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的努力,只是一种缓慢的叠加。 在《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中,作者提出了一种更有效的提升自我的方法:用持续精确的努力,撬动更大的可能,这便是精进。 这本书为大家 …… [ 展开全部 ]
  • 作者:采铜
  •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定价:38.00元
  • ISBN:7539990481
些收益本身就具有“长期保持”的属性,比如方法、技能以及具有稀缺性或者不可替代性的核心竞争力等,识别是否具有这些属性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事件的半衰期长短了。下面是根据这一思路,对长半衰期事件的一个不完全罗列:长半衰期事件指南 ● 积累可信的知识
● 训练实践技能
● 构建新的思维模式
● 提升审美品味
● 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
保持和促进健康
● 建立和维持相互信任的关系
● 寻找和获得稀缺性资源
● 探索、提出独创性的构思或者发明
● 获得高峰体验…………这个单子还可以继续列下去,大家可以在实践中慢慢体会、摸索。当然,虽然名为“采铜法则”,但它并不是什么金科玉律,它只是一个思维工具,一项可以加诸内心的判断标准。它就像一把“时间之尺”,丈量出具有长远价值的事物,提醒我们避免沉迷于对短暂欲望的追逐之中。当然,它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杜绝短半衰期的事,毕竟人还是需要当下的快乐和即兴的满足,只不过,它不应是我们生活的重心。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到底在做什么、要追求什么,才能作出让自己未来不会后悔的选择。
Cindy //冰冻三尺非一人之寒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7-05 添加
此章节有30条书摘 点击查看
1 用平衡观点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用郑重的态度过好当下的生活,并联结起过去和未来。
2 明确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用未来视角工作,用享乐主义视角生活。
3 使用“时间之尺”,审视事件的长期价值,尽可能删减非必要事件。
4 让“远期未来”更加具体,为“近期未来”增加挑战。
5 把握好做事的节奏,区分“求快”的事件和“求慢”的事件。
6 提升时间使用的“深度”,减少被动式休闲的比例,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玖璘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7-04-26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从“平衡时间观”和“延伸的当下感”这些观点出发,林德沃提出了更好地对待时间的十条建议。下面是这十条建议以及我对每一条建议的阐释:1. 生活在当下——不瞻前顾后,不左顾右盼,不患得患失;2. 严肃地对待时间——审慎、郑重地思考时间对我们的价值并用好它;3. 留意自己拥有的空间并享受它——找到自己的“独享时刻”,不要疲于奔命;4. 反思自己和其他人的时间视角——认识到自己和他人时间视角的异同,换位思考;5. 从现在出发联结过去——过去并没有远去,它对今天仍具有意义;6. 并不完全沉浸于过去——比过去更重要的是现在;7. 制订实现目标的计划——未来视角让我们的行动更加有序;8. 平衡计划和非计划时间——由于随机性和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生活并不能完全被计划,平衡计划和非计划就是在未来视角和现在视角之间找到平衡点;9. 视未来存在于当下——未来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出现在即将到来的每一分每一秒;10. 对未来保持积极的态度——既然未来难以预测,那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它能让我们在当下更有行动力。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7-04-15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01时间之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
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平常心 //首先要知道,时间是有限的,不存在可以无限挥霍的情况。要像孩子那样子郑重对待。很多时候是觉得自己时间不够用。 对待时间的不同视角,因场合不同发生改变。总体要有不疏离过去,也不漠视未来的当下感。应该是有能接受过去一切又能积极乐观为了未来而现在努力的意思吧?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7-10-19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面对问题时采用这两种视角各有利弊。做远景规划时,人们通常会着重考虑目标的价值和意义。从价值和意义来看,这些远期目标的设定并无不妥,但是往往会缺乏可行性。而对于近在眼前的事情,人们会较多考虑事情的可行性和实施的步骤。但这种思路也存在副作用,就是它会让我们倾向于去做可行性更高、更容易实现的事,而回避更有意义同时也更具有挑战性的事。
平常心 //为什么是未来五年有什么计划,2-3年太短,7-8年太长变数多。 5年是把抽象的未来拉到眼前,同时又有可行性的实践的一个合适的时间段。 5年正好合适。一个刚起步的互联网公司,5年足够积攒经验个技能了。问题在于,我,能不能在这个公司,或者这个行业,呆这么久。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7-10-19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1.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境化和可实施;
2.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
有光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1-20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你主动过滤掉的信息越多,也就意味着你越有富余的时间、精力甚至脑力来寻找和领会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玖璘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7-04-26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长半衰期事件指南
•积累可信的知识
•训练实践技能
•构建新的思维模式
•提升审美品味
•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
•保持和促进健康
•建立和维持相互信任的关系
•寻找和获得稀缺性资源
•探索、提出独创性的构思或者发明
•获得高峰体验
有光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1-20 添加
此章节有6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检视你现有的时间观:
1.你会经常想起过去的事吗?大多是开心的事还是不开心的事?它们分别给你当下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2.你是否认为最重要的是享受当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你是否经常不顾后果或者禁不住诱惑,做一些对未来有所损伤的事?
