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四卷。从10世纪唐代后期到宋帝国早期,中国发生的转变标志着中华帝国出现了历史上最具决定性的断裂——北方士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德] 迪特·库恩
  • 出版社: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 定价:68
  • ISBN:7508665007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全国性科举考试是形成精英文官阶层的基础。他们的兴起使得新秩序得以维持。接受正统教育成为获取拥有影响力、特权、财富、权力以及名望的职业的关键。新官员是从士大夫型精英、拥有土地的士绅和富有的商人家庭的孩子中选拔出来的。书籍不再是用手抄卷轴的,而是由日渐繁荣的印刷业生产印制,并具有封面。这使得那些出身中等家庭的孩子可以接受教育,他们在私塾或官学里接受教育。赵汝愚1194年担任主考官的时候宣称,一位儒生应该庆幸他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在这样一个令人兴奋的氛围中,儒家学说在政治上、道德上和行为上的意识形态化,已经不仅能成功调控社会行为,也能调节上层社会的个人行为。一直到1905年废除科举为止,通过科举考试一直是历朝历代无数有雄心壮志的男人的志向。

尽管科举是通向获取社会地位和舒适生活的阶梯,但大多数宋朝人并不属于官僚阶层。宋代是一个多阶层的社会,社会的最底层是贫穷的、毫无权势的、每天为生存而奋斗的人们;而社会的最上层的人们享受着无尽的荣华富贵,宽大的房屋里面居住着其家人和奴仆,人数超过百人。在这两个阶层中间的是低级官吏、商人和自耕农。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的朝代要好,但是大多数人要把他们的精力投入到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中去,虽然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对他们来说很重要:如何为自己和家庭获取足够的食物而免受压迫、剥削和不幸。


大量接近于社会金字塔底层的、默默无闻的自耕农承担了税赋和劳役。他们确保了经济的繁荣,也保障了其上的富裕阶层的生活安宁,并使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出现成为可能。

