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人生总与痛苦相伴,烦恼总是如影随形: 工作不如意,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价值。 厌恶的事、不走运的事接踵而至,令人沮丧。 和身旁的人性格不合,在人际交往中倍感压力。 内心埋藏
……
[ 展开全部 ]
着一段无法忘却的沉重往事。 因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感到压力。 不知道今后的人生该如何活下去,总觉得不安。 烦恼始于“心灵的反应”,痛苦源于“不满的心”。日式“佛系”快乐思考法,传授“清•简•行”的健康生活理念,帮助现代人缓解因社会压力、人际关系、资讯爆炸而带来的焦虑不安。 清——清理内心多余的烦恼,感受“被欲望所驱使,感到不快乐”和“享受快乐”的两种心理状态: “快乐”是指感到喜悦或欢乐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幸福。 “不快乐”是指内心充满愤怒、恐惧或不安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不幸福。 简——简洁理性的正面思考,放下多余的执念、妄想,将合理的欲望转化为能量。 行——践行重视快乐的生活方式,以“慈、悲、喜、舍”之心与世界相处,享受当下的圆满。
[ 收起 ]
作者:[日]草薙龙瞬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定价:39.8
ISBN:7559414311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只显示目录
前言 能够解决任何烦恼的“佛系”思考法
冷漠脸frances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08-05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7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 1 章 佛系烦恼: “反应”之前先“理解”
首先要理解“存在”的事物确实“存在”这个道理,
然后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心中确实存在不满和尚未解决的烦恼。
解决问题的头绪就从这里开始整理。
YESWZ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06-26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4
条书摘
点击查看
不是要抛弃烦恼,而是要“理解”烦恼
而另一个理由则是,通过判断,感觉自己得到了认可。比如我们和他人吵了一架,之后还会暗暗地生气,觉得“都是对方的错”或者“都是因为他做了某件事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有时候我们还会给好朋友打电话,希望好友站在自己这一边,对自己说一句“真是太好笑了,这根本不是你的错”之类的话,这些都是一种想要证明“果然自己没有错”的行为。我们在索求一种能够满足承认欲的判断。
干脆宅就好了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11-04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特别篇 解决问题的“简洁的处方”
简而言之,佛陀的思考法就是一张简洁的处方:
①认识到烦恼存在的现实;
②理解其产生的原因;
③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思维方式和医学上最尖端领域的研究方法是十分相似的。
YESWZ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06-26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2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烦恼始于“反应”,“反应”源于“七大欲望”
对于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
最切实的主题是
“承认欲"
—希望得到认可的欲望。
据说这是
只有人类才有的欲望,
动物没有这样的欲望。
承认欲在我们幼年时
体现为
“希望被父母喜爱”的朴素想法,
随着成长,
又逐渐演变成
“希望得到表扬”
“希望成为优等生”
“希望受欢迎”等自我意识。
当我们成人后,
承认欲又演变为
“希望从事受人尊敬的工作
或者获得那样的地位”
“希望通过磨炼工作技能而提升职业素养”
等上升欲望,
以及
“希望自己比他人更出色"的
优越感和自尊心。
当然反过来,
承认欲
也可能变成
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之类的
消极感或自卑感。
产生这些想法的
根源在于
“希望他人认可自己”
“希望他人关注自己、
喜爱自己、
给自己好评”的
承认欲。
如果这样的欲望
让心灵对外部世界“产生反应”,
总觉得“周围人都不怎么认可自己”,
那我们就会感到不满或不足。
也就是说,
“总是对他人的细小行为看不顺眼”
的烦恼源
在于
“希望他人更加认可自己”的
承认欲。
YESWZ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06-26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4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特别篇 “苦恼”转变为“希望”的那一天
正确地理解才是
解决人生苦恼的最有效的智慧。
YESWZ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06-26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2
条书摘
点击查看
正确审视内心的状态,超越“三大烦恼”
佛陀的原意是指
“能够彻底正确理解万物的人”,
也被称为
“觉醒的人”或“觉者”。
可能有的读者对佛教不是那么感兴趣,
但是也请谨记:
“正确理解”并不是
“自己觉得正确”,
并不是
“按照自己的看法或思考方法进行理解”
而是要将
自己的思考、判断、解释和
对事物的看法彻底抛弃,
承认“存在”的事物确实“存在”,
以客观的、中立
的眼光来理解和分析事物。
我们的内心不会对
“正确的理解”
做出“反应”,
这仅仅
是一种客观的审视,
不会引起心灵的动摇和思考。
只有一动不动地注视着事物,
以单纯的心来理解自己、他人和世界,
才能称为“正确的理解”。