3.你会不会觉得很多事情自己无能为力,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或者觉得未来变数太大,无法真正为未来做规划和打算?
4.你是否有自己对于未来的目标,并且为此做出实现的计划?你是否常为了实现目标,而不顾个人的健康、休息,甚至身边人的感受?
调整你的时间使用方式:
1.举出3—5件过去发生的不好的事情,写下每件事可能带给你的积极信息。这些事情可能对你的未来产生哪些好的影响?
2.检视一下自己最近做的事情中,哪些事情只是对当下有好处,却对未来几乎没有价值甚至有害?你决定减少做其中哪些事情的频率?你会采取哪些方法来避免自己做这些事?
3.列举出3—5件你做过的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这些事情对你或者他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请写下3—5个你未来五年打算实现的目标,以及你将如何去实现它。
5.除了工作,请写下3—5件你打算每周去做的让自己放松下来的事情。
6.请写下一件你打算长期保持的爱好,以及每周打算至少用多少时间去专心致志地做这件事。
有光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1-20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PRACTICEl实践练习
1.你最近面临的一个选择困境是什么?列出其中的可选项。


2检查上面的选项是否包含着一些隐含假设(可参考P51—P52提出的四种典型的隐含假设),思考一下这种假设是否存在不合理。

3.去除掉不合理的隐含假设后,你还可以列出哪些选项?

4你要作出的这个选择,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不太确定,你可以先回想一下与之相关的人生经验,其中最让你感到有意义的一次经验是什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
么?为什么?
5列出所有影响这个选择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包括第5题中的答案),并根据它们的重要程度赋以不同的数值
(即权重,-5分-5分)。

6.请计算出不同的选择在不同影响因素中的得分,然后将因素分和权重分逐相乘就可得到每个待选项在各个因素上的加权分,最后求和算出总分。(如果有更多的影响因素、选择,可以对以下表格进行横向、竖向的扩展)

7.根据以上计算结果,总分最高的选择项其权重最大的内部因素及外部因素的加权分是否很低甚至为负值,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建议再慎重考虑。
何汐hx //选择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7-05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1.目标悬置的思维框架下,我们可以使用“悬置模式”来行动,这样我们的生活、学业和事业可以变得更加灵活,有更多辗转腾挪的空间。比如你可以设定在一年中,拿十个月时间全身心工作,余下两个月时间来发展自己的爱好,也就是说用十个月里赚的钱来养活另外两个月的自己。或者周期更长一点,先工作两三年,然后辞职,空出一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然后再工作。这样做虽然看上去比较大胆,但不少人已经在
尝试了,它未尝不是拓展人生新航道的方法。
2.而“改造”爱好的一个常见方法,是把对一件事情的“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
3.只有当你把“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时,你才会渐渐发现以前没有窥见的门径,发现之前未见的妙处。
4.我们还要回答另一个常见的问题:选择太多怎么办?我们该如何在众多的选择中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并确信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呢?其中一个基本方法就是“精细化( elaborate)思考”,也就是利用适当的工具,对各选项从不同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最后综合分析结果得出答案。
5.就拿挑选工作为例,假设现在你拿到了A、B、C、D四个工作机会,粗略想想,每个机会都有其优缺点,一时难以选择,该怎么办?
