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的迷思》是乔治•米勒奖(美国心理学会颁予的杰出心理学作家奖)获奖者朱迪斯•哈里斯的代表作。 斯蒂芬•平克、查理•芒格、梁文道等皆推荐过这位与众不同的心理学作家。 传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朱迪斯•哈里斯
  •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 定价:58
  • ISBN:7532769909
jetlin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8-20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我的立场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不起作用。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2-20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首先,家长的生物利益和孩子的生物利益不一样,尽管孩子当时对家长的奖赏、惩罚、榜样、唠叨表示顺从,那是因为他们还小,除了顺从别无选择,但他们不会让自己的人格永久地因此受到影响。 再者,人类是群居物种。人类群体就像任何一种有机体的生态环境,具有一切有机体需要适应的因果结构。在群体中获得成功,意味着要得益于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享集体的成果;意味着弄清楚看起来是任意的、但被大家共同遵守的当地的行为规范(熟悉的例子有货币、靠道路的右边行驶等);意味着努力与其他人保持联系,并从中获得好处,而不是被其他人利用或支配。因为每一个群体都有着与其他群体相冲突的共同利益,因此,也意味着参与群体之间的竞争和对抗。 今天,孩子在群体中赢得或失去获得成功的能力,而在过去,关乎孩子在群体中能否生存下去。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卡路里和保护是有道理的,因为父母是唯一愿意提供食物和保护的人,但是他们需要从更重要的渠道获取信息,这些重要的渠道不是来自他们的父母。孩子要与同伴竞争在群体中而不是家里的地位,群体的游戏规则完全不一样。孩子与家长甚至发现他们可能处在相互竞争的群体中。当然,大自然没有把孩子设计为父母手中的面团。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2-20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就像任意两个个体之间的关系,是一条双向街——就像做一笔业务,双方都要扮演角色。当两个人互动时,一方说的话、做的事是对另一方说的话、做的事的回应,也是对过去说的话、做的事的回应。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2-20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每个孩子都生活在家里一个独一无二的微环境里,这个说法是行为遗传学家想摆脱困境的一个方法。遗传不能说明一切,行为遗传学家发现人格特质的差异中只有一半可以用基因来解释,而另一半则归因于环境。行为遗传学家跟其他所有人一样,把归因为环境的一半假设为“后天教养”。只有亚利桑那大学的一位行为遗传学家大卫·罗(David Rowe)指出,父母并不是孩子生活的全部。除了家庭环境之外,孩子还有其他的生活环境,这些环境对孩子来说,可能更重要。其他人仍然在家庭内寻找答案,就像人们找钥匙一样,钥匙一定在家里的某个地方。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2-20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出于两个原因,我们应该关注孩子:一是因为作为个体的孩子,有被善待的权利;二是丹西克所说的“意识形态的教条”,即成年人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童年经验。信奉这个教条的人也相信,专心投入的父母对孩子的未来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这个信念就是教养假设。 教养假设与当今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独特的家庭生活方式和儿童教养方式密切相关。这种模式要求孩子生活在只有母亲、父亲以及一个或多个兄弟姐妹构成的核心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主要照顾者,他们给与孩子大量的爱、关注,以及必要的纪律约束,所有的教养细节都发生在家庭的内部。朋友和亲戚可以到家里来做客,但只有核心家庭的成员居住在家里,祖父母是例外。总之,正如家庭历史学家塔玛拉·哈雷文(Tamara Hareven)所说:“现代家庭具有私密性、核心性、内部性以及以孩子为中心等特征。”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2-21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在我们的社会中,我们听专家的意见。今天,这些专家告诉我们孩子需要大量的关注和爱。当孩子做错时,我们要跟他们讲道理,而不是揍他们。我们要让他们远离毒品和性,如果他们对我们的话置之不理,我们要摸清楚他们的行踪。尽管我们这样煞费苦心,如果他们还是不成器的话,那一定是因为我们没有执行好专家的建议。 北美和欧洲的家长,尤其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经济条件较好的家长,他们仔细阅读专家的建议,并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些家长和他们的孩子还参与一些研究,来证明专家的建议是对的。其实,建立在一系列儿童和父母假设上的不确定的、因果循环的构架是我们文化和时代中特有的。这些假设如同空中楼阁。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2-21 添加
此章节有4条书摘 点击查看
我们要教会孩子不要憎恨,虽然我们并非天生就自私,但是我们天生就仇视外来人。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2-21 添加
此章节有4条书摘 点击查看