YESWZ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06-26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2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特别篇 “消除”妄想的好方法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一些难以沟通的人,但如果向对方回以相同“反应”的话,对话就会变成双方之间“反应的礼尚往来”。此时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说服对方,也不是证明自己没有错—因为一旦做出反应,就“失去了自己的心”—而应该先去尽量理解对方。
面对“容易做出反应”的情形,可以先深呼吸,保持冷静,竭尽全力去“理解对方的话语”,让向内的心不断观察自己此刻的反应。这绝不是简单的事。但是为了不失去自己的心,为了能和对方相互理解,这是必不可少的尝试。
将一半的心用于和他人交流,将另一半的心用于观察自己的反应,这也是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干脆宅就好了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11-04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2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 2 章 佛系思考:不随意“判断”好坏
而另一个理由则是,
通过判断,感觉自己得到了认可。
比如我们和他人吵了一架,
之后还会暗暗地生气,
觉得“都是对方的错”或者
“都是因为他做了某件事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有时候我们还会给好朋友打电话,
希望好友站在自己这一边,
对自己说一句“真是太好笑了,
这根本不是你的错”之类的话,
这些都是一种想要证明
“果然自己没有错”的行为。
我们在索求一种能够满足承认欲的判断。
YESWZ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06-27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6
条书摘
点击查看
“不必要的判断”带来痛苦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不懂装懂”的时候,你觉得很高兴吗?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特别篇 有时候“判断”是一种“剧毒”
当人们感到痛苦的时候,
必然是因为内心有所“执着”。
原本人心就如同潺潺溪流一般,
不会留下任何痛苦,
但是由于执着而陷入停滞,就会产生痛苦。
如果让自己、对或者其他任何人感到痛苦,
那么这件事本身一定有问题。
YESWZ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06-27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慢”是一种心理疾病
在自己的头脑中思考,
想到的一切都只可能是自己的想法(这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说这个思考本身不存在正确或错误,
因为思考的前提、立场、体验、头脑都是独
一无二的。
佛陀认为,
任何判断都是浮现在人们头脑中的“念想",
也就是三毒中的“妄想”。
尽管如此,
人们还是固执地认为“自己才是对的”,
在这一瞬间就产生了“慢"。
YESWZ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06-27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4
条书摘
点击查看
任何时候都不否定自己
舍弃过往的污秽,不再沾染新的污秽。
明智之人从迷思中解脱,他们不会责备自我。
人们应当正确地理解内心和整个世界。
但是不要因为这样的理解而妄测自己的价值
因为这样的想法不会带来喜悦。
“觉得自己更优秀”“觉得自己技不如人”
或者“觉得自己和他人差不多”之类的判断都是不可取的。
不论听到怎样的评论,
都不要对自己的价值妄加判断。
抛却了所有烦恼(评价和判断)的境界,
才是真正的喜悦之地。
这样的人才是胜者。
这样的人不会被任何困难打倒。
选自《经集·关于争论·速成》
YESWZ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06-27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7
条书摘
点击查看
如何树立“真正的自信”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一件事能够让人充满自信,
那一定就是我们可以根据经验,
预见到相应的成果。
笔者将变得自信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尝试
②积累经验
③能够做出一定的成果;
④开始得到周围人的认可;
⑤根据经验,能够预见相应的成果。
YESWZ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06-27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4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 3 章 佛系情绪:负面情绪“没什么大不了”
进一步来说,“正确的努力方式”并不是指对“希望得到他人认可”或者“希望成功”之类的来自外界的判断因素的追逐,而是说不论最初是什么动机,一旦开始做某件事就应该找准“内在的动机”并加以努力。也就是重视注意力的集中和充实感等内心的快乐,在这样的状态下完成自己该做的事。
干脆宅就好了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11-04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不放纵情感,也不压抑情感
有时候我们也会遇上“根本不想搭理”的对象,
比如不理解子女的父母、难以沟通的上司等,
但是即便是面对这样的人,
也要坚持“不做出任何反应”这一冷静的前提,
客观地理解对方的话语,
并思索对方想要做什么(想要索取什么)。
YESWZ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06-27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3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特别篇 为什么无赖汉流下了眼泪?