第一步,从源头开始梳理,去想一想你为什么要工作,以及你想通过工作得到什么。这一步叫作“重新定义问题”,它把原来的问题“四个工作机会选哪个”重新定义为一个更根源性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工作”。
第二步,就是基于重新定义的间题,找出所有可能的工作特征,这些特征应力求全面,同时又与问题相关。这一步就叫“因素穷举”。在选择工作时,我们通常会考虑“收入”“发展机会”这样的因素,但这样的考虑并不全面,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下面是职业咨询专家金树人老师在《生涯咨询与辅导》一书中列出的“职业价值”,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7-19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某个无法摆脱的僵局时,先不妨试试这三步:
1.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2.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3.形成新的更灵活的维框果,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进行尝试。
Silonchen //Break the confort zone.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4-22 添加
此章节有8条书摘 点击查看
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有光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1-20 添加
此章节有5条书摘 点击查看
Tampo //用纬度分析法来挑选职业的打分表格。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7-10-06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下面是职业咨询专家金树人老师在《生涯咨询与辅导》一书中列出的“职业价值”,可以让我们考虑工作问题时更加全面:
冒险:工作充满挑战,需要冒险
权威:在工作上运用自己的职位控制别人
竞争:工作中必须经常与人竞争
创造性与自我表达:在工作中经常能运用想象力,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
弹性时间:可以自行决定工作的时间
助人:能够对别人的困难提供直接的帮助
收入:工作能够赚大钱
独立:自己有充分的自主权,决定要做什么和怎样做
影响他人:工作上能影响他人的意见或决定
智性刺激:工作本身需要相当程度的思考与推理领导:在工作中能够指导、管理、监督他人
户外工作:工作的地点在户外
说服:工作的性质是说服他人行事
劳动:工作需要用到许多体力劳动
声望:工作能使自己在别人面前、在邻里之中有地位、有尊严
公共关注:工作能使自己很快地得到别人的注意公共接触:工作需要经常与公众接触
认可:工作有利于自己变成公众人物
研究:工作上能发现新的东西然后应用它
例行性:工作有着固定的流程,不必经常改变
季节性:只在每一年的固定时段才工作
旅行:工作需要经常旅行
变异性:工作的职责经常更改
照顾小孩:工作的对象是孩童
手部操作:工作中大部分需要用到手部的动作
机械操作:工作中大部分需要运用到机械等设备的操作
数学运算:工作中大部分需要运用到统计学或数学
此外,我还认为以下几个方面也需要加以考虑:培训指导:有优秀的导师或主管进行一对一指导或可参加有体系的培训
工作强度:工作需要经常性地加班,工作节奏快团队氛围:和谐、富有生产力的团队氛围
考评制度:有公正、透明、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
晋升空间:公司为员工提供合理的职业上升通道工作环境:公司为员工提供舒适、环保、健康的工作环境
食物:员工在上班期间能获得营养、健康、美味的食物
艺术性:工作内容与艺术审美相关,以顺带获得审美愉悦
有光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1-20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心理学中的“规则遵循理论”来解释。这个理论认为,人们在作出一个决定时往往是基于自己的身份,并依循自己身份所应遵守的规则来进行判断,这种做法使个体的行为与周围的社会情境可以更好地适应,所以称为“适当性逻辑”。
在东方文化下,“身份”更多是作为社会和外部的期望加之于个人身上的而不是个人自由探索的结果。于是它就成了我们头脑中的一个框框,限定、阻碍了我们的思考。
平常心 //要有打破传统思维的勇气和想法。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7-11-01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SUMMARY 精彩提炼
>所谓选择,就是要权衡好本末轻重,清楚自己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就会发现更多更好的选项,做出更加完美的决定。
>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常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让我们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如果有太多的可选项,应该把选择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对可选项从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
>在做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性特别强的选择时,最好的方法是聆听内心的声音。
>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有光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1-20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1 当一件事,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直接开始做吧。只要开始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