我把我的理论叫做“群体社会化理论”。然而,它不仅仅关于社会化,它还关注孩子成长的经历是如何塑造和改变他们的人格的。我要用该理论取代教养假设,我将在下一章中进行讨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建构新理论的动机是追求“统一和简化”。在心理学领域,斯金纳的理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我的理论不是这样的。儿童的心智异常复杂,不能把它硬塞进一个简单的理论框架中。我希望你在评价我的理论时,不要用“简单”这个标准来衡量,而是看它的解释力,尤其是它能解释教养假设无法解释的现象。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2-21 添加
此章节有5条书摘 点击查看
一个聪明的孩子多半会加入到学习好的圈子里,不太聪明的孩子加入到另一个圈子里。同伴的影响会使聪明的孩子更加努力,表现更好,结果他真的变得更聪明。虽然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但这个例子不是恶性的。诸如此类的循环不断地出现在儿童发展中。心理学家把它叫做“马太效应”,取自《圣经·新约》上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谁说生活是公正的? 但有时候,生活的确是公正的。在我被同学排斥的四年里,我感到非常痛苦,但回报是丰厚的。如果当时那些“小淑女”接受我的话,我可能变成跟她们一样的人了。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2-21 添加
此章节有8条书摘 点击查看
孩子文化延续下去的方式跟成年人文化延续的方式一样:新成员从老成员身上学习文化,并使之传承下去。 这是一个聪明的机制,利用了孩子灵活性和富于想象力的优点。如果成年人文化很好,那么孩子就会取其精华,反之,孩子就会去其糟粕,创造出一个新的文化。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2-22 添加
此章节有8条书摘 点击查看
有两件事影响一个人对自己的感受:一个是地位,另一个是心情。如果她在群体中的地位很低、又无计可施时,她的自尊水平就会降低。如果她心情不好,她的自尊水平也会降低。从青少年早期开始,女性抑郁症的比例是男性的两倍。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2-22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我的群体社会化理论就成型了。这个理论的大意是,孩子认同他们的同伴,并依据所在群体的行为规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而群体对照使他们采取与其他群体不同的行为。直到这一刻,我才彻底理解群体社会化理论的全部意义,我回过头去仔细思考相关证据,然后才完全接受了它。嘿!不是父母,根本不是父母!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2-23 添加
此章节有6条书摘 点击查看
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人格,将跟随我们直至坟墓。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2-25 添加
此章节有13条书摘 点击查看
在我们的文化中有一个神话,该神话认为孩子天生纯洁善良,像一块白板,父母可以在上面设计孩子的未来,这个神话没有错。但神话的另一面,即如果孩子没有变成父母所期望的人,那一定是父母的错,这个观点就有害了。通常为了免除孩子的罪过,我们就将责任推到父母的身上。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2-25 添加
此章节有9条书摘 点击查看
传统社会中一直保持着这个不漂亮的模式,已经由来已久了。我们现在流行的对公平、美好的迷恋是一个新生事物。 父母本来就是应该支配自己的孩子,他们本来就应该掌控一切。但是现在父母对于行使自己的权利感到非常地犹疑不定,这种犹疑是专家强加给他们的,使父母无法有效地管理家庭。 我认为今天的孩子不比“教养假设让父母就范”之前的孩子好到哪里去。前辈的经验表明,将孩子培养成适应社会的人、不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宇宙的中心的教养方式是完全可行的,让他们知道如果不听话,最严厉的惩罚是运用暂停手段。父母本来就比孩子知道的多,应该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们怎么做。父母也有权利过快乐、平静的家庭生活。
+1
分享 收藏 1条评论 2018-02-25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对于人类来说,谁帮了他们的忙、谁欠了他们的,都记得清清楚楚。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和人们的口口相传,知道哪些人值得信任,哪些人不值得信任。如果有人对他们做错过什么,他们有时候会记恨一辈子,并伺机报复。那些对别人做错过什么事的人最好记住受害者。我们有很好的记忆力来记住其他人,因为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特殊的区域,专门用于识别人脸。 负责处理关系的心智部门可以随时被意识心理访问,负责调整你的行为使之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的部门不是不重要,但它们是意识心理无法触及到的,因为,许多活动都是在自动化的层面上进行,就像肌肉运动使你能端起水杯一样。 在我们收集的外界信息中,大部分信息是在潜意识状态下收集的。我们不知道自己竟然知道这么多东西,也不知道是怎么知道的。小孩子知道红色的水果比绿色的水果甜,如果你让他们选,他们会选红色的,但他们无法告诉你他们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收集数据、建构类别、平均类别中的数据,这些活动都是在意识之下进行的。 我在这本书中谈的过程都是在意识之下进行的。如果我们认同某一个群体,我们就学习他们的说话方式和行为举止,采用他们的态度,形成所在群体和其他群体的刻板印象。这些东西可以被带到意识中,但平时它们并不栖息在意识中。在这本书里,我谈到孩子做了许多事情,但并没有察觉到这些事情,也没有有意识地付出努力。 群体与关系对我们都很重要,但是侧重点不同。在童年时期,我们与同龄人的体验和我们在家里与父母的体验,对我们来说都很重要,但是侧重点不同。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纽带会连接一辈子。我们无数次地吻别父母,但不会与他们失去联系。每一次回家都把我们带入家庭回忆之中。然而,我们童年的朋友都消失了,我们也忘记了操场上发生的一切。 当你想到童年,你就会想到父母。你只能怪罪负责处理关系的心智部门,因为它唤起了太多的思绪和记忆。 至于你有什么不对劲儿,不要怪罪你的父母。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2-25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