这个时期大量的散文和诗歌见证了普通百姓和富贵者的生活和劳作情形。宋代诗人们同情劳动者,对压榨百姓的官员的横征暴敛和骄奢淫逸进行了控诉。但最终诗人们还是把大多数人的命运视作一种自然状态。罗烨(其生平不可考)在其《新编醉翁谈录》中说:“自古以来,分人数等,贤者清而秀,愚者浊而蒙。秀者通三纲而识五常,蒙者造五逆而犯十恶。”中国历史上只有少数人逃脱了“蒙者”的称号,宋代的这些人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日晒雨淋,忍受着地主和监工的呵斥和鄙夷,还得承受官吏的腐败,在债务陷阱中苦苦挣扎。而当时的知识分子并没把他们作为审美和哲理思考的优先对象。少数享受特权的儒士和官员热衷于具有深刻哲理的问答游戏,对那些蒙受巨大苦难的人毫不在意。洪水、干旱或蝗灾导致他们无法缴纳官府的税粮,使得他们债务缠身。那些放弃了土地而以手工艺谋生的人们,他们赖以生活的工钱还得受制于屋食之贵贱,就如韩愈(768—824)在其《圬者王承福传》中所说的那样。
海扬尘 //即使在汉学家最为推崇的宋朝,国家享受和平较长,社会控制宽松,人民生活水平较高。也不过是大多数人仅仅免于饿死。从唐太宗到玄宗,从康熙到乾隆,中国历史学家所津津乐道的盛世也不过如此。从来都是少数人锦衣玉食,大多数人用尽全力却只能勉强活着。士大夫们同情农民,然而他们绝不会向自己的阶级利益开刀,所以也只能把人的命运视为“命定的自然状态”。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1-09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10世纪西夏和辽的关系与宋和其北方邻国的关系一样都是很紧张的。宋真宗认识到宋军既没有能力打败辽和西夏,也无法收回曾经属于唐帝国的北方领土。因此宋朝从实用主义出发,决定与交战的北方邻国进行和谈,争取获得通过物质和金钱换取的和平。这个努力在1005年与辽国的盟约中实现了;两国于1042年又进行了一次和谈;1044年,宋与西夏也订立了和约。除了11世纪80年代初的几次与西夏的战争,用现代术语的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宋朝对北方邻国所采取的外交政策,就是“和平共处”。宋朝每年向辽、西夏进贡大量丝、银,因此省下了许多钱一一如果不这样做,那么这些钱就很可能被白白浪费在无用的军费开支上。辽和西夏朝廷用这些来自宋朝的收入来维持他们的族人、同盟者对自己的忠诚,确保他们保持既有的政治力量。直到蒙古人出现在历史舞台之前,用进贡的方式确保和平共处一直是宋朝解决西北地区边境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海扬尘 //也许是因为欧洲几乎未出现过统一的大帝国,所以外国人可能不理解中国人从心底对大一统的追求。所以中国人认为宋代是积弱、屈辱的朝代。电视剧也没专门拍过宋朝的帝王。而且宋朝的常备军后期膨胀到百万之众,如果岁币能带来持久和平,为何不把军队规模缩编到一个合适的人数?虽然皇帝把失地农民编进军队里有助于保持社会稳定。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1-09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通过这个复杂的笔试考试(科举考试)制度,一部分考生能得最受尊敬的头衔“进士”[御赐学者之意,经常在西方语言中被翻译为“文学博士”( doctor of letters)]。983年,皇帝在京城西部的皇家花园球林为新科进士举行庆贺宴会。从此琼林宴相沿成习。这些新进的士大夫的世界观不是出自其家庭背景或出身,而是来自他们掌握的儒家经典知识,来自他们对儒家道德伦理的理解,来自他们作为一个行政管理通才所具备的能力。于是,对于儒士来说,一个新的职业——职业文官——和一个新的士大夫阶层产生了,这个职业和阶层的家庭出身范围更为广泛。社会认同这些官员是国家精英,这种观念持续了近千年。
海扬尘 //唐朝只是科举取士的开端。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1-09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范仲淹及他的同僚们所表现出来的强烈正直感和荣誉感,大大增强了宋代士大夫们的政治自觉性,后来的史学家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是在那个动荡混乱的年代里,改革的反对者们指责范仲淹及其同道者们结成“朋党”——在宋代,这个词有着负面的含义。保守派官员和他们那些依靠裙带关系而升迁的下属们,都不容许在现存的统治结构中出现“忠诚的反对派”那样的概念,也不允许在政治活动中出现任何形式的反对意见。欧阳修在1044年春写成的著名奏章《朋党论》中热情地为朋党的形成辩护。他声称:“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然而由于朝廷中的反对者大多,欧阳修的奏章又上得太迟,已难扶大厦于将倾。
海扬尘 //到现在不也是?不容许在现存的统治结构中出现“忠诚的反对派”那样的概念,也不允许在政治活动中出现任何形式的反对意见。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1-09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13世纪的宋朝也是弊政丛生,内政问题并未得到良好解决,这为其自身的衰亡埋下了隐患。1234年蒙古灭金时,若以金属货币为标准,纸币价值暴跌,这使报酬由纸币支付的军民遭受了严重损失。为了减少流通货币中纸币的数量,并稳定其市场价值,宰辅郑清之于1235年提出每亩田地要加征一缗会子(纸钞)的田赋。此建议遭到代表大地主利益的官僚们的坚决反对,他们建议应向商人征税。所有这些企图稳定纸币票面价格的建议最终都无果而终,通货膨胀率在1246年达到了天文数字般的程度。尽管多年的丰收还能使国家保持较高的岁入,但不可否认的是,灾难性的影响正向宋朝经济走来。但没有人敢采取必要的措施改革货币制度,因为这个制度使得大量的财富集中在地主阶级的手中。

为了供养宋朝庞大的军队,政府要求农民把他们的谷物出售给官府的粮仓,并接受纸币形式的报酬。新任宰相贾似道(1213—1275)试图改变谷物的售卖方式,以此来稳定粮食价格。他于1263年施行的“公田法”是一个对私人财富进行再分配以增加政府岁入的计划。该计划规定,国家将从拥有500亩(286500平方米)以上田地的私人手中收购农地,并将这些农地转为公田,重新分配给无地的农民。这种对私人土地的购买近似于征收,官员们也将根据其官阶大小按比例分得土地。对所收购土地的赔偿价钱依据土地正常出售时的价格而定,而土地的市场价格是按其每年缴纳的赋税额度来定。