2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3 乐于接受反面意见,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4 多线程工作,首先需要一段专注不受干扰的时间,完成工作中最核心部分的思考。
5 集中处理同质性的工作,可以减少不同质工作间的转换损耗。
6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
7 行动后要及时反思,并梳理这件事情的“反应链”,特别关注其中发生的意外现象。
玖璘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7-04-28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如果总能想到一件事就完成一件,那么我们同时应对的事情就少了,也就不用多花心思去“管理”这些事情。而待完成的事情一多,管理的复杂度就直线上升,相应地,记忆负担、情绪负担和人际负担也会显著加重。这些心理成本虽然是隐性的,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随着事情越积越多,我们慢慢会觉得无法承受,情绪上的各种问题首先会爆发,然后与周围入的关系也会变差于是生活开始失控。
平常心 //拖延症的危害。请记住,最好的时机,就是立刻行动。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7-11-01 添加
此章节有4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我们永远无法完全准备好
传统的教育体制中隐含着“未完成”的思想惯性,在老师们看来传授给学生知识、理论、技能是让学生为今后做事“做好准备”,而不是“现在就做事”。所以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又到大学、博士,花了10多20多年的时间、都不过是在“做准备”,在学习、练习,在完成习作不是创造出“产品”。由于我们一直在“做准备,所以我们一直都没有做成”过什么东西。可精益创业的思想是说,你并不需要完全准备好再上场,你可以边上场边准备或者先上场再适应,虽然一开始可能会摔的鼻青脸肿,但进步反而会更快。
“先做好准备再上场”观念的一个致命问题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做好“完全”的准备。总有我们还未顾及的问题,总有我们能力上的短板
有我们未搜罗完全的信息,可因此我们就要一直准备下去吗?当然不是。
胡凌斌 //以精益创业的方式走向人生的成功,便要做到以下三点: 1.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 2.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 3.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5-14 添加
此章节有4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我把这种多线程工作的方法称为图层工作法。
仔细思考图层工作法你可能会想到,欣赏一首歌的时间流和制作首歌的时间流是不一样的。欣赏一首歌时,我们从歌的第一秒开始每一秒都是多个音轨声音的混合;而在制作一首歌时,则可能是先到尾制作出一条音轨,把整首歌的时间走完,再制作另一条音轨最后才把各条音轨的声音调配复合在一起。
我们做其他事情也是这样,比如写小说。作为一个读者,你总是从小说的第一句依次看到最后一句。而对一个创作者而言,小说写作的次序存在多种可能性。比如有些作家喜欢先把小说的结尾写好,有些作家会先把小说中最精彩的高潮部分写好。如果从图层的角度来看,一部小说通常有三个图层:叙述、描写和对话,其中叙述主要是负责情节的推进,描写主要用于氛围的营造,对话则用来展现人物性格和冲突。那么一个作家,完全有可能先把小说从头到尾的叙述部分写好,再营造气氛
再精心雕琢对话。
写论文也是。一篇论文的图层可能包括:核心论点以及逻辑架构用于解释说明的案例和故事、必要的模型图和概念图等。那么在写作时就可以按照不同的图层,依次进行构建。假如一篇文章按阅读次序有A、B、C三个部分,那么我可能不是把A写好,再写B,再写C,而更可能是把A、B、C的核心论点以及逻辑架构都先写好,然后集中寻找案例素材,并分别填入A、B、C,再用同样的方法插入图示等。
胡凌斌 //图层工作法核心是集中处理性质相同的工作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5-15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做完一件事后,我们应该怎么反思呢?我觉得至少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
信息
在做这件事时我利用了哪些信息?其中哪些信息是最关键的这些信息是从哪些渠道中得来的?哪些渠道被证明是很有价值的?我可能遗漏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怎么得到?
预期
在做事之前,是否对事情的过程和结果形成了正确的预期?我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预期?是什么造成了预期和事实之间的我的预期是否促进或者阻碍了事情的进程?今后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预期?
结果
怎样描述这件事的结果?怎样评价这件事的结果?在描述和评价这件事的结果时我用了哪些指标?这些指标是否需要哪些改进?
结果需要哪些改进?如何改进?
进度
事件的进度合适吗,是太快了还是太慢了?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当进度出现问题时使用了哪些手段进行干预?效果如何?为什么效果理想或者不理想?
工具
在完成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我使用了哪些工具?
哪些工具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哪些工具起到了阻碍作用?
如何改进现有的工具使其发挥更好的功效?
情绪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的情绪状态是什么样的?是否出现过情绪失控的情况?是什么引发的?我是否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在这期间使用了什么方法?是否需要改进?
阻碍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哪些阻碍?其中最重大的阻碍是什么?
我是如何应对这些阻碍的?取得了什么效果?
这些阻碍中哪些会长期存在?我需要通过什么持续的努力来减少这些阻碍?
