离的世界
第五章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
第六章 人的本性
第七章 我们和他们
第八章 与儿童为伴
第九章 文化传承
第十章 性别规则
第十一章 孩子们的学校
第十二章 长大成人
第十三章 问题家庭和问题孩子
第十四章 父母能做什么
第十五章 接受拷问的教养假设
附录1. 人格与出生顺序
附录2. 测试儿童发展理论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目录
第二版 序言
第一版 序言
第一版 前言
第一章 “教养”不同于“环境”
第二章 先天禀赋(和后天教养)的证据
第三章 先天禀赋,后天教养,抑或两者都不是
第四章 分离的世界
第五章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
第六章 人的本性
第七章 我们和他们
第八章 与儿童为伴
第九章 文化传承
第十章 性别规则
第十一章 孩子们的学校
第十二章 长大成人
第十三章 问题家庭和问题孩子
第十四章 父母能做什么
第十五章 接受拷问的教养假设
附录1. 人格与出生顺序
附录2. 测试儿童发展理论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目录
第二版 序言
第一版 序言
第一版 前言
第一章 “教养”不同于“环境”
第二章 先天禀赋(和后天教养)的证据
第三章 先天禀赋,后天教养,抑或两者都不是
第四章 分离的世界
第五章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
第六章 人的本性
第七章 我们和他们
第八章 与儿童为伴
第九章 文化传承
第十章 性别规则
第十一章 孩子们的学校
第十二章 长大成人
第十三章 问题家庭和问题孩子
第十四章 父母能做什么
第十五章 接受拷问的教养假设
附录1. 人格与出生顺序
附录2. 测试儿童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