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上,就巩固国家财政、稳定纸币价值、限制大地主拥有土地的面积、限制大地产者的经济实力、应对日益泛滥的行为等问题而言,贾似道的改革最为激进,也最为破釜沉舟。他的改革措施施行了12年,直到1275年。宋理宗和宋度宗(1264—1274年在位)对此大力支持。但改革损害了支撑南宋危局的大臣们的经济利益,他们强烈反对并大声疾呼应当停止改革。1268年,蒙古人再次猛攻南宋,贾似道于此时身居宰执之位也算是他的不幸。假如他早些时候死去,中国的历史学家可能会认为他是可与王安石媲美的杰出改革家。即使到了今天,考虑到当时南宋已大厦将倾,对他改革的功过是非进行评价也是极为困难的。
海扬尘 //“然一代之臣,多贤奸并进,无人人皆忠之理,亦无人人皆佞之理;即一人之身,多得失互陈,无言言皆是之事,亦无言言皆非之事。” 贾似道独揽朝政,排斥异己,结党营私,奢侈腐化,对加速南宋灭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贾似道在鄂州之战中的表现和推行公田法来看,绝对有值得肯定之处。地主阶级攻击公田法“白夺民田,流毒数郡,告、牒弃物,不售一钱。遂使大家破碎,小民无依,米价大翔,饥死相望。”在土地兼并激烈和国家财政极端困难的状况下,公田法的推行本意不能说不好,贾似道也带头献出浙西良田一万亩作为公田。公田法推行以后,在解决军粮短缺、减少纸币发行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于吏治腐败,特别是这项措施极大地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所以遭到了他们的疯狂反对和破坏,使公田法在执行过程产生了许多弊病,一般百姓也深受其害。王安石的变法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不能把责任都扣到贾似道身上。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1-14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对儒家信条的信奉者来说,每个人只是从先祖到后世子孙这个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而已。死亡终结了生命,人就安息了;但死并没有切断生死之间的关系。当死者能享受到恰当的丧礼待遇时,坟墓中尸体的灵魂就能造福生者。按照儒学的观点,在家庭中是不存在自我意识的。
海扬尘 //所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为链条断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儒家在中国还很有基础。人一旦死去,合乎其分的葬礼待遇能让死去的人护佑还活在人间的亲属,这也是农村绵延至今的风俗。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1-13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就思想和学术成就而言,11世纪时的宋代是人类历史上最令人振奋也最令人鼓舞的时代之一。这个时代的成就是由一个精英团体——他们被称为“士”或“士大夫”——所缔造的,同时他们也定义了这个时代的含义。他们以入仕的方式参与到官僚体系的运作中来,并以此巩固自己的权力,维持其社会特权。当宋朝于960年建立的时候,门阀士族把持权力的时代早就结束了,取代他们在政府和管理部门中职位的官员,不再源于与生俱来的世袭特权阶层。现在的这些官员成了身份集团,而不再是世袭集团。因此宋代变成了一个文官家族统治的时代,这些家族以教育和科举为基础形成了官僚世家,他们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保持他们的持久影响力。

如何定义中国历史上的“精英”——特别是在9世纪末、10世纪初,老式的贵族政治瓦解后——就变成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但这些精英共同的一点是他们都享受着通向财富、权力、声望和特权的门径。“士”的含义在历史上经历过数次变化,它的确切定义还存在争议。但是在这个重文的社会中,毫无疑问,能识文断字乃至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是一个人拥有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在孔子时代(公元前5世纪)的传统“四民”社会里,士享有最高的社会地位,其后是农、工、商。孔子本人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低级官吏,以孔子父亲为代表的这类人,通常在政权的各类机构中担任顾问、学者和官员工作。“四民”社会的基础在9世纪初期已经扩大了,新兴的道士和佛教僧尼阶层被纳入其中。11世纪社会阶层结构还在扩大,其中不仅包括士大夫、农民、工匠、商人、道士、佛教徒、军人,甚至还包括流浪者。

如果从西方的角度来理解“官”或“文官”的含义,是很难把握住宋代士大夫的地位特征的,也无法正确认识他们对思想、文化以及政治所能产生的影响力。宋代统治者与其高级官僚们关系极为紧密,这种关系在张方平(1007-1091)于11世纪40年代写给宋神宗的奏折中体现得很明显:天下不能由陛下一人独治,天下只能由陛下和臣等共治。1071年,宋神宗评论说,王安石的新政是为了百姓
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士大夫的利益。此时,老资格的政治家文彦博一针见血地向神宗指出:“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些话绝对不可能出现在宋代初期,它们不仅反映了帝国当局的一种新见解,也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自尊和自信——这与孔子就很不一样。
海扬尘 //“天下不能由陛下一人独治,天下只能由陛下和臣等共治”。这样的话确实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自尊和自信和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难以想象明清官僚敢对皇帝说出这样的话。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1-14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宋代的科举制度给那些聪明而又有上进心但祖上没有当过官的应试者提供了升官的好机会。北宋时,科举功名出身的官员占了总官员数的40%,而在唐朝这个比例只有15%。晚唐时期,69%的高官要么出身于世家大族,要么出身于官宦世家,而到北宋时,这个数字只有19%。柯睿格(E.A. Kracke Jr.)研究了1148年和1256年两份进士题名录,他发现通过科举考试的应试者中,约有57%的人祖上三代未曾为官过。