优势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发挥了什么样的优势?是否有什么优势还没有利用和发挥的?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的主要收获有哪些?我的哪些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
我可以向做同类事情的其他人学习什么?他们有哪些优势是我不具备的?
缺憾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的遗憾有哪些?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遗憾?在做事的过程中,我暴露了哪些缺点?其中哪些缺点是必须且迫切需要改正的?关于这件事,别人对我有什么批评和评价?他的批评有哪些可取之处?
意义
这件事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对我的短期生活和长期生活分别有什么影响?
这件事对周围人、对社会、对整个世界和对地球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我发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意义?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5-15 添加
此章节有6条书摘 点击查看
建立即刻处理生活小事的习惯:
请回想一下,在你生活中有哪些小事,经常因为你的拖延而给自己带来更大的负担。请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坚持立刻完成这几件事情。
完成一个你的“最小化可行产品”1.请在你的工作或者学习中,选择一件较为重要的事情,构建一个你的“最小化可行产品”。2.它最核心的部分是什么?请拿出一段不被干扰的时间来完成它。
完成这个“最小化可行产品”的工作,可以分为几层?请尝试采用图层工作法完成它,并与之前完成它的方式进行比较。请将你的成果在相应的线上或线下平台公布,收集外界的反馈意见,列出其中对你最有启发的3—5条建议。根据收集的建议,以及个人的思考,重新修正你的“产品”。
在行动中反思回想一下,最近发生的对你来说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这件事情是如何开始、如何发展的,其中有没有什么转折性事件,最后怎样结束?在梳理中,你可以得到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在行动过程中,是否有什么意外发生?这个意外对你有什么启发?
有光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1-21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读书,我们不妨多去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1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2.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已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
3.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简单的探素就可以了解?
4.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素的问题?
这里我想引用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的《反叛的科学家》一书的容,并以此为例来回答这四个问题。这是一本我非常喜欢的书,因为优美地穿巡在科学与人文之间。在书中的《科学可以合乎道德吗?》文中,作者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讨论了科学对人们生活的不同影响方式,其中一段话是这样的
胡凌斌 //读书学习,要改变原先”直接传递模式”,根据作者的思路,”传递→接收”,要变为”建构式”,学习者根据针对主题将已有的知识与书中所讲的新知知进行结合、揉合。并进行积极的探索,在头脑中创建新的知识。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5-15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不只要去做归纳,还要去做延展

归纳是我们的强项。厚厚一本书,读完后,我们可能会说,这本书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代替,就是“#¥%……&大”;或者经常有人,在我洋洋洒洒写完一篇答案后,也评论:“其实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的东西写这么长。”当然,这样的读者,抽象思维的能力是很强的。不过这个强,既是强项,也是弱点。因为归纳必然带来信息的减损。把一本书缩减成句话后,原本书中那么多精心的构思、精到的细节、精彩的论述,就全都扔掉了。哪怕是我们用一张思维导图把一本书的要点勾画出来,也免不了会忽略很多重要的、具有启发性的东西。所以,归纳虽是不可少的思维,但与此同时,也不能把细节和血肉完全丢掉,因为这些细节和血肉也可能是智慧的凝练。特别是一本经典作品,往往书里的每句话都有细细咀嚼的价值。对于这样的经典,我们可以用“延展”的思路去想去假设:如果我们把它放在另一个情境中、另一个问题之下,是否仍然适用,仍然精辟有理?如果是的话,那么其实我们就发现了一个可以复用的知识或者模式。这就是读书读出真味来了。
Silonchen //复用的知识,睡后的收入。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5-05 添加
此章节有6条书摘 点击查看
简单地说,对知识解码不外乎下面三个层次
1.它说了什十么?给了我什么感受?(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2.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对内容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
3.它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内容表达的手法)