人生在世,
总会遇到一些难以沟通的人,
但如果向对方回以相同“反应”的话,
对话就会变成双方之间“反应的礼尚往来”。
此时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说服对方,
也不是证明自己没有错
—因为一旦做出反应,就“失去了自己的心”—
而应该先去尽量理解对方。
YESWZ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06-27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如何与难以沟通的人相处
在生活中,
有时候我们会陷入相互折磨的人际关系。
在交往过程中并未明确交往的目的,
只是过度执着于自己的期待、想法、要求和对过去的回忆,
永远认为“自己是正确的,错在对方”。
这也是佛陀所说的“执着会带来痛苦”。
或许这一点无法通过语言来彻底理解,
但当你不得不面对"相互折磨”的人际关系时,可以这样思考:
我和对方并不是为了相互折磨而交往,
我们是为了相互理解,为了彼此的幸福而交往。
YESWZ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06-27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3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管理情绪的基本原则——重视快乐
佛陀认为,感到“苦”(不快乐)的时候,
就是该放手的时候。
人的一生永远处于“被欲望驱使,感到不快乐”和“享受快乐”的两种心理状态之中。
将欲望转化为自己的能量,
去感受快乐的生活方式,
这些是非常合理的;
对多余的欲望伸出双手,
一旦得不到满足便感到不快乐的生活方式则
是不合理的;
任何人都想要幸福地度过一生,
所以我们可以多观察自己的心,
看它是处于快乐的状态还是不快乐的状态,
一旦感到不快乐,我们就该放下某些多余的欲望。了。
YESWZ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06-27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2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 4 章 佛系处世 :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中摆脱出来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远离那些让你烦恼的人
在现代社会中,
我们需要格外重视佛的这种坚定而合理的态度。
不论面对怎样的苦难,
都不要无谓地去追寻前世因果和死后世界等无法确认的事物,
因为原始佛教认为这些事物对于摆脱苦难是不必要的,
是否追随这些无法确认的事物是每个人的选择。
但更重要的是要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个明确的目标。
佛教的目标就是让人们理解现实中苦恼
的真正含义,
并从中解脱出来,恢复自由之身。
摆脱苦恼的方法包括禅法和内观等理解和净化心灵的修行,以及以慈悲为主的多种思考法(佛教的本质)。
YESWZ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06-27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特别篇 为什么总是觉得焦躁不安?