但我们必须明白,从根本上来讲,科举制度的主要目的并非旨在帮助聪慧的寒门子弟向上流动,因此与其说科举制度是社会工程中的一个精英工具,不如说它其实是被设计出来以确保社会上层垄断地位的一个制度。假定整个宋代任官的人数为220万,在每个年份约有2万人出任官职,这将意味着1100年时,1.01亿人口中只有0.02%的人在官僚体系中出任官职。获得最高功名(进士)的官员大约有5000人,占人口的0.005%。这个比例在整个13世纪一直保持稳定。1200年左右,当总人口降到6300万时,州试、省试通过的人数比例已经上升到了0.102%。相比于人口总数,官员的数字意味着在王朝的任何一个时期,有几百个甚至可能是上千个家族占据着绝对支配地位。宋代的社会不平等是很普遍的,但也被广泛接受,这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直到20世纪西方意识形态对它产生影响才逐渐消退。

郝若贝(Robert M.Hartwell)和其他学者重新研究了柯睿格的数据,扩大了家族的范围,将包括叔伯、叔伯祖父等在内的因素都考虑进去,他们得出结论,几乎所有宋代功名获得者在官场中都有亲属或亲戚。家中没有士大夫的富裕家庭——例如商人——通过将女儿嫁给有士大夫的家庭而爬上社会阶梯的上层。对那些出身寒微却有天赋的士子来说,科考中举使他们备受富裕阶层家的女儿的青睐。根据这个解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通婚,成为宋代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关键。

一个士子可能住在乡镇中,生活贫苦,但一旦科举高中,他就成了最优秀、最有影响力、最有权势的人。欧阳修描述了11世纪时一个中举的士子返乡时的情景:“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侮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
海扬尘 //科举制度的主要目的并非旨在帮助聪慧的寒门子弟向上流动,不如说它其实是被设计出来以确保社会上层垄断地位的一个制度。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是像《傲慢与偏见》里所说的那样,达西和伊丽莎白家虽地位悬殊,但双方仍同在“绅士”阶层中。几乎所有宋代有功名者在官场都有亲戚,这是不是意味着即使家境贫寒,至少这些考生仍是读书人出身,并不是每日耕作不止的农民。所以,“为与士大夫治天下”,寒门子弟仍是地主阶级的一分子,真正跨越阶级的流动是不存在的。因为学习和参加考试都是需要金钱的,寒门子弟至少在家族中能找到投资者。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1-14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考试对选取进士的要求在整个王朝的不同阶段是很不一样的,其要求要依据资深主考官的政治偏好而定。1044年的考试由三部分组成策、论、诗赋。儒家传统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春秋》《易经》)是所有政治和历史课程的基础,考试容许考生在对经典进行论述时展示他们的说服力和思想闪光点。严酷的考试还检测了考生对《论语》《孟子》中长段语句的记忆能力,同时也强调了考生对选自《春秋》《礼记》中十个问题的书面表达能力。

1043年,在给皇帝的上书中,范仲淹和韩琦对科举中的诗赋部分提出了批评。科举考诗赋是唐朝的一个传统,但在宋代已经衰落了。他们也批评考试过分强调背诵:“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1071年,考生被要求回答五个从《五经》中选取出的问题,写一篇论和三篇策论,要求考生从经典中引文作为逻辑理论的依据。在上述的考论中,考生通常被要求以古论今,即以今人眼光论述古人之问,行文须华丽,忌空泛。
海扬尘 //所以宋代的科举取士并不是八股,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士大夫们也都有高度参与政治的自觉性。相比之下唐朝科举更像是文学考试了。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1-14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但一桩好的婚姻除了养育后代之外,还要满足其他社会经济功能的需要。婚姻使许多家庭被联系在一起,它也使家庭的政治影响力、特权和经济上的兴旺得到了保障。在中国社会,一个人在家庭中的地位由其身份(家长、长兄、弟、妻、妾、女、女婿等)所确定。家庭中的等级比性别更重要,仍然健在的老夫妻在家中拥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可以任意使唤晚辈。