伟大的艺术作品,常常有很深厚的内涵和很精巧细微的技法你在哪个或深或浅的层次上解读它,它都能呈现出美妙的意味,但你不做一番细心的努力和挖掘,就只能尝到最表层的那一小部分味道。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5-15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总之,知识的操练,既是一种调用和提取,也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更是一种创造性的综合,它是深度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知识的操练迫使我们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审视,对现实的情境和问题进行更加细微的观察,并且致力于创造两者之间的关联。它使我们不再固守书本,不再去做僵化的记忆,而是让我们赋予知识以灵性,以更好
地适应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
Tampo //设计接近于技能的生成了!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7-10-10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这一作品了。这和彭加勒的结论类似,所谓灵感,所谓潜意识的思考,并非平白无故产生的,而是有赖于思考者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充足的、多元的思考材料,潜意识的作用是借用其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把这些思考材料进行各种组合。可以说,你在灵感酝酿之前,所做的素材准备工作越是充分,那么获得创造性成果的概率就越大。
Tampo //灵感不会凭空而来。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7-10-16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才能”(talent)被定义为“自发地重复出现且可被高效利用的思维、情感或行为模式”
有光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1-21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表达本就是训练思维的一种手段。好的表达,对思考强度的要求成倍上升的,正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所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简洁表达的习惯,是提升思维能力的一道法门。
适度的简洁,意味着更丰富的内涵
但是简洁并不是简单。美国建筑大师赖特说,乏味不是简洁,简洁并不是要求一味地删减,而是某种合理的“适度”。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深入的了解,找到那个正好的“点”,可以映射出最多的内涵,那就是简洁,所以关键点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深入的了解”,做到这一步,是一切化的前提。以这句话为标准,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探索简化思维之道:
基于深入了解的“删减”:把任何不必要的东西去掉。
基于深入了解的“浓缩”:把丰富的信息浓缩并灌进一个“小容器”中。
基于深入了解的“模式化”:找到共通的模式在现象间建立联结,并加以压缩归并。
胡凌斌 //简洁的表达练习,不当是语言能力的练习,更是思维能力的炼习。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5-15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如何过滤没有价值的信息?
选择可信赖的信息源,不追逐当下流行过热的信息,重事实信息轻观点评论,定期闭关。
Tampo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7-10-16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混乱是秩序的另一种形式。通过混乱颠覆固有的、模式化的思维习惯,最终构建出新的秩序。在思考一个复杂的对象时,混乱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你必须把很多或近或远的信息、素材纳入在内,这时要想把它们一一分类、整理既不现实也不经济,还不如把它们笼统地放在一起,自由碰撞和组合。
Tampo //乱起来吧,让你大脑中的每个声音都说话!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7-10-26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既要简化外界输入的信息,也要简化我们表达出来的信息,为思维腾出更多的使用空间。
>基于深入了解的简洁,不是乏味,而是意味着更加丰富的内涵。
>为了让思维更好地发散,获得更多的灵感,一是要关掉大脑里评价的声音,二是要适当地引入混乱与随机。
>思维依赖于工作记忆,通过将思维外显为图像,给予思维更多的探索空间,也能进一步推动思考的进行。
>现实中的问题,总是牵涉太多的因素,借助矩阵、清单等工具,可以完善思考的周密程度。
有光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1-21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我们与其把眼光放在自己与他人的天赋差异上(虽然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如放在自己可以如何努力并通过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更有才能上。但是对于“努力”这件事,我们也要破除一些陈旧的观念,即努力不是一味地“使力、使力”这么简单。努力不仅是一种信念不只是意志力的较量,它更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这种策略性体现在对个人资源的调配、行动方向的选择、执行进度的把控和调适多方面上,而好在策略是可以不断学习和优化的。