也就是说,发生接触,做出反应,
产生情绪、欲望、妄想和记忆
等“强烈反应的能量”,
这样的强烈反应被称为“结生”(巴利语 Sankhara、英语中被译为“心理形成ED Mental Formation)。
这就是留存在记亿中、
体现在表情和行动上的强烈反应。
随后这些反应会对新的刺激,
产生类似的反应,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YESWZ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06-27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停止比较,专注于眼前的工作!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 5 章 佛系竞争:以“正确的动机”面对竞争
当我们寻找快乐的反应时,内心就会从平时无所事事的状态转变为愉快和积极的状态,并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对前文所述的“五种人生障碍”做出反应,希望诸位读者都能。
“快乐的反应”完全取决于自己的用心,用心的人会更加去积极尝试。
干脆宅就好了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11-04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3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竞争可能只是一种无法逃避的现实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竞争中的“第三种选择”
对内心置若罔闻,沉迷于外界反应的人,
只会陷入欲望的泥沼。
能够充分理解自己的内心和外部世界,
才能远离烦恼,从欲望中解脱。
—选自《佛弟子拉昆塔卡的自白·长者偈经》
YESWZ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06-27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用“正确的动机”面对竞争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战胜“五种人生障碍”
人们常常会有“我的人生总是失败”
“我总是无法出色地完成工作”
或者“感到内疚”的想法,
这是因为他们的心中“想要更加成功”
或者“想要工作得更加出色”的念头过于强烈。
乍一看,他们确实是充满干劲儿,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这样的人又很容易沉溺于快感,
总想着省事省力,因为各种琐事而产生情绪波动。
他们无法理性地面对自己的弱点,
始终无法抛弃完美主义的偏执。
YESWZ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06-27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3
条书摘
点击查看
摆脱“挫折感”
人们常常关注那些成功人士,
希望(妄想)采用相同的方法来取得同样的成果,
但我们真正该做的,
其实是静下心来找寻自己的成功之道。
佛教中将这样的思维称为“自观”—看清自己的脚下。
看清自己的脚下,先把能够做到的事情全部完成。
这样的努力和改善方式,
只需要正视自己的内心,从现在所处的位置开始行动。
YESWZ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06-27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2
条书摘
点击查看
最终章 佛系人生:抵达“圆满人生”的思考法
当我们面对烦恼时,首先就是要回想起正确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用心。不要怨恨已经过去的事,不要怨恨他人,不要想象未来的事,也不要自责。
静心修行的过程中,自然便会迎来开悟,自然就能找到心灵的避风港。或许这就是最佳的生活方式。
当心有所归之时,我们只需要把一切交给时间即可。充实快乐地度过每一天,终将迎来人生的圆满。
干脆宅就好了
//
+1
1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11-04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6
条书摘
点击查看
找回正确的心态
佛陀从未妄想过任何消极的未来,但也未曾想象过任何美好的未来,他只重视当下,脚踏实地地走向未来。这样的心境就是对人生的信赖。
YESWZ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06-27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2
条书摘
点击查看
走上人生的“正道”
当心有所归之时,我们只需要把一切交给时间即可。
YESWZ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06-27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2
条书摘
点击查看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前言 能够解决任何烦恼的“佛系”思考法
第 1 章 佛系烦恼: “反应”之前先“理解”
不是要抛弃烦恼,而是要“理解”烦恼
特别篇 解决问题的“简洁的处方”
烦恼始于“反应”,“反应”源于“七大欲望”
特别篇 “苦恼”转变为“希望”的那一天
正确审视内心的状态,超越“三大烦恼”
特别篇 “消除”妄想的好方法
第 2 章 佛系思考:不随意“判断”好坏
“不必要的判断”带来痛苦
“不懂装懂”的时候,你觉得很高兴吗?
特别篇 有时候“判断”是一种“剧毒”
“慢”是一种心理疾病
任何时候都不否定自己
如何树立“真正的自信”
第 3 章 佛系情绪:负面情绪“没什么大不了”
不放纵情感,也不压抑情感
特别篇 为什么无赖汉流下了眼泪?
如何与难以沟通的人相处
管理情绪的基本原则——重视快乐
第 4 章 佛系处世 :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
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中摆脱出来
远离那些让你烦恼的人
特别篇 为什么总是觉得焦躁不安?