尽管国家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登记婚姻,但具有同样社会地位的男女双方家庭都把婚姻视为一件严肃的事情,并接受法律对婚姻的约束。例如,中国的一夫一妻制意味着一个男人可以同时和几个女人一起在他的家庭中生活(他的妻子、妾和婢女),但他只能有一位法定的妻子。妻子,即正房,位列家中等级制的女性之首,特别是在其儿子娶妻、她成为婆母后。根据法律,一个已经娶妻的男人严禁再娶一位妻子,否则会受到刑罚处罚,只有他的妻子死后或他离婚之后才能再婚。

大多数家庭请女性媒人来给儿女安排良缘,媒人们熟悉当地情况,他们牵线搭桥促成好事,让双方家庭最终同意男家下聘礼,女家出嫁妆。在与男女双方家庭的商谈中,女方家庭的财富要比待嫁女子的相貌或其他条件更为重要。适龄的年轻男女只是婚姻棋局中的卒子,在男女双方都还是孩子的时候,双方父母就预先定好婚约是非常普遍的情况。与邻国的蛮夷不同,宋朝人通常是同代相婚。11世纪时,女子的适婚年龄是14岁到20岁,男子是16岁到30岁。在更小的年龄婚嫁也是被许可的,年长而不婚被认为是不幸的。

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旧族中选择儿媳,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儿媳的首选。蔡襄曾对此有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在新儒学哲学家看来,这种婚姻观念带来的堕落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男人的财产、聘礼以及妻子的嫁妆成了婚姻的决定因素。

宋代的富裕之家通常来自士绅和商人阶层,这些人家为其出嫁的女儿置备了田地和嫁妆作为陪嫁品,这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规矩了。他们四处打听在京城进士考试中及第的年轻士子的信息,这些人被视为未来女婿的最佳人选,整个家庭都期待着从与进士结亲中获益。而对于一位受过教育、富有而又可爱的正当妙龄的女子来说,她的父母要让她读文阅史、填词作文,使之善于谈吐,精于女红。士大夫为了幸福和家道兴旺似乎会把这样的女子视为求婚的最佳人选。有时候,有的家庭还会对未来女婿的教育进行投资,“榜下捉婿,亦有缗钱,谓之系捉钱”。

为一位受过教育的年轻女子寻找合适的配偶可能是个挑战,一个很有名的例子是哲学家程颢的女儿。她的叔叔程颐是个坚定的卫道士,不让她嫁给智力水平不及她的男人,认为这样的男人与她不配。在她24岁因病而亡后,年老的程顾说:“颐恨其死,不恨其未嫁也。”为免嫁不出去的尴尬局面出现,北宋上流社会家庭在朋友、同僚和亲戚的家庭中寻求婚配之家。在南宋,地方交往在促成婚配中所起的作用特别重要。
海扬尘 //一、婚姻使许多家庭被联系在一起,它也使家庭的政治影响力、特权和经济上的兴旺得到了保障。这个自古如此,中外皆然。家庭中的等级比性别更重要。婆媳关系到现在还是中国家庭头疼的问题。 二、唐朝时就规定了一夫一妻制,只能有一个法定的妻子,妻子的地位主要提现在等级制上。 三、女方家庭的财富要比待嫁女子的相貌或其他条件更为重要。毕竟那时未婚男女根本没有单独相识和相处的机会,还有很多是指腹为婚,自由恋爱是不可能的。所以看重财富也很正常,财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男方提供的是士大夫身份所带来的社会地位。“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慢回娇眼笑盈盈。消息未通何计是,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油壁香车不再逢”的惆怅情景是不会有后续的。 四、一个受过教育的女子的婚配问题,在那个时代是挑战,在现在,则是习以为常的挑战。 五、中国悠长的男尊女卑历史,曾赋予男子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的绝对中心地位。清代乾隆五年取消了“民年四十以上无子者听娶妾”的最后一道限制,而“良贱不能通婚”的律条也没有严格落实,造成但凡有些权力或财力的男子,甚至庶民之家,无不以多妾为人生乐事,以至出现了老夫争娶少妻的风潮。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1-14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妻子或寡妇能够实现经济独立,其中的重要因素是她们的嫁妆所拥有的法律地位。儒家士大夫们要求儿媳所有的物品都应交给公婆,但这与宋朝法律赋予女性以财产权的规定相矛盾。司马光和其他士大夫宣称,对女性财产权的剥夺会使家庭关系更加紧密,甚至在宋代之前不久,女性的财产权就已经被儒家的父权观所剥夺,但国家还是有意向年轻寡妇,孤女及被夫家休掉的妻子们提供经济保护。