从这个角度看,努力这件事是需要我们反反复复认真地审视和思考的。甚至可以说,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才能。在努力这件事上,除了自我激励之外,我们更应该思考:到底应该怎样努力,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怎样有效地启动、维持和优化对一件事情的投入。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胡凌斌 //努力,是一种最需要学习的技能,要不断的优化“努力”的方式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5-15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莫舍把毕生的经验总结为这样一段话:“仔细考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专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机会。”
Tampo //专注自己,世界万种能力不需要我都学会,到要学会让其为我所用。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7-11-25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
发展自己的强项,并且寻找和结识与你能力互补的人,将使你终身受益。
李蕾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7-07-08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僵固型心智的人怎样才能转变为成长型心智呢?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把封闭性、绝对化的总结性评价改为开放式的启发式提问,比如不要说“我不擅长做这件事”,而是问“要做成这件事我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高”;不要说“这件事我做不好”,而是问“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把这件事搞定”;不要说“这件事我已经完成得很好了”,而是问“我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做得更好”;不要说“我肯定不会像他们那样做事情”,而是问“从他们身上我是否能学到些什么东西”…
有光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1-22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意志力只是一个神话
当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总喜欢谈论意志力的重要性,好像只要你意志力足够强,你就能坚持到底一样羊。而如果你没有坚持到底,那一定是意志力的原因。我从没有相信过这种意志力的神话。在我看来,意志力是非常不可靠的,你越强调它,越依赖它你中途放弃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意志力总有可以承受的极限,就像一根已经绷得很紧的绳子,若是再用力的话,随时都会绷断。
如果我能长期坚持寺去做一件事,一定是这件事带给我的丰盈感和满足感超过了我的所有付出,一定是这件事日日夜夜萦绕在我的心头让我欲罢不能,一定是这件事唤起了我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兴趣。也就是说赐予我力量的,是激情的驱动,而不是意志力的鞭策。
可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同时患上了“兴趣饥渴症”和“兴趣寡淡症”。人们很想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所以做了很多尝试,但是不论怎么尝试,过不了几天、几个星期最初的激情就差不多消失殆尽。
如果对一件事的了解不深、不透,总是浅尝辄止,那自然体会不这件事的妙处,也自然不会产生持久的兴趣。这让人容易滑入一个死循环:了解不够导致兴趣不足,而兴趣不足又无法加深对它的了解。另一个原因是,人总是喜欢轻易地作评判、下定论、贴标签,用简单的概括来代替细致深入的观察。可是,在你还没有深入了解事情之前,你对它的判断很可能会差得十万八千里。这像是另一个死循环:由于了解不足而判断失误,而判断失误又妨碍了深入了解。
越是急于寻找自己“真正的”兴趣,就越是寻觅不到,因为这求成的心态,常使我们浅尝辄止或者妄加评判,消耗了我原本的耐心,使我们离“真正的”兴趣越来越远。
因为努力而热爱
改变这种局面是有一些方法可循的。
一是放弃对“兴趣”的执念,不把“兴趣”作为做事的先决条件。
二是提升“浸润”的深度:尽量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做的情里面,不只用冰冷的理性,更用温暖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体验来激发兴趣。
三是增加互动,变单向的信息流动为双向的信息演绎,或者变纯的知识获取为技能上的操练。这方面,冯唐读史书是个很好的例子。当代作家冯唐的小说语言带有鲜明的古文特色,这与他曾阅读大
量史书有关。小学高年级时他就受一个老师影响开始读史书,初一时更是发下宏愿要把二十四史洤部读完,要知道《二十四史》计4000多万字,要读完几乎是不可能的,可最后他竟也读掉了三分之一。冯唐读史书点都不觉得辛苦,反倒是兴味盎然,他的诀窍是把史书当作练习题集来读。什么意思呢?读的时候假想自己就是那一朝那一代的皇帝,只要书中一出现大臣在殿上上奏的内容就停下来,遮住书页,想想自己会做什么样的决定,然后再和书上的记述相对照。这种方法,让冯唐能更加主动地思考历史,更加深入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得失,从而训练了自已的判断力和决策力。这种互动性的阅读把被动、单向的知识接收变成了主动的思考训练和技能训练,在趣味性和学习效果上都远远超过了普通的读书法。
胡凌斌 //好奇心是成长,学习,做事的原动力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5-15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并且可以通过努力变得更优秀。
>努力不是一味地用力,而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可以不断学习和优化。
>在个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应该集中资源,投入发展自己的一项优势才能。
>把时间主要投放在一个领域里,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
>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不断为自己设计有难度的“非标准动作”在挑战中获得才能的提升与飞跃。