停止比较,专注于眼前的工作!
第 5 章 佛系竞争:以“正确的动机”面对竞争
竞争可能只是一种无法逃避的现实
竞争中的“第三种选择”
用“正确的动机”面对竞争
战胜“五种人生障碍”
摆脱“挫折感”
最终章 佛系人生:抵达“圆满人生”的思考法
找回正确的心态
走上人生的“正道”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前言 能够解决任何烦恼的“佛系”思考法
第 1 章 佛系烦恼: “反应”之前先“理解”
不是要抛弃烦恼,而是要“理解”烦恼
特别篇 解决问题的“简洁的处方”
烦恼始于“反应”,“反应”源于“七大欲望”
特别篇 “苦恼”转变为“希望”的那一天
正确审视内心的状态,超越“三大烦恼”
特别篇 “消除”妄想的好方法
第 2 章 佛系思考:不随意“判断”好坏
“不必要的判断”带来痛苦
“不懂装懂”的时候,你觉得很高兴吗?
特别篇 有时候“判断”是一种“剧毒”
“慢”是一种心理疾病
任何时候都不否定自己
如何树立“真正的自信”
第 3 章 佛系情绪:负面情绪“没什么大不了”
不放纵情感,也不压抑情感
特别篇 为什么无赖汉流下了眼泪?
如何与难以沟通的人相处
管理情绪的基本原则——重视快乐
第 4 章 佛系处世 :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
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中摆脱出来
远离那些让你烦恼的人
特别篇 为什么总是觉得焦躁不安?
停止比较,专注于眼前的工作!
第 5 章 佛系竞争:以“正确的动机”面对竞争
竞争可能只是一种无法逃避的现实
竞争中的“第三种选择”
用“正确的动机”面对竞争
战胜“五种人生障碍”
摆脱“挫折感”
最终章 佛系人生:抵达“圆满人生”的思考法
找回正确的心态
走上人生的“正道”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前言 能够解决任何烦恼的“佛系”思考法
第 1 章 佛系烦恼: “反应”之前先“理解”
然后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心中确实存在不满和尚未解决的烦恼。
解决问题的头绪就从这里开始整理。
不是要抛弃烦恼,而是要“理解”烦恼
特别篇 解决问题的“简洁的处方”
①认识到烦恼存在的现实;
②理解其产生的原因;
③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思维方式和医学上最尖端领域的研究方法是十分相似的。
烦恼始于“反应”,“反应”源于“七大欲望”
对于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
最切实的主题是
“承认欲"
—希望得到认可的欲望。
据说这是
只有人类才有的欲望,
动物没有这样的欲望。
承认欲在我们幼年时
体现为
“希望被父母喜爱”的朴素想法,
随着成长,
又逐渐演变成
“希望得到表扬”
“希望成为优等生”
“希望受欢迎”等自我意识。
当我们成人后,
承认欲又演变为
“希望从事受人尊敬的工作
或者获得那样的地位”
“希望通过磨炼工作技能而提升职业素养”
等上升欲望,
以及
“希望自己比他人更出色"的
优越感和自尊心。
当然反过来,
承认欲
也可能变成
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之类的
消极感或自卑感。
产生这些想法的
根源在于
“希望他人认可自己”
“希望他人关注自己、
喜爱自己、
给自己好评”的
承认欲。
如果这样的欲望
让心灵对外部世界“产生反应”,
总觉得“周围人都不怎么认可自己”,
那我们就会感到不满或不足。
也就是说,
“总是对他人的细小行为看不顺眼”