女性结婚时以嫁妆的形式得到了遗产,而在富裕家庭中,嫁妆包括相当可观的土地所有权、银锭、金银珠宝、数以百计的丝绢布匹和衣服、家具及其他家庭陈设品。“妻产”总是与她在夫家的其他财产区分开来,而不是被并入家庭共有财产中。女性拥有的土地所有权被视为她的私人财产,这与为了家族利益因而祖传的土地都由家族男性拥有的传统相矛盾。妻子的财产由她本人永久保留;如果她离婚或守寡了,她可以把财产带到再婚的家里。

女性拥有财产所有权和管理权的事实修正了人们头脑中这样一个刻板的印象——传统中国总是遵循着父权观念。尽管宋代社会整体运行上也是遵循着父权观,但女性还是享有相当独立的财产控制权。另外,女性们还有机会管理大家族。当她们的丈夫外出当官时,她们一年中的大半时间掌管着财权和家产,为增加家族财富收入,她们偶尔会亲自进行商业买卖。根据朱熹的观点,男人从事于修身、问学等事情更能获益。

蒙古入侵导致了南宋帝国的灭亡,同时也给两性关系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蒙古人的婚姻规则和习俗被强加到了汉人女性身上。为了保持他们的游牧习俗,蒙古人把女性留在家里,并从1260年开始削减了她们在法律上、钱财上、个人自由上的自主权,这使正统的新儒学意识形态中的强化家庭的观念显得更加正当、合理了。“所有的权力和经济实力属于家长”,这一宋代家族专制的如意算盘,在宋朝灭亡后终于成为现实了。寡妇的夫家认为她应当遵守寡妇应保持贞洁的古训,而蒙古人第一次在法律上支持撤销女性的个人财产控制权。因而在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贞洁崇拜的观念重新开始盛行,对再婚的非难亦逐渐增强,女性的财产权和经济独立地位也逐渐消失了。
海扬尘 //物质决定意识,当女性的财产权被剥夺后,女性的经济独立就彻底消亡了。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1-14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士大夫及其妻子的典型的坟一一宋代时按规矩他们是分别安葬的——非常简单。其坟墓用石、砖和木建造,中国各省都有发现。棺材放置于单墓中也是很恰当的设计,《宋史》说:“诸葬不得以石为棺椁及石室,其棺椁皆不得雕镂彩画,施方槛,棺内不得藏金宝珠玉。

大多数宋墓的墓主并不是贵族(而在唐墓中正好相反),这些墓主都是中国社会其他精英集团的成员,特别是士大夫。这些精英阶层抛弃了汉唐贵族陵墓建筑的传统,坚守儒家教义和当时的社会规则。这个社会不再由讲究家族谱系的贵族所支配,而是建立在一个新的更加精英化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之上。宋代士大夫恢复并效仿周代的古制简制墓葬形式,并以此来反对唐代墓葬建筑的奢侈和浪费。这些适合大多数士大夫家庭的简制墓葬有助于推广儒家的丧葬礼仪。士大夫们不给死者修建地下墓室,特别是以承梁支撑的圆顶型结构墓室,这种结构有几个墓室,与“视死为生”的观念是一致的。
海扬尘 //士大夫墓葬简单,是和新儒学的精神一致的。墓志铭也是官员才享有的特权,所以没有官职的富裕地主只好用继承唐朝贵族墓葬的方式来彰显自身。最终这种简朴的墓葬形式迅速在全国流传开来,宋代之后成为除高级贵族和皇室外的中国人标准墓葬形式,可以解释为一种文化上的胜利。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1-14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根据9世纪60—80年代访问过长安城的阿拉伯旅行者伊本·瓦哈布(Ebn Wahab)的记载:“皇帝、其主要大臣、军人、最高法官、宦官和所有归属皇宫的人居住在城市右手朝东的那边,百姓们没法和他们交往。”而东边的城坊宽阔得可以打马球,练射箭。这些地方都靠近帝国的心脏——大明宫和皇城,拥有特权的人才能进入。
海扬尘 //这不也是当今圣天子对帝都的规划吗?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1-14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10世纪80年代,自耕农数量为350万户,占所有农户的58%,相比之下,客户有250万户。归功于有效的赋税登记制度和较好的经济条件,上述比例在989年之后慢慢地朝着自耕农逐渐增多的方向发展。1067年,自耕农阶层已经达到980万户,占农户的69%,是宋代自耕农比例最高的数字。整个宋代自耕农的平均百分比为65%左右。
海扬尘 //客户就是佃农,只占农民总数的三分之一。这样看来宋朝普通人生活已经是够好了,但却仍只是不免饿死。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1-14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懂得懂的懂了 //🤔小的时候就有一种疑惑,为什么道路的两旁一般都种有树木,原来是有史可寻的。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21-07-09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懂得懂的懂了 //宋代的铜产量之高,令人难以置信。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21-07-09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唐代,地方的赋税收入被分为三部分。其中三分之一要上交到京城的国库,三分之一转送到州府一级的官府,剩余的才用作地方官府的开支。这种赋税分配制度使地方官府在管理财政事务时有了一定的自由度,但也表明中央政府愿意放弃对地方官府的有效控制,以此换取从地方获取固定的收益和定期的赋税回报。在财政系统中政府不能使自己陷入负债的状态——因为这种借款的金融工具那时还未发明出来——每年的赋税收入必须足以应付开支。提前收税是应付迫在眉睫的开支的唯一可行的办法。