有光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1-22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可汗学院的创始人萨尔曼·可汗对美国的基础教育提出过尖锐的批评,他说美国的学科细分、固定课时、标准划一的教育制度是从18世纪的普鲁士人那里迁移而来的,近一两百年来没有任何根本性的革新。而普鲁士式教育体系的初衷“并不是教育出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而是大量炮制忠诚且易于管理的国民,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价值观让他们服从包括父母、老师和教堂在内的权威,当然,最终要服从于国王”。这种教育体系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那些无法了解到第一手信息的学生以及那些只被灌输了抽象、片面信息的学生往往会很顺服,并且缺少主见。”
有光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1-22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叫《自我管理》。在这篇文章中,他介绍了一个自己亲自实践了20年的方法,叫“反馈分析法”。这种方法很简单,就是自己做出一个选择的同时,写下自己期望的结果,然后等待若干个月后,再用实际的结果与之前期望的结果相对照。
李蕾 //这个方法不错。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7-07-09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以完成具有创造力的作品为目标主流的教育评价指标是考试分数,特别是以知识点掌握程度为主的考查。这种考查虽然有其必要性,但是它视学生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才能的发挥。在大学阶段,学生更应该以完成具有创造力的作品为目标,比如撰写研究论文、进行发明创造、设计和创制产品等。以创造为目标不仅可以促使对知识的深层掌握,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施展自己的潜能,并且当你求职或申请去国外深造时,如果能拿出一本“作品集”(portfolio),也能明显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MindyB //突然对接下来的论文有了一丝小期待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7-10-08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1.正确地认识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使用别人的问题表述。可以基于对现实处境的深入和缜密的观察,对问题重新进行定义,以接近该问题的本质。2.对问题进行完全独立的思考,不借助书本和搜索引擎,因为你面前的问题是独一无二的、全新的。你可以大胆提出若干个假设性的求解方向,然后去尝试,此时失败是正常的,但你会从中得到意外的收获。我读博期间曾去一家著名的互联网公司实习,从事用户研究的工作。刚入岗位时,延续在校时的惯性,一接到任务,不是先用自己的头脑作一番思考,而是打开Google Scholar—阵狂搜。花了很久时间才慢慢醒悟,企业里给出的问题都是具体而特殊的,断无前路可循,必须养成主动思考、先行分析的习惯,通过思考提出若干假设后再去找文献或其他方法探索论证。3.继续独立地思考,但是你可以在希望比较大的求解方向下,有针对性地寻找相关联的知识,此时你需要快速筛选和学习新知识,甚至需要不带偏见的、尽可能多地寻找各种可能有益的知识,也包括与他人交流意见。这一点其实也不容易,因为人的认知模式总是先入为主的,先期进入的信息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的框架,当后面的信息涉入时,原先的框架会影响我们对新信息的解读,甚至有意无意地采纳与之前信息一致的部分,而将相冲突的忽略掉。4.在结合知识以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你可能会试着提出一些假设性的理论或者模型。记住,不是只有专家、教授、名人、权威才有资格提出理论,你也有能力来构建理论。构建理论的过程可以帮助你对问题的分析达到一个新的深度,同时也能将问题简化到最本质的层面,并且可能在将来复用于近似的问题。5.你提出的理论必定需要修正,这时你可以用你的理论去尝试解决问题,也可以试用于各种扩展情境,如果发现其bug就立即修正。迭代之后,你的理论就变得越来越有力度,解决问题的大门就此渐渐打开。6.但由于理论毕竟是对现实的抽象,所以你还需要去关注各种细节性的问题,去通盘考虑现实情况,去穷尽和评估各种因素,这样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完备的解决方案,来彻底解决这个复杂的现实问题。7.通常解决一个难题的方案是非常巧妙的。如果你觉得这个方案不够巧妙,不妨试着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找到那个巧妙的方案。
有光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1-22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在主流观点之外洞察出别人未曾发现的机会;形成个人核心竞争力,避免低层次的同质化竞争,使自己不可替代;拒绝他人和大众给自己贴上的标签,以更开放和自由的心态发展自己;因为不必迎合社会主流而节约了大量时间精力,可以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为大众带来新鲜的见解和启发,形成对公众的影响力;具有更高的可辨识性,更易于形成个人品牌;吸引到其他独特而优秀的人,与他们成为朋友或者合作伙伴。
有光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1-22 添加
此章节有4条书摘 点击查看
>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敢于突破种种局限,不断试错,形成自己的优势甚至是独特的知识资产。
>不只在理想化的情境下去思考问题,而且要磨炼把理论融汇于现实、考量现实复杂情形的本事。
>在理论与现实的充分联结中,一步步地构筑自己独特的知识和经验体系,逐渐打磨出属于你个人独一无二的智识。
>根据自己的内心需要,而不是外界的认同,做出独立的选择,甚至去做一些酷的事情。
>如果你找到了一条别人都还没走过的路,只要把这条路走完,你就赢了。
有光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1-23 添加
此章节有4条书摘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