的烦恼源
在于
“希望他人更加认可自己”的
承认欲。
特别篇 “苦恼”转变为“希望”的那一天
解决人生苦恼的最有效的智慧。
正确审视内心的状态,超越“三大烦恼”
“能够彻底正确理解万物的人”,
也被称为
“觉醒的人”或“觉者”。
可能有的读者对佛教不是那么感兴趣,
但是也请谨记:
“正确理解”并不是
“自己觉得正确”,
并不是
“按照自己的看法或思考方法进行理解”
而是要将
自己的思考、判断、解释和
对事物的看法彻底抛弃,
承认“存在”的事物确实“存在”,
以客观的、中立
的眼光来理解和分析事物。
我们的内心不会对
“正确的理解”
做出“反应”,
这仅仅
是一种客观的审视,
不会引起心灵的动摇和思考。
只有一动不动地注视着事物,
以单纯的心来理解自己、他人和世界,
才能称为“正确的理解”。
特别篇 “消除”妄想的好方法
面对“容易做出反应”的情形,可以先深呼吸,保持冷静,竭尽全力去“理解对方的话语”,让向内的心不断观察自己此刻的反应。这绝不是简单的事。但是为了不失去自己的心,为了能和对方相互理解,这是必不可少的尝试。
将一半的心用于和他人交流,将另一半的心用于观察自己的反应,这也是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第 2 章 佛系思考:不随意“判断”好坏
通过判断,感觉自己得到了认可。
比如我们和他人吵了一架,
之后还会暗暗地生气,
觉得“都是对方的错”或者
“都是因为他做了某件事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有时候我们还会给好朋友打电话,
希望好友站在自己这一边,
对自己说一句“真是太好笑了,
这根本不是你的错”之类的话,
这些都是一种想要证明
“果然自己没有错”的行为。
我们在索求一种能够满足承认欲的判断。
“不必要的判断”带来痛苦
“不懂装懂”的时候,你觉得很高兴吗?
特别篇 有时候“判断”是一种“剧毒”
必然是因为内心有所“执着”。
原本人心就如同潺潺溪流一般,
不会留下任何痛苦,
但是由于执着而陷入停滞,就会产生痛苦。
如果让自己、对或者其他任何人感到痛苦,
那么这件事本身一定有问题。
“慢”是一种心理疾病
想到的一切都只可能是自己的想法(这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说这个思考本身不存在正确或错误,
因为思考的前提、立场、体验、头脑都是独
一无二的。
佛陀认为,
任何判断都是浮现在人们头脑中的“念想",
也就是三毒中的“妄想”。
尽管如此,
人们还是固执地认为“自己才是对的”,
在这一瞬间就产生了“慢"。
任何时候都不否定自己
明智之人从迷思中解脱,他们不会责备自我。
人们应当正确地理解内心和整个世界。
但是不要因为这样的理解而妄测自己的价值
因为这样的想法不会带来喜悦。
“觉得自己更优秀”“觉得自己技不如人”
或者“觉得自己和他人差不多”之类的判断都是不可取的。
不论听到怎样的评论,
都不要对自己的价值妄加判断。
抛却了所有烦恼(评价和判断)的境界,
才是真正的喜悦之地。
这样的人才是胜者。
这样的人不会被任何困难打倒。
选自《经集·关于争论·速成》
如何树立“真正的自信”
那一定就是我们可以根据经验,
预见到相应的成果。
笔者将变得自信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尝试
②积累经验
③能够做出一定的成果;
④开始得到周围人的认可;
⑤根据经验,能够预见相应的成果。
第 3 章 佛系情绪:负面情绪“没什么大不了”
不放纵情感,也不压抑情感
比如不理解子女的父母、难以沟通的上司等,
但是即便是面对这样的人,
也要坚持“不做出任何反应”这一冷静的前提,
客观地理解对方的话语,
并思索对方想要做什么(想要索取什么)。
特别篇 为什么无赖汉流下了眼泪?