但是在实际中,两税法体系下的年收入并不足以应付每年的开支,于是国家便恢复了对酒、茶和盐的垄断,上述物品的销售使政府能获得额外的收入。在9世纪初的唐宣宗时期,仅通过盐的专营销售,其贡献的收入就占了国家年收入的一半。垄断专营一直延续到宋朝,宋代还把香料也列入了专营的名单。直到12世纪70年代,尽管国家还从酒坊(据记载,1077年时有1861家酒坊)的纳税中获得了许多收入,盐的专营收入仍然占国家收入的一半。
海扬尘 //专卖垄断,现在是对烟草。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1-14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宋代的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其居所根据地方风俗用本地材料建造,房子狭小无窗。这些拥有一间或两间房的住宅阴暗而漏风,地面经常很潮湿,屋门破旧,屋顶漏水。唐宋时期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如富裕家庭中的奴仆——通常几个人挤在一起睡,甚至要和家畜一同睡。乡村和城市普通百姓的住宅,其大门不能超过规定的宽度,家居外观不得使用图画或其他装饰。

有钱的地主和官员的住宅相当宽敞、舒适,甚至很豪华。然而他们住房的大小和类型根据其品级,也受到严格限制。房屋使用的椽、梁和支撑结构的数量、房屋装修中使用的色彩、图案、装修的构件等都要根据房主所处的社会地位,遵从相应的规定。

有钱人家的家宅建筑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祠堂,如朱熹在其《家礼》(1305年首次出版)中所说:“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祠堂是祭祀男性祖先的地方,祭台上摆放列祖列宗的牌位,它是上层社会家庭的精神中心。另外,大多数上流社会的宅第都包含有客厅、主人房间、家庭成员的私人空间和仆人住房。带有池塘和亭子的园林营造了一种沉思的氛围,而这种氛围被认为是对士大夫的生活来说必不可少的。在北宋京城开封,高官们都拥有一座由围墙圈起来的3亩(1700平方米)大小带有瓦房的院子,如我们从苏轼在1084年写给王安石的诗中所了解到的,大多数私人住宅都由平房构成。在南宋的杭州,尽管人口稠密,私人住宅多是二层的建筑,这种建筑空间更大,在闷热的夏季通风性能更好。这样的房屋分布在大街两旁。
海扬尘 //原来普通人是平房,达官贵人才是瓦房。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1-14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司马光告诉我们,家中的婢妾、奴仆鸡鸣即须起床,梳洗、穿衣之后,他们就要开始一天的劳作了。官员们每十天可以体息一天,而百姓、商人和农民除了年节外,则需整年劳作,自古以来,官员们在假日时沐浴清洗自己的长发,平时头发是绑扎起来,再戴上官帽或其他盔帽的。平民百姓则用布盖裹头部,或戴上用竹子或稻麦杆所做的宽檐帽,并在下巴系绳固定好。契丹男子遵从北方游牧习俗剃光头,或在后脑勺留着一束头发。但在寺庙,他们会把头发留长,长度有时甚至可及肩。

通常,上流社会的男女在晨起后都用草药皂液倒入水盆中用来洗脸、洗手,男人还要刮干净脸部。如果男人留胡须,一般都留八字胡和山羊胡。多数人都定期在家沐浴,在当时能拥有自己的浴室还算是很奢侈的事情,但对于那些家中缺少浴室的人来说,各主要城镇里数以百计的营业性的浴室可以提供比较舒适的沐浴条件。杭州的浴室经营者还组织起行会组织“香水行”。当时的规矩是用冷水洗浴,而热水洗浴还不普遍。和宋人有贸易往来的阿拉伯人认为中国人不干净,因为“他们大便之后不用水来清洗身体,而是用中国的纸来擦拭”。