总会遇到一些难以沟通的人,
但如果向对方回以相同“反应”的话,
对话就会变成双方之间“反应的礼尚往来”。
此时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说服对方,
也不是证明自己没有错
—因为一旦做出反应,就“失去了自己的心”—
而应该先去尽量理解对方。
如何与难以沟通的人相处
有时候我们会陷入相互折磨的人际关系。
在交往过程中并未明确交往的目的,
只是过度执着于自己的期待、想法、要求和对过去的回忆,
永远认为“自己是正确的,错在对方”。
这也是佛陀所说的“执着会带来痛苦”。
或许这一点无法通过语言来彻底理解,
但当你不得不面对"相互折磨”的人际关系时,可以这样思考:
我和对方并不是为了相互折磨而交往,
我们是为了相互理解,为了彼此的幸福而交往。
管理情绪的基本原则——重视快乐
就是该放手的时候。
人的一生永远处于“被欲望驱使,感到不快乐”和“享受快乐”的两种心理状态之中。
将欲望转化为自己的能量,
去感受快乐的生活方式,
这些是非常合理的;
对多余的欲望伸出双手,
一旦得不到满足便感到不快乐的生活方式则
是不合理的;
任何人都想要幸福地度过一生,
所以我们可以多观察自己的心,
看它是处于快乐的状态还是不快乐的状态,
一旦感到不快乐,我们就该放下某些多余的欲望。了。
第 4 章 佛系处世 :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
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中摆脱出来
远离那些让你烦恼的人
我们需要格外重视佛的这种坚定而合理的态度。
不论面对怎样的苦难,
都不要无谓地去追寻前世因果和死后世界等无法确认的事物,
因为原始佛教认为这些事物对于摆脱苦难是不必要的,
是否追随这些无法确认的事物是每个人的选择。
但更重要的是要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个明确的目标。
佛教的目标就是让人们理解现实中苦恼
的真正含义,
并从中解脱出来,恢复自由之身。
摆脱苦恼的方法包括禅法和内观等理解和净化心灵的修行,以及以慈悲为主的多种思考法(佛教的本质)。
特别篇 为什么总是觉得焦躁不安?
产生情绪、欲望、妄想和记忆
等“强烈反应的能量”,
这样的强烈反应被称为“结生”(巴利语 Sankhara、英语中被译为“心理形成ED Mental Formation)。
这就是留存在记亿中、
体现在表情和行动上的强烈反应。
随后这些反应会对新的刺激,
产生类似的反应,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停止比较,专注于眼前的工作!
第 5 章 佛系竞争:以“正确的动机”面对竞争
“快乐的反应”完全取决于自己的用心,用心的人会更加去积极尝试。
竞争可能只是一种无法逃避的现实
竞争中的“第三种选择”
只会陷入欲望的泥沼。
能够充分理解自己的内心和外部世界,
才能远离烦恼,从欲望中解脱。
—选自《佛弟子拉昆塔卡的自白·长者偈经》
用“正确的动机”面对竞争
战胜“五种人生障碍”
“我总是无法出色地完成工作”
或者“感到内疚”的想法,
这是因为他们的心中“想要更加成功”
或者“想要工作得更加出色”的念头过于强烈。
乍一看,他们确实是充满干劲儿,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这样的人又很容易沉溺于快感,
总想着省事省力,因为各种琐事而产生情绪波动。
他们无法理性地面对自己的弱点,
始终无法抛弃完美主义的偏执。
摆脱“挫折感”
希望(妄想)采用相同的方法来取得同样的成果,
但我们真正该做的,
其实是静下心来找寻自己的成功之道。
佛教中将这样的思维称为“自观”—看清自己的脚下。
看清自己的脚下,先把能够做到的事情全部完成。
这样的努力和改善方式,
只需要正视自己的内心,从现在所处的位置开始行动。
最终章 佛系人生:抵达“圆满人生”的思考法
静心修行的过程中,自然便会迎来开悟,自然就能找到心灵的避风港。或许这就是最佳的生活方式。
当心有所归之时,我们只需要把一切交给时间即可。充实快乐地度过每一天,终将迎来人生的圆满。
找回正确的心态
走上人生的“正道”