沿海地区的卫生要比华北地区搞得好。白居易是北方人,他在一首诗中描述了有一天早上他如何进行了一年中的第一次沐浴。四川人因为一生只洗两次澡而出名——出生后一次,死后一次。当时一些来自讲究卫生的东南地区的名人也习惯了这种状况,他们也变得不大情愿洗澡,喜欢在公众面前不修边幅。宰相王安石就因其不讲卫生和让人不舒服的凌乱头发而出名。因此毫不奇怪的是,大多数人为各种各样的寄生虫而苦恼不已,特别是虱子“密布于腰带和衣袍下面,然后爬满衣领”,床上还不时出现各种虫子。

牙齿的普遍状态似乎也不容乐观,这也是一件关系到每个人的大事。中国人当时还没使用牙刷,而是在餐后用一块布来擦洗牙齿和牙龈。9世纪初,韩愈曾在诗文中描述他“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而当时他才42岁,生命才过了三分之二。这可能是由于他患有维生素B1缺乏症(这种病症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患有脚气)所致。他知道,对他这样的年龄和地位的人来说,脱落牙齿的相貌是很让人吃惊的。他也承认自己进食有问题,说话发声也不清晰。

我们不了解女性的沐浴习惯,但我们可以从诗人赞美宫廷女子的肌肤光滑柔嫩的诗句中推断,女性比男人更加在意如何保持清洁和迷人的外表。从黄升和周氏夫人(生活于13世纪)的奢侈衣橱中,我们发现了毛巾、头巾、香料和用丝绢做的女性经期卫生用品。这些物品都是标准的女性盟洗用品。
海扬尘 //这么说官员们十天洗一次头。还有当时用冷水沐浴,所以坐月子当然不能洗澡了┐(´-`)┌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1-14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缠足的大流行实际上并不是没有引起非议。儒家哲学家程颐的六世孙女们拒绝耳垂穿孔或缠足。1274年左右,车若水(1209—1275)曾表达了他的反对意见:“小儿未四五岁,无辜无罪而使之受无限之苦,缠得小来不知何用。”对缠足的批评肯定是有的,但他们只是极少数。生活于13世纪中叶的周氏夫人的丝鞋,有22厘米长,6厘米宽,4厘米高,这说明她没有缠足。但大多数上流社会的女性都掌握了缠足的技巧,她们也让自己年幼的女儿们遭受了同样的痛苦,同时她们也把这种源自娱乐从业者的流行时尚转变为极其明显的中国女性的象征性符号,这种符号一直延续到帝制的结束。

准确地说,缠足是一种不用手术刀的外科手术。它永久地改变了女性的身体、行动和灵活性,因此也改变了她本人在外部世界应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观念。有“三寸金莲”的女子被迫小步走路,大多数时间她们只能坐着。穿着鞋底用麻纳的小丝鞋走出深闺,然后再用她们那双残疾的双足走远一些的距离,那是相当痛苦的。13世纪时,如果一位上流社会的女性要出门,她必须依靠交通工具而不能自己步行。

从南宋一直到中国帝制的结束,这种行动上的受限意味着女性或多或少地被限制在家里。唐代那些玩马球、骑马的女子,更不要说那些纵情酒色的妾妇,都已不再是宋代文人赞赏和画家描绘的对象了。完美的女人总是比男人娇小的,她是苗条、柔弱的。她们不出深闺,服侍公婆、丈夫和家庭,教育子女。宋代那些给女儿缠足的女性,其行为都是谨遵新儒家的正统观念的:女人的位置就在家中。数百年后,当缠足已经在广大家庭(包括能承受因缠足而带来的劳力短缺的普通百姓之家)的妻女中成为普遍习俗时,曾经在唐代和北宋出现过的女性个人自由消失了。缠足使女性依附于一家之主,顺从男人。这种状况从13世纪下半叶一直延续到中华帝国的结束。

理想的上流社会男士形象,伴随着宋代的历史进程不断发生着变化。人们认为这类男人应该是有点地位但举止柔弱的文雅之士。对多数上流社会的男人来说,缠足女子的小幅步态和举止可能具有不可抗拒的性吸引力。女人那解开了缠脚布的双足可能被视为女人身体的一个私处——和生殖器不一样,女性那解开了的双足已经被仪式化,具有了性的意味了,有可能会引起男人的性冲动。女性缠足的流行也引发了宋代的另一个变化:家庭中多妾现象及娱乐市场的发展使女性变成了商品。
海扬尘 //我外婆出生于1921年,民国已经成立了九年,然而她还是缠了脚。我小时候对外婆畸形的小脚印象深刻,我感到恐怖。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